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

    时间:2021-07-06 04: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四个全面”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战略布局,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紧密关联。当下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呈现积极的良性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利益认同、制度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基于利益、制度、理念是政治认同达成的基础,必须注重以“四个全面”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实现利益认同;以“四个全面”强化制度公正与创新,实现制度认同;以“四个全面”引领价值共识,实现价值认同,以此来不断强化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根基。
      关键词:政治认同;“价值认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8-0024-04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当代中国道德失范问题研究”(14YJC71002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G012);河南科技大学2016年度人文社科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201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清聚(1978-),男,河南镇平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单位、团体的情感和心理归属的反映。作为联系政治体系和认同主体的纽带,政治认同与执政基础密切相关,是政治体系执政的重要支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紧密相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提升又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四个全面”对于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提升政治权威、强化政治整合,提升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一、 现实透视: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
      政治认同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条件的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1.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良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得到加强和完善,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和规范,政治体制运作的程序性也在不断加强,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普遍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认同度。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呈现良性和健康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政治认同也更趋于自觉与理性。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和领袖个人魅力合法性是公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更替和代际的转换,年轻一代由于不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情感的共鸣难以达成,人们逐渐放弃了这种建立在个人魅力和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上的政治認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认同主体的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积极提高自我的政治知识,自觉、理性地分析政治现象,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也日趋客观、理性。人民整体的政治认同的能力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2.当下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虽然整体上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呈现积极的良性发展态势,但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拥有的共同意识呈现弱化趋势,政治权威不断弱化,政治认同遭遇多方面挑战。
      其一,在利益认同方面。人作为政治认同的主体具有利益追求性,是从自我的利益出发,对政治体系做出评价、产生情感与体验的。利益是社会一切活动的现实动因。社会成员的利益满足程度以及政治体系处理、平衡现实利益关系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不断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等问题也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同度。首先,公民的政治功效感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增强,反而不公正感存在于各个阶层中。这是因为人们对公正的判断是以自己所做的贡献与自我得到的收益是否对等来确定的。如果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在政治活动中的业绩没有产生认同感,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之间就不能保持良性有效的互动。结果是虽然整体社会财富和社会成员的自我财富都有大幅度增加,但社会成员内心的不平衡感、相对剥夺感却没有减少,与此对应的是对政治体系的抱怨、不满也在增多,整体认同度不高。其次,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对有价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的主观感受日益强烈,即不同利益群体普遍感受到了一种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尤其是底层弱势群体十分强烈。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也更易产生相对剥夺的主观感受。最后,在利益认同无法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事件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事件往往以政治体系为目标,破坏政治体系的形象,削弱其执政的合法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事件从利益分化、主体权利意识强化的侧面反映了当下利益认同遭遇的挑战。
      其二,在制度认同方面。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基于政治系统正常的运作在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之间确立的规则与约束,其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故政治制度与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联系。政治制度认同体现了社会成员对既定政治根本制度和具体政治体制的情感倾向性及行为依从性。制度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的同时,也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公正与创新。但是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制度认同。如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且制度化程度较低,致使民眾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参与度较低。诚然,当民众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内,其合法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的实现时,就会弱化对制度权威的信赖,进而对制度制定的政治体系不信任。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认为:“变革产生了日益提高的期望,而变革的必然有限的结果却不能使这些期望得到满足。一旦人们认识到事情可以变化,他们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轻易地把他们现实条件的基本状况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了。”[1]因而,当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感受权利、机会、结果的不公正难以克服,自我利益诉求难以实现时,作为约束与规范的政治制度的功能与权威性不断弱化,来自制度认同方面的挑战也就难以避免。

    推荐访问:当代中国 引领 布局 认同 战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