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时间:2021-07-05 08:0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表现为,抗战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东方战场的战略支柱。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充分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强化“天下为公,民族至上”的理念,推动两岸人民和执政党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国战场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利于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为开创中日关系的光明未来奠定基础;有利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让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与共赢。
      关键词:中国;抗战;大后方;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17711
      近年来,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研究渐趋重视,有关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果,论著逐年增加,但也存在诸多缺失。主要是:有思维固化的现象存在,多受“国共对立”等内战思维基础上的结论束缚,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突破思维定式,以全球视野来深化研究,开拓研究领域,进而提升水准境界;很少对抗战大后方作整体研究,研究某一领域、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多,研究细节的多,有碎片化的倾向,很难彰显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难以构建对中国抗战史的总体认知;习惯于将中国抗战史研究的若干理念套用于大后方研究领域,使独具特色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淹没于抗日战争史宏大叙述中,而忽视了大后方历史的独特个性;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的成果多呈现于史实层面,局限于学术的圈子,而缺乏从中揭示历史规律的视野,缺乏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推进上的运用,在国民抗战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也有待加强。
      简言之,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诸多基本问题,包括抗战大后方的概念、地位作用,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对象、研究价值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还没有进行系统梳理和学术规范。因此,与对抗日根据地的研究相比,抗战大后方研究任重道远,需要从基本问题做起。这对于促进中国抗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以至于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秉持科学性、整体性、独特性、时代性的理念,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就教于方家,并期望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基本内涵
      中国抗战大后方(以下简称“大后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本文是作者对“抗战大后方基本问题”的第一次集中论证。对其中提到的“抗战大后方”概念,作者在《抗日战争研究视角、方法与途径的探讨――以大后方研究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中有所涉及。在写作本文时,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作者对于 “抗战大后方研究基本问题”的完整认识,因此仍保留了“抗战大后方”概念这个问题,但只作简要阐述。。
      长期以来,涉及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真正有价值的不多,对“抗战大后方”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没有形成共识。多数学者或者是从“国统区”的政治性视角,或者是从“西南”、“西北”等地理性视角进行研究,很少将“抗战大后方”作为一个特定的对象进行研究,给出科学的内涵
      关于“抗战大后方”和“抗战后方”这两个概念,是何时由何人提出的已难以考证。其中“抗战后方”的概念提出较早。在抗战爆发以前和全面抗战爆发后初期的文献中,没有查到“大后方”的表述,“大后方”比较多地出现在报刊文献中,是在1940年以后,如《建国月刊》1940年第2期发表署名子明的文章《今日中国的西南大后方》,《经济周报》1941年第11期发表署名孟宪章的文章《迅速跃进中之大后方采金业》,《大众生活》1941年第22期发表的《大后方民主运动的信号》,等等。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极少使用“大后方”的表述。相反,中国共产党编印的文献却比较多地使用“大后方”的表述,如1943年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摘录编印的《大后方生活相》,1944年抗战日报社编印的《大后方舆论》,1944年12月8日董必武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讲《大后方的一般概况》。
      所谓“大后方”或“后方”,是与“前线”、“前方”相对应的概念,是在战争中专指远离战线的地区,包括后方地域及其区域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建设与发展和对战争的支持、支援力量。战略后方是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略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因此,“抗战大后方”或“抗战后方”便主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在抗战时期的文献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抗战大后方”与“抗战后方”的表述基本同义,“大后方”只是强调其后方地域的广大而已。
      与“抗战大后方”或“抗战后方”表述相关的概念还有“西部”、“华西”、“内地”、“国统区”、“民族复兴根据地”、“民族复兴的基础”等。其中,“西部”、“华西”和“内地”是地理概念。“民族复兴根据地”、“民族复兴的基础”则主要强调其国防意义。“国统区”是一个政治概念,主要指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抗战胜利后开始使用。
      从价值角度看,“抗战大后方”属于国防战略的范畴,是抗战时期支持和支援前线战争的战略基地。因此,抗战大后方是与战区、沦陷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后方确实是抗战时期“民族复兴的根据地”或“民族复兴的基础”。从空间角度看,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抗战战略后方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地区(四川、重庆)、拓展地区(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康,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外围地区(包括上述地区以外的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

    推荐访问:几个 大后方 抗战 中国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