•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税收能否解决贫富不均问题 [论“贫富混居”问题]

    时间:2018-12-29 03:37: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以贫困问题引出“贫富混居”这一概念,并分析了贫富混居的利弊所在,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贫富混居 利弊 解决方案      1.引言
      
      1.1贫困问题与住房保障
      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缓解贫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所谓贫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社会基本生活水准。我国的贫困人口较多,而社会保障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住房权是一项基本的经济人权,住房保障政策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组成。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房。
      1.2贫富差距与贫富混居
      收入阶层结构一般属于金字塔型,社会少数群体的富人往往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属于社会多数群体的穷人则掌握着社会较少的财富,这样的经济差别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被不断地放大,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诸多方面差别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即为社会分配不公等。正是社会分配不公等给社会协调和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1.3贫富分居的原因
      贫富分居是市场作用的结果。首先,贫、富阶层的住房需求有所差异。贫、富阶层由于所处的地位和财富差异较大,对于户型大小、户型格局、公共设施、交通环境等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产生了住房需求的差异。其次,贫、富阶层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费群体差异。贫、富阶层由于自身条件的界定,构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体购买意向。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区位。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房价差距越大,居住的贫富分离也就越明显。家庭收入的贫富分化,以及相对较大的房价差距,使得居住分异在市场的作用下愈加明显。
      同时,某些地方政府的不合理的规划也加剧了居住分异。一是在城市郊区化中对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布局考虑不周,仅仅关照人们的居住,却没有关照人们的生活。二是由于我国城市建设法规还不健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使得城市空间的塑造不能完全遵循经济布局规律,某些地区显得无序而零乱。
      
      2.贫富混居的利弊分析
      
      2.1贫富混居的利处
      2.1.1有利于减少不公平问题,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化分配,防止教育、商业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的过分不合理分布。公共资源在贫富分居的情况下受市场作用的影响分布很不合理,由于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位较好,消费水平较高,商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往往偏好于选择高收入阶层,而不是居住区位较偏、消费水平较低的低收入阶层居住区。而通过贫富混居,加强对新社区的学校、医院和公共交通的配套建设,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教育、商业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化分配。
      2.1.2贫富混居不再人为地分割贫富阶层,而让他们生活在共同的氛围内,有利于贫困问题的改善。美国学者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的独特性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却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对话中相对隔离,从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亚文化会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和制度化,进而维持并世代传递着贫困文化和贫困的生活。这一理论虽然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也受到了诸如夸大差异和忽略了穷人内部异质性的质疑,但是却指出了社会文化对于贫困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看来,贫困混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问题,有利于促进低收入阶层走向富裕。
      2.2.3有利于阶层间的纵向社会流动,缩小贫富差距。纵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结构的性质,即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成员流动就会活跃得多。贫富混居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鼓励贫富阶层间的成员交流,有利于阶层间的纵向社会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同时,社会网络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获得的影响是明显的,即一个人所拥有的支持性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力,则他在职业和地位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在贫富混居中,低收入阶层能获得更多与高收入阶层交往的机会,通过高收入阶层的人际关系、信息网络,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得到工具性帮助,从而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缩小贫富差距。
      2.1.4避免形成“城中城”或“贫民窟”,有利于社区的治理。法国两次焚烧车辆和袭警骚乱事件被认为是“城中城”的市政规划败笔造成的。“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使得贫富对立的局面出现――富人不到“廉租区”去,也不对穷人进行帮助;而住廉租房的穷人则仇视富人,往往“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久而久之,社会矛盾激化,暴力、吸毒、走私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同时,“贫民窟”由于低收入阶层的大量聚居,生活设施落后,犯罪等问题严重,社区治理难度相当大。由此看来,贫富混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形成“城中城”或“贫民窟”,有利于社区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2.1.5不同阶层的混居可以增强他们的相互理解,实现贫富阶层真正的融合,减少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稳定带来的潜在威胁。一方面,低收入阶层受到高收入阶层的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影响,能够促进自身的改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通过与低收入阶层交往,能够了解其生活疾苦与发展需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实现贫富阶层真正的融合,在社区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减少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稳定带来的潜在威胁。
      2.2贫富混居的弊处
      2.2.1贫富阶层由于其消费、文化娱乐等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差别,使其对于公共设施和环境的需求有所不同。如富裕阶层对于社区环境的要求较高,可以接受的服务费用的范围也较大,而低收入阶层则对于社区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更希望支付较少的服务费用。再如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富裕阶层希望社区能配套高档的学校、医院等,而这些机构的高收费却可能使低收入阶层望而却步。由此看来,贫富混居可能会带来以下结果:当贫、富两阶层的需求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公共需求得不到最优满足,而只能寻求一种博弈下的次优满足;而当贫、富两阶层在一些社区事务上存在着利益分歧时,则很可能会造成矛盾的激化而不利于社区的和谐。
      2.2.2文化融合的困难较大。社区成员由于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职业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社区成员的来源、经历差异较大,居民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等原因也处于较明显的异化,贫富混居又将社区的异化性大大地提升了。
      贫富观念与人们对于贫富差距的归因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认为贫富差距主要是由于个人能力、个人努力等个人原因形成的时,贫富观念可能就比较明显,富人可能会被当做成功者,而穷人则被当做失败者;当人们认为贫富差距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即社会分工等造就了贫富差距时,富裕阶层更倾向于帮助低收入阶层,而不是歧视;当人们认为贫富差距是在公正、合法的环境中产生的,富裕阶层的财富取得方式合理、合法时,低收入阶层会较为尊重富裕阶层;而当人们认为富裕阶层的财富取得方式存在着较大问题时,很可能就会存在着较大的仇富情绪。我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治尚不完善的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地扩大,穷人倾向于认为富裕阶层的财富取得方式存在着较大问题,贫富差距是由于社会不平等造成的,而富人则倾向于认为自己财富的取得是由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这样就造成了贫富阶层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即穷人仇富,富人对于穷人存在着怀疑甚至歧视。
      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很注重邻里的选择,从“孟母三迁,断杼择邻”到“百万买宅,千万买邻”都有所体现。但是现代择邻可能更多的是择社区,而富裕阶层选择高档社区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则很可能因为“面子”,这与很多富人的炫耀性消费的根本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富人就很可能对于贫富混居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
      这样看来,贫富混居可能会带来的结果有:富人对于穷人存在着怀疑甚至歧视,会对贫富混居存在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同时也对于社区生活缺乏安全感;穷人则抱有一定的仇富心理,对于富人持有一定的怀疑和否定倾向。这样的贫富观念的存在可能会在一些社区事务下引发双方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区和谐文化的建立。
      2.2.3贫富混居是在政府的规划下实现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混居状态可能在市场的作用下崩溃。当社区的状态超出富人的忍受程度的时候,社区的吸引力和归属感会大大降低,富人们会购置新房搬去新区或其他居所,而只有穷人们留下,那么贫富混居就不复存在了。西方的“贫民窟”就是从高档社区逐渐变化而来的,是在原来的住户搬到城市里的新区和条件更好的地区后,房子逐渐细分后租给了低收入者,原来的房子的状况也越来越差,从而导致了整个社区的衰落。因此,贫富混居能否长远地走下去,还有待实践的证明。
      2.2.4贫富混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损害低收入阶层的利益。贫富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收入阶层生活区的生活水平相对成本较高,处于较好的居住区位的社区更是如此。高收入阶层生活区的生活质量较高,而这些往往是需要负担一定的服务费用,当贫富混居时,低收入阶层也需要对较好的生活环境负担一定的服务费用,这很可能会成为低收入阶层的负担,从而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他们的利益。
      
