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关于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思考

    时间:2021-07-18 04: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师范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实时的调整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兴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迫切所需,作者在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当前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式和资源建设等几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有效开设。
      【关键词】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7) 11—0018—04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是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高师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必修课或必修培训内容,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新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关注其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当前师范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学校教师的主要责任。为了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近年来,众多师范院校都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至1999年6月,99%以上的师范院校设置了计算机必修课,76%以上的院校设置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系所。[1]
       一般说来,在校师范生的课程包括四个方面:
      (1) 普通公共课,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课,如英语、政治等。
      (2) 专业课,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相应的专业根基。
      (3) 教育公共课,为学生传授作为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4) 教育实习,学生在毕业前这一年将利用两至四个月的时间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来,另两类信息技术课程开始“添加”到师范教育的课程中来。第一类是信息技术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工具、网络应用等内容。第二类与教育技术相关,包括教学媒体、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等。
      然而,这种将信息技术课程“添加”到总课程中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问题:
      (1) 信息技术公共课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2) 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延袭传统方法,并没有体现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多数教育技术课程从不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内容和策略及具体模式;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与专业学习、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实践是相脱离的。高师院校作为培育职前教师的摇篮,其承担着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首要的任务,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微型课程成为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 关于课程定位的思考
      
      1 课程内涵和性质的定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育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2]为此,全国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明确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课,与此同时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工作中,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中也开始增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块。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内涵性质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认识。各个高师院校及培训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师资、实验条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涵和性质取向,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种取向:[3]
      (1)理论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应该注重其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本课程应该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课程整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整合思想、理论和方法。
      (2)技术(工具)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现代媒体技术、特别是一些新的媒体技术传授给学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更应该把它以最快的速度交给学生。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强调技术操作为主,加强技术实验的倾向。
      (3)实践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本课程应该是以介绍信息技术与各种学科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整合模式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的实施以训练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整合模式的学习为重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过度地侧重理论或侧重技术都是不合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性课程,也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性课程,更不是一门单纯的实践性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着重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具体学科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的课程。
      
      2 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教育宗旨的总体要求。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向,并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一个活跃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界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共同关注的课题。本课程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目标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深入,再到新世纪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确定的。目前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培训的各种培训课程结构与模式的出现,其课程目标可以这样表述:使学习者系统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很好地规划教学;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技能,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学科信息素养),为迎接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5]
      从情感和态度方面看,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本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教育应用方面看,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学科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三 关于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思考
      
      及前已述,虽然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和部分高师院校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但由于其所选用的教材不同,致使各个学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各有不同、侧重各异。总体上看,主要有这样三种情况:

    推荐访问:课程 师范院校 信息技术 开设 整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