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一部架构恢宏的教育百科全书

    时间:2021-06-16 08: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被誉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先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20世纪70年代末起,他的30多部著作陆续被译成中文出版,深受我国教育工作者喜爱。本文逐部加以简要介绍,旨在展示这部百科全书的恢宏框架,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搜寻阅读的线索。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文本;梗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55-1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众多著作在国内外先后以29种文字出版发行,销售400万册以上。在乌克兰,他的《选集》五卷本销售近50万册。可惜这一盛况却远在中国人视野之外。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国外一股股令人惊奇与振奋的强劲新风吹进国门,中国人再次睁大眼睛观看世界。自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谈校长工作经验》①一文的发表和他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上册)出版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一部部地被译成中文出版,30年来绵延不绝。由于众多翻译家和出版家们卓有成效的劳动,千百万中国读者有幸结识了这位远方的知心朋友,读到浸透他心血的“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生活的百科全书”,了解到他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和崇高博大的精神世界。近年来,我以极大兴趣陆续搜集到全部中文版“苏著”,愿在此分述其梗概,以展示这部“百科全书”的框架,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进一步搜寻阅读的线索。
      
      《关于人的思考》
      
      本书中文本有三种:一为尹曙初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一为诸惠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一为汪彭庚、甘义清所译的《关心孩子的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如所周知,“人”的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他教育生涯的全部过程和方方面面,是他的全部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事例,形象地阐明了关于人性、人生的重要的思想,阐明了“理想高于生命”的最高伦理价值。作者所憧憬的“人”,“是一块由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纯洁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体质铸成的合金”。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作者的这些思想具有特别强烈的现实意义: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追求理想社会的实现,应是全人类的普遍而不变的追求。
      
      《要相信孩子》(直译为《要相信人》)
      
      汪彭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2009年4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列入该社“20世纪苏联经典教育译丛”重新出版。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二十五年教育工作的总结。作者坦陈:“我的工作既给我带来过欢乐,也给我带来过忧伤。我曾不止一次地因为自觉对某个不守纪律、懒散、不听话、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而感到极大的不安、懊恼,有时甚至真正地感到痛苦。”作者从回忆自己一次因主观臆断而造成终生难忘的教育失误开始,围绕“要相信孩子”的鲜明主题,以生动事例阐述了如何让美好品质在孩子身上牢牢扎根的途径与方法。作者写道:“从我手里经过了成千上万学生,但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学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难于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从表面上看,有许多‘毛病’,如男孩子中常见的,不可驾驭的淘气,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等。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潜在着这种或那种特殊的优点。生活实践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校、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尤其是教师在教育方面尽到努力,就可以也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正直的,诚实的,热爱劳动的,坚强而勇敢的,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
      
      《学生的精神世界》
      
      吴春荫、林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作者认为:人除了身体的力量之外还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决定性条件,是其身体(尤其是大脑)发育的客观条件,是社会意识对个人意识的影响,是整个的社会实践。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由他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内容和本质决定的,是由他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他在集体劳动生活中的作用决定的。为了培养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作者先后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人从入学到结业的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分析了这些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他们各个时期知觉、思维、情感、兴趣、需要、意志心理和语言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精神世界形成的各种因素,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判断并以此指导实际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精神生活的热望,培养学生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作者引述的一位18岁的女毕业生对崇高精神世界的向往颇有代表性:“我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用于劳动,人也并不是单纯为劳动而生存的。也许,我之所以想懂点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就是因为我是人。也许,劳动越是简单就越是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这样就可使生活变得更有乐趣,更加明朗。我决心做一名挤奶员。这种工作可以做得饶有兴趣、富于创造性。但如果全部生活仅限于劳动,那么我会感到世界是枯燥的、没有欢乐的。我相信,在我的生活中除了劳动以外,还一定会有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个信念一直在鼓舞着我。所以,我决心掌握法语,以便将来能读雨果的原著。我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证明:我是一个真正的人。”
      
      《做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卡娅编,诸惠芳、肖甦、高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本书又名《伦理学文献》,包含了作者为中低年级的孩子们写作的543个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用小型文学作品的形式阐述道德教育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理论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理论作品的重要特色。“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风格”,不仅缓和了个别作品的直接的教诲和道德说教的味道,更增添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能。作者认为“童话与童年有着不解之缘”,他和孩子一样对童话情有独钟。童话还成了他与孩子的友谊的桥梁:“通往儿童心灵的道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感受来铺设。我能举出几十个实际例子,来说明那种看来似乎最难接近和最不开朗的孩子只是由于我和他因同一项活动或者同一本书、同一场游戏、同一次旅行而高兴、而激动,就向我敞开了心灵。”作者在本书中以热忱而丰富的感情赋予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雨点、微风、石头、浪花等等以鲜活的生命,向孩子们娓娓诉说,生动地体现了作者蓬蓬勃勃永远旺盛的童心。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本书于1967—1970年间写成,是作者去世之前在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的困境中,尽最后功力而终未全部完成的一部伟大遗著。手稿中留下许多修改、补充和尚未完成的章节,留下作者长时间反复探索和思考的痕迹。作者去世后,手稿由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整理出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主题,他自己的主题便是培养真正的人。本书围绕“怎样才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这个教育伦理学的中心任务,就59个具体问题展开了详尽讨论,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教诲。本书特别强调:“教育者应当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正确地去生活、热爱人们、高度保持自己的爱国者、公民、劳动者的品德。如果你的那些道德训诫的话语,是发自你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充满你的信念的崇高精神,那么,这些话语就会像磁石一样,对于那些不信赖人的人产生吸引力,而你也就会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灯。”

    推荐访问:恢宏 百科全书 架构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