      3.解决方案
      
      基于贫富分居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及贫富混居的利弊分析,在进行社区布局时应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大混居、小聚居”的模式,即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中实现混合居住,而在其中又能体现一定的分区和距离,即在较小的范围内尽量同质化,而在较大的范围内尽量多元化。
      3.1在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从规划入手,引导混合社区建设,将商品房项目开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财税政策等要求商品房项目开发中配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和廉租房,以使商品房社区能够容纳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混合居住。但是,政府应把规划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项目的配套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要保证商品房项目开发的价值,又要保证一定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3.2加大公共投入,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纵向社会流动,提升低收入居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对已形成的低收入居住区,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公共住房政策,加大公共投入,提供健全的服务配套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如学校、道路交通、街区服务配套、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等,改善居住环境。这样,从城市整体来看,就能减少空间分异的负面影响。
      3.3在进行社区建设时,要注意引导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富混居面临着社区文化问题较为明显,应注意和谐社区文化的引导工作。一是通过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促进贫富阶层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二是倡议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的社区文化,促进矛盾冲突的良好解决;三是为贫富阶层提供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使得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促进高收入阶层对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帮助。
      3.4减少穷富对立,加速社会阶层融合。一是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二是要畅通穷人致富、变成富人的阶层流动渠道。不断地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使得富人的财富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所得,穷人通过努力工作就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样贫富对立的情况会大大改善,对于富人,穷人不仅不会敌视,反而会视其为榜样,并通过努力使自己富有。因此,畅通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为穷人变成富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才是贫富阶层和谐相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9.
      [2]余佳.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邓晓莹.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增).
      [4]朱怡.混合居住模式发展及其价值判断[J].中外建筑,2008,(12).

    推荐访问:贫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