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形象之新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人物形象

    时间:2018-12-26 03:3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试对寿镜吾的艺术形象及其意义作探析。我们都认为文本中的寿镜吾是封建教育的卫道士,其实这并非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初衷。寿镜吾先生从教模式乃当时私塾教育之缩影,其“方正、质朴、博学”仍不失为当今教师们学习之楷模。
      关键词: 三味书屋 寿镜吾 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对寿镜吾极具批判性”,有些老师认为,寿镜吾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其实这些都与真实中的寿镜吾不相符,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1.生活中的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丰勋伟业。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下去而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镜吾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2.鲁迅心中的寿镜吾:敬重有加的恩师。
      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而且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并且学生要自带桌椅。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满好感的,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是满怀敬意的。
      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
      3.作品中的寿镜吾:仁至义现。
      3.1从情感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的情感是一致的。
      过去我们常常将文本的主题理解成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揭示与批判,认为作者在文中深刻地揭示、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束缚与迫害。在这样的视野中,文中写的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被认为是作者有意进行的童趣和枯燥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快乐和痛苦两种不同情感的对比。其实,这是对作者严重错误的解读。
      一切文学皆人学。分析作品,我们首先要研究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当时鲁迅已经46岁。而此时年轻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人不久就碰撞出爱情的火花。面对这种感情,鲁迅曾一度不安,但不久还是坠入爱河。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以往的分析和解读中,恰恰忽视了这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他有一个特殊的隐含读者――当时正与鲁迅热恋的许广平。
      联系鲁迅当时生活背景,我们不难分析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给自己挚爱的女人许广平看的,是一个男人写给自己恋人的絮语,是46岁的鲁迅清理自己的人生历程、消除内心苦闷的一种情感释放与心灵慰藉的文字。文中的叙述情感是统一的,无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作者都是以一种愉快与诗意的语调,叙述自己小时候读书生涯的趣事,贯穿文中的是一种欢快、温馨的情感,而非我们过去理解的文中有两种情感――快乐与痛苦。
      3.2从内容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寿镜吾先生是持肯定态度的。
      鲁迅在文中写道“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照课文,先生的和蔼方正,屋后的梅园,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这都让人想起那个儒家的“仁”字,先生以吟诵“仁远乎哉我与人斯仁至矣”宣称,仁爱的远近是以心灵为前提,掬水月在手的,只要心存爱意,便能“仁至义现”。
      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开明以及鲁迅对他的尊敬,又何来批判寿先生之意?寿先生的言行情景总令我想到现在的教师,板着面孔,高举心理“大棒”,让学生背诵教材上一些垃圾和稻草之文,让学生背书的唯一理由是“应付考试”,而忽视自己和学生的修身,这一点和寿先生相比,不知要差多少。现代的一些教师虽手中已无戒尺,但体罚学生的手段不知要高明于寿先生几何?
      文中更令人感叹的是寿镜吾与学生一同读书的情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近代诗赋。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一个被我们现代人认为满脑子“纲常礼教”的人,在面对知识时,却能放弃尊者的架子,与学生一同沉醉在知识的美好中,这与我们现在提倡与学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为教育成败负责,强调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都必须体现为师生人格的互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总之,想起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又使我们深感愧疚。因为我深感:我们现代许多教师根本不如被我们长期批判的这一位“封建老朽”!让我们再次重温三味书屋门上那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推荐访问:书屋 三味 形象 中寿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