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时间:2021-07-15 20:0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世纪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前,其课程实施在开课、教师、教研、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不容乐观。其原因在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任课教师、家长等诸多方面。反思“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本身,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多元教育功能、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心灵实际的课程特点,对任课教师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亟待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其课程实施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思想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42-03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面世了。
      此前,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社会学科与思想品德学科相对割裂。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置于一个相对理性、封闭的知识空间来接受教材规定的德育。然而在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游离出来。同样,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在学习社会常识、认识社会事物的同时,一切社会现象又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两新课程,担负起了小学阶段品德、社会课程的多元教育功能。对教师,它是开放、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对学生,它既是培养品性的平台,也是眺望社会的窗口、走进社会的大门。
      时至今日,小学阶段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结束。深入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现状,并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现状
      
      从城乡的普遍情况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不太被重视的薄弱学科。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这两门课程无论是开课、师资、培训、教研,还是评价都被低估,个别学校甚至尚未将其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的体系之中。实际开课率低下,兼职教师授课现象十分普遍,教研活动专业水平不高,这诸多因素使得这两门课程的实施情况令人堪忧。
      1.实际开课率低下。这两门课程自开设以来,开课情况一直都很不乐观。即使在国家课程计划的硬性要求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检查、督导下,课时仍常常安排不足;虽然在学校课程表中大都能体现出这门课程,但实际开课率很低。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①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剩余时间交给班主任或其他考试学科使用;②课堂40分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剩余时间学生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或任课教师讲其他学科的知识;③课程表中这两门课程的课时安排形同虚设,实施中干脆把时间挪作他用。
      2.兼职教师居多,教师专业建设与成长无从谈起。目前,小学专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比例很小。对河北省3个市的5个区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专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小于5%,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是最普遍的兼职类型。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教师,其教学和管理任务都很繁重,再兼任这门课程,必然更加重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必然把业务学习、教学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所任的“主科”上,较少顾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兼职任课的事实也造成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短期执教,其研究的热情和精力投入状况可想而知。
      3.教研活动及业务培训缺失,封闭授课现象严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日常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从组织方式上看,学校的日常一般教研活动将,“品德与生活(社会)”安排在综合组,即与音体美、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放在一起,致使其教研时间无法保证;从内容上看,也以课例研讨、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研讨为主,而有计地围绕其自身课程特点或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少之又少;从参加人员构成看,兼职教师多去参加所任“主科”的教研活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活动缺乏活动主体,缺少高水平指引,往往在低水平上循环、往复,从而加剧了学科间教研水平的不均衡性。
      兼职教师任教现象也给其业务培训带来很大困难。本来,教师专业培训就应当在系统化、体系化的基础上再突出重点,但目前,其培训内容常却仍以初始的通识培训为主,内容和形式也仍是出版社最初资助的培训教材;而针对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相关培训却相对较少。“品德与生活(社会)”任课教师本来就由于兼任而致知识背景不完备,而其参加培训的,时间又往往被所任“主科”挤占或服从于“主科”安排,所以,教师专业提高的途径几乎被封死。
      4.课堂教学改革表面化,教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效果较差。“品德与生活(社会)”崭新的课程理念和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较高要求,引发了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很明显地体现在这两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在日常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虽已深人人心,教师们在言谈和论文中常能旁征博引,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却难尽如人意: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够,对新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表面化或机械化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许多教师并未掌握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或者不能很好的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在实施中被忽视的原因分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在实施中被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专业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品德课教学不需要多深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能胜任。这样的课程定位使得品德课教师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其重视程度远低于语、数、外,甚至也不能和音、体、美相比,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堪忧。社会认同的缺失、行政管理的忽视、发展机制的匮乏,使得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虽永远不能忘记,却从来不会想起”的边缘化状态。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师专业化、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任课教师的角色认同程度低下。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任课

    推荐访问:品德 开设 反思 现状 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