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陵岑 青松 芳菊:青松岑

    时间:2018-12-25 03:28: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陶渊明的《和郭主簿》第二首全诗是: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嘱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整首诗重点是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凸现了陶渊明敢于抗争、勇于奋斗的精神,内心追求高洁的品质;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情操、人格。自宋玉在《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陶公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发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你看:露凝为霜,使得天地间没有一丝飘浮的水气,天空因此显得更高远,景色因此变得更清晰。这秋气不仅荡涤了大自然的阴霾,而且使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心境豁然开朗。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若狂地猜到那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固然得力于空气的清澄,使诗人的目力倍加,视物更为清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诗人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公未结束仕宦生活。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于是他要几次弃官回乡。有这一番出仕经历,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公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从《归园田居》之一对于闲居之乐的愉快描述即可知。何况,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对卓而不群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其特立独行的仰慕之情。而“衔觞念幽人”,所怀之人未必是某个具体之人,而是千载以来具有像松菊与陵岑那样孤高自傲、清廉自律品格的高士。陶公渴望遵守这些高土的处世准则,自悔只是虚度了大好时光。最后两句诗恰好表现了仕宦往复时期陶公的思想矛盾。
      古代诗评家认为,“远瞻陵岑之奇绝,近怀松菊之贞秀,皆与陶公触目会心……”陶渊明此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赋而比”的表现手法。就是说,陶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是现实实际存在的,但它们却又同时象征着、代表着诗人某种高尚的品德。
      陶公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这双重意义的景物就是松与菊。以《饮酒》二十首中为例。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及奇。”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创有“三径就荒,松菊龙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可见陶公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园中栽种了松菊。陶公对松菊之特殊爱好,就是《和郭主薄》其二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之形象上,寄寓了诗人自己超卓的德操。
      以松比德的做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为了说明君子于危难中见其节操的道理而使用松柏后凋的比喻,赞誉坚贞不屈的人格尊严。而陶公的“青松冠岩列”则是在“清凉素秋节”这一特定时间中的特定景象,青松是作为整个秋景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这一整幅画又寓有众木摇落之际,独有青松傲立岩顶的“象外之象”,由此才生发以下见物思德的诗句来。如果说孔子谈到松柏还只是用松柏来比德,那么,陶公诗中的青松则首先是一个具体真实的存在,同时,诗人又把自己对坚贞品德的赞美之情转移到迎霜挺立的青松形象上,使这一形象成为赋比结合、统一的产物。
      以菊为德可以说是来自屈原。在《离骚》中,屈原曾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它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一样,都是为了说明诗人“表里俱澄清”的精神风貌。陶公《和郭主簿》其二中的芳菊则不同,它是秋天特有的景物,并往往用来作为秋景的代表物。因而在这首诗中的出现也十分自然,与全诗的自然背景融为一体,成为秋色图中被放大了的一个局部展现在读者面前。菊花不仅经霜不凋,而且遇寒怒放。诗人感于外物联想所及,自然地引起对于不同流俗、坚守节操的美德的渴慕。屈原诗中“餐秋菊之落英”的行动,不一定是确有其事,而陶公诗中的秋菊则是合现实与象征两重于一身,带有赋而比的特点。
      在诗中使用兼有写实比喻双重意义的自然风物,是陶渊明诗歌一个突出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诗歌的自然画面,把意象的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统一起来,反映陶渊明生活或向往的外在环境,也构成了诗歌的基调,表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德。

    推荐访问:青松 陵岑 芳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