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孔雀东南飞》五题:孔雀东南飞原题

    时间:2019-01-28 03:27: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孔雀东南飞》原名叫做《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叙述了汉末年间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在《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最疑难的问题,就是有关叙述太守遣丞为媒的那一段的文字解释问题。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且把这一段诗抄在下面,并按照个人的理解加以标点: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
      在这段诗中,最难解的,同时又是最关紧要的,是“寻遣丞请还”这一句。遣丞的是谁?丞所请的是什么事?丞是县丞?还是郡丞?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想求得适当的解决那就势必一错到底,至于“说有兰家女”以下十句是谁说的?又是向谁说的?兰家女是指兰芝,还是别有所指?都还是次要的。因为随着上面的那些问题的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现在就依次提出以下五个问题来谈一谈:第一,关于“寻遣丞请还”的“遣丞”问题。这个“遣丞”,到底是谁在遣?遣丞到底又为了何事?闻人亻炎在他所注的《古诗选》中曾说:县令因事而遣丞请于太守也。这就是说,遣丞的是县令。为了何事,则是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一件什么公事。后来黄节的《汉魏乐府风笺》、闻一多的《乐府诗笺》,都采用这一说,我以为这是一个误解,是不可从的。因为照此解释,就会离开说亲的主题,未免节外生枝,从而也就会冲淡诗的紧张气氛,转移读者的注意力。
      因此,我以为遣丞的不是县令,而是太守。何以见得?理由是:下文明言“遣丞为媒人”,又说‘故遣来贵门”,这里遣丞既是太守遣,那么“寻遣丞请还”的“遣丞”也就不难推知同样应该是太守遣。前后两个“遣丞”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人――太守。我们知道,在汉代不只是县有县丞,郡也有郡丞,这里太守所遣的丞,就可以是他手下的郡丞,不一定非县丞不可。县令遣媒人,是一回事,太守遣丞为媒,又是一回事,前赴后继,各说各的,井水不犯河水,我们用不着硬给他们拉关系,反而弄得纠缠不清。
      也许有人要间‘为什么不像上文“县令遣媒来”一样明白地说出是太守遣丞呢?这是一个有关表现手法的问题。原来作者写县令遣媒,是用的顺叙法,明叙法,所以一目了然;而在这里却用的是一种补叙法、倒点法,也就是把遣丞的主使人――太守,先藏起来,暂时不让他露面,到下文才从媒人的口中点出来、补出来。作者为什么要忽然又改用这一写法呢?这是因为这样写更有助于突出太守的特殊地位,打动对方的心。正因为先没有说穿,为下文准备了气势,所以“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两句,才显得特别响亮,特别有声有色。假如像叙述县令遣媒一样只平平实实地写去,虽然宾主分明,却收不到上述的艺术效果。韩愈有两句诗:将军欲以巧示人,盘马弯弓故不发。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也颇有此意味。由于诗的形式的限制,我们尽可以说运用得还欠完善,不免令人有点感到一时难以捉摸,但只要将上下文相互印证,作者的用意何在,也就是说“寻遣丞请还”这个遣丞的人到底是指谁,还是很清楚的。
      第二,关于“请还”的解释问题。如果上述第一点不是不无理由,而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很清楚,请就是请婚,还就是还到刘家。这个“还”字,和上句“媒人去数日”的“去”正是紧相对照的。一个刚去,一个又来,总之不离刘家。汉人口语,多“来还”连文,这里的“还”,其实就是“来还”的省文。所以“请还”二字,如串起来讲,那就是,请婚而又来到刘家。
      由于历来都把“寻遣丞请还”的“遣丞”理解为县令遣,于是所谓“请”,也就不能不说成是县令遣丞因事请示于太守,而所谓“还”呢,当然就是还到县衙门了。试问:这和作者在这儿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相干?作者为什么要在这紧要关头毫无必要地绕上这么一个大弯子?如果把“请还”二字孤立起来,那么谁爱怎样讲就怎样讲好了。然而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只有密切联系上下文才能求得它的真实的涵义。现在我们就来联系一下看吧。既然“请还”是丞奉派请示于太守而还到县衙门,那么“说有兰家女”以下的一番话就必然是丞对县令说的,既然这番话是对县令说的,而不是对兰芝母亲说的,那么下文“阿母谢媒人”是从何谢起?岂不成了无的放矢?一则“直说”二字在这里显然是一个人嘱咐另一个人的口气,联系上句“主簿通语言”来看,也就是主簿嘱咐丞的话。叫他这番前去说媒,不要遮遮掩掩,干脆就是说太守派你来的。因此,我以为这四句都是丞在说媒时转述主簿的话,和上一句是分割不开的。
      第三,关于“说有兰家女”以下十句的理解问题。基于上述第二点,“请还”既是请婚而还到刘家,那么很自然,这“说有”十句便都是丞对刘母所说的话了。但是,由于这十句差不多都是转述第三者的话,话中有话,话中套话,所转述的还不只一个人,有太守的,也有主簿的,而转述太守的话,又有意将太守藏过一边,因而不免令人感到索解不易,以至意见分歧。但我以为只要结合上下文,悉心体会一下,脉络还是分明的,语气也很生动、传神。我的看法是:“说有”四句,都是丞转述太守的话,“云有”就是“说有”,为了避免重复、单调,所以换一个字面。“直说”四句,都是转述主簿的话的。主簿还是在太守府,并未去做媒,现在且就个人的理解,把这一段诗,串解如下:
      县令的媒人走后不几天,接着太守又派遣府丞来请婚了。他说:我家太守爷说他知道你府上有位兰芝姑娘,真是举世无双,你府上又是官宦人家;我家太守爷还说他有一个最心疼的“第五郎”,现在还没找到合意的人,他很希望能和您家兰芝姑娘结婚,特地派我来做媒。也许我家太守爷怕会象上次县令来说媒一样,落个没趣,叫人笑话,所以当派我来时,原是吩咐我不要说穿的,可是我们的主簿却不以为然,他满有把握地对我说:你这次去,不要遮遮掩掩,干脆就说是给太守爷的第五公子来说亲的。既然想结成亲家,所以便派我到你府上来。
      ……
