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误区与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时间:2018-12-23 19:47: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新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部于2000年做出了重大决策:从2001年开始,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尽管信息技术在各中小学都已普遍开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偏差和误区,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0年,教育部做出重大决策:从2001年开始,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它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视学习结果,忽略教学过程。
      
      目前大多数中学还是用会考这唯一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会考过关成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会考过关率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唯一追求,会考内容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种评价方式根本不适合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也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众所周知,评价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正如布鲁纳在《教学论探讨》中所指出的那样:“评价,最好被看作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泰勒也认为:教学的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对同一对象的评估应该是多次而不能只是一次。然而目前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恰恰背离了评价的原则,也完全违背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的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知识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信息素养、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笔试或机试来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真正地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为了真正地发挥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出发点,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改变一份试卷考学生的传统作法,从多方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误区二: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代替信息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眼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将信息技术教育定位在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上。不少教师认为计算机教育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强调“实用”,课堂成为“电脑短期培训班”。这种误区的实质是将信息素养降低为操作技能的训练,将素质教育降低为职业技能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学科发展而来的,它们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课程的着眼点在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学习;而计算机课程着眼于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
      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应用是维系两者的纽带,即图中的阴影部分,这也是两者被混为一谈的基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归宿。
      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越来越重要,不懂计算机将成为“新文盲”。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全局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这些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切实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不断挑战。
      
      参考文献:
      [1]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宋乃庆,徐仲林,勒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1月.
      [3]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推荐访问:误区 思考 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