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测度方法研究文献评述

    时间:2021-07-06 08:01: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背景下,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测度方法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以避免受到社会学界众多观点的混淆;第二,中等收入的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之分,应为绝对标准的确定寻找可靠的依据;第三,与等分法或指标法相比较而言,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效果更好。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绝对标准 核密度估计法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未来20年左右,我国在社会再分配方面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一论断发展了“先富共富”理论,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社会前进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先进文化消费和创造的动力。中等收入者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个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新的追求目标。那么,弄清楚什么是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意义何在,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研究现状
      对于中等收入者的表述,在不同学术界是不同的。在国外都表述为“中产阶级”,有其特定涵义。国内社会学界表述为“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经济学界则早有人主张:按收入的高低来划分是一种简明的办法,为避免使用阶层概念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在学术讨论中,使用“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概念不失为一种选择。
      (一)社会学界的中产阶层观
      中等收入群体在国外一般称为“中产阶级”。从马克思、恩格斯[1]1848年用德文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中产阶级”的概念算起,迄今已经有16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产阶级基本理论主要建立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凡勃伦的有闲阶层理论和马克思·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之上[2]。李拴民[3]认为在西方国家中,“中产阶级”是占社会人数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在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因此,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是“大众”。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4]认为,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涉及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而且有地域之别。董汉松[5]认为,中产阶层是指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收入相对稳定,受过良好教育,整体素质较高,自我认同感强,追求生活质量,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上,均处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二)经济学界的中等收入者观
      经济学界中如武军定、杨维[6]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中等收入者应当是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里和同一地域范围内与全体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相当的那部分城乡居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7]对中等收入者的定义为:是指一定时期收入保持在中等及生活较富裕、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在其定义中,主要按收入指标来作为划分是否属于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的称谓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大部分经济学者的眼里,中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成熟的形成条件,现阶段只能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出发,通过研究各种办法来最终构建一个橄榄型社会。因此,国内经济学界主要通过收入这个指标来定义中等收入群体,而非社会学界那种多重的、全面的中产阶层观念。
      二、关于中等收入水平应达标准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世界各国对中等收入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不同时期的标准也不一样,而我国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中等收入标准的划定也是争议颇多。经济学界的看法是中等收入是收入范畴的概念,而非财产范畴的概念,因此不应用中产阶层的标准来替代中等收入的标准,中等收入的界定标准应以收入为主要依据。
      (一)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定义
      纪宏和陈云[8]提到,如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一样,中等收入标准也应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之分。
      研究我国中等收入的相对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是很有意义的。设定中等收入绝对标准的意义在于: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并便于进行国际对比分析。“三步走”战略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不等于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但二者却有必然联系。所以,参考国际惯例确定我国中等收入的绝对标准有一定意义。设定中等收入相对标准的意义在于:能够测算我国现阶段有多少居民处于收人总体的中间水平,并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具体依据。
      (二)关于中产阶层及中等收入国家的绝对标准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06至397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76至1227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27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国外大多数文献选择收入中位数作为定义中产阶级的基础指标,Thurow[9]在1984年选择中位数范围内75%到125%范围内的群体作为中产阶级;Blackburn[10]等人在1985年选择中位数临界点60%到225%。
      世界银行与其他外国学者提出的标准可说是一种绝对标准,因为国外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比发展中国家要好,每一个阶级的稳定性比较强。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收入这两个指标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研究有关中等收入的问题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而世行则更注重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探索。因此,世行通过人均国民总收入这个指标来进行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分未必适用于我国。
      (三)国内学者提出的相对标准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11]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国内的相对水平,不是国际的相对水平和绝对水平。常兴华[12]以收入作为划分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从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准、达到全面小康时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城市化进程、国际参照标准四方面进行考虑。最终采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为人均纯收入)口径得出,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介于2.2万元~6.5万元(以2010年为基期)之间可算作中等收入阶层。

    推荐访问:测度 评述 文献 群体 收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