      个人以为作如上的解释,这段诗是可以说得通的。太守有权有势,所以主簿认定说穿了反而对说亲有好处。事实证明,这番话不仅引起了兰芝哥哥的势利欲,也打动了兰芝母亲的心。所以她只是推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而后来还催促兰芝赶作衣裳。
      总之,这十句,应该都是丞对兰芝母亲说的话,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和“阿姥谢媒人”就将接不上头,对不上口径。
      第四,关于“兰家女”的解释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根据诗序“妻刘氏”之文,疑心“兰”字或是“刘”字之讹。又有人根据诗中不论是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的自称都概用“兰芝”这一点,因而疑心“家”字可能是兰字之误。我以为,关于“兰家女”这一问题,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是很难得到圆满解决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一下两汉的语言习惯。具体地说,也就是探索一下这个“兰家”的“家”字在汉代有没有一种特殊的用法或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某些文学作品,我们知道,这个“家”字,在汉代确乎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用法,那就是,在谈话中用作敬词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且这种用法很普遍,已成为社会上一种习惯语。现在我们且举些例子。《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列传》: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谓(籍)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赵飞燕妹)合通,无可与语者,独欲与武有所言。我无子,武有子,是家轻族人,得无不敢乎?”
      注引苏林曰:“是家,谓成帝也。不敢斥,,故言是家。”又《后汉书》卷十《马皇后纪》:
      帝(汉光武)幸濯龙中,下邵王以下皆在侧,请呼皇后。帝笑曰:“是家志不好乐,虽来,无欢。”
      这个“是家”,也就是指的马皇后。其实所谓是家,用文言来说,即“此人”或“是人”用今天白话来说,也就是“这个人”的意思。不说“是人”而说“是家”,乃是为了表示尊敬的。
      在诗歌方面,如汉乐府《东门行》:“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又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身在患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不说“他人”或“别的人”,而说“他家”,也是为了表示尊敬的。用“家”来表示尊敬这一习气,到唐代还很流行,唐人一般都尊称天子为“官家”或“大家”。张籍称杜甫为“杜家”(《送客游蜀》:“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也是表示敬仰之意的。宋以后,才逐渐消失,并有了转化。陆深(明人)《春风堂随笔》说:“王忠肃公翱,字九皋,盐山人,为太宰时,每呼二侍郎崔家、尹家,今相传以公为朴直。此字亦有所本,盖尊敬之词。汉称天子为官家,石曼卿呼韩魏公为韩家。若今人则为轻鲜之词矣。”“兰家”二字,为什么到清朝才引起了注家的疑问,大概和这种转化有关。在今天,还保存汉人这一习惯语的,据我所知,是云南的昆明。他们和你谈话,总是说“你家”如何如何。
      根据以上的初步调查,我认为,“兰家”应该就是说的兰芝。“兰家女”,等于说“兰芝姑娘”。这两个字,不但都没有错,而且恰恰证明了它的确实性。前面说过,照我的理解,“说有兰家女”十句,都丞到刘家对刘母说媒的话。一个媒人他是不能不对女方表示尊敬、表示好感的。这也就是说,称兰芝为“兰家”是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符合一个媒人的口吻的。如果直呼“兰芝”,那倒显得不礼貌,也不真实了。也许有人要问:说“刘家女”不是同样可以表示敬意吗?为什么一定要说“兰家女”?我以为,如说刘家女,未免泛泛,因为姓刘的很多,而且也不如说“兰家女”来得亲切。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主簿”的问题。在汉代主簿这一官职,不仅县有,府郡也有,就连朝廷的大司马、大将军等也都有此官。《汉官仪》记载:主簿,掌县之簿书,凡民租之版,出纳之会,符檄之要,狱讼之成,总而治之。可见它的权力很大。县主簿如此,郡主簿以至大将军的主簿当然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担任主簿的,差不多都是他们的亲信。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看。《汉书》卷九十《严延年传》:
      延年所欲诛杀,奏成于手中,主簿亲近史,不得闻之。奏可论死,奄忽如神。
      又卷九十二《楼护传》:
      时成都侯(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朝罢,欲侯护,其主薄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薄语,商恨,以它职事去主薄。
      王商的主簿,虽由于口出怨言而被撤职,但我们看,别人都不敢开腔,只有他敢谏,还对西曹诸掾发牢骚,也就可以推知他和大司马之间的亲近关系了。
      明白上面的道理,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为什么在丞的口中也把主簿抬出来的道理。“主簿通语言”,是很不简单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于他为什么能左右太守的主张,叫府丞直率地说是太守派他来说媒这一问题,不至感到惊讶。
      
      参考文献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2] 华丽娜.《孔雀东南飞》古代接受史.山东师范大学,2004.
      [3] 郑亮.乐府叙事诗简论.新疆大学,2004.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孔雀东南飞 五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