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承德模式”研究

    时间:2021-06-12 12:01: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清代以承德为中心开展的民族团结工作,具有跨区域性和以蒙、藏、维、回等民族为主要工作对象等特点,与我国目前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高度相似性。“承德模式”是以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为平台,以木兰秋狝、避暑理政为形式,全国各族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民族团结工作模式,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民族团结;承德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一、“承德模式”的意义
      目前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重点关注两方面:其一、主要集中于某省区市或某行业系统内部的民族团结工作;其二、主要试图解决某区域内人口占多数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接纳、人口占少数民族对其他民族认同等民族关系和谐问题。忽视了跨区域的、不同区域主体民族成分之间的认同、团结等关系问题。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作为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团结,阻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各省区市区域内民族团结工作日益完善的形势下,跨区域的、针对不同区域主体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工作,是未来很长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有其特殊性,就是必须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古为今用。这是因为:其一、我国民族问题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只有深入了解民族史,才能找到影响民族团结的根源;其二、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有其较为成功的历史,有可供现实借鉴的经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较为成功、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而这一切都与承德有着紧密联系。历史上,承德是靠近内地的边疆民族地区,处在农牧文明交错地带,清朝在承德开展一系列旨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使承德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也成为我国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见证。
      清代以承德为中心开展的民族团结工作,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跨区域性。清朝为加强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在承德举行诸多政治活动,活动的参与者涉及全国各个不同民族群体和地区,是全国规模的民族团结活动,具有跨区域性。其二、以蒙、藏、维、回等民族为主要工作对象。清朝在承德开展的活动,主要与北方、西北、西藏相关,其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团结蒙、藏、维、回等人口规模较大民族,通过抓住主要对象和主要问题,从而实现边疆稳定发展、国家统一强盛。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跨区域性,以蒙、藏、维、回各族为主要工作对象等特点,与目前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我们将其称为“承德模式”。总结相关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进步。
      二、“承德模式”的内涵
      清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承德模式”,是以承德的避暑山庄、木兰围场为平台,以清帝北巡木兰秋狝为活动主题,以演武围猎、会见、贡赐、宴请、娱乐、宗教、节庆、省亲、理政、外交等为活动方式,以联络感情、加强交流、建立互信、形成认同、推动发展为目的,全国各族共同参与的常态化工作模式。
      (一)以承德为活动平台
      清朝为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治理,团结全国各民族,在承德建立了木兰围场,修建了以避暑山庄为核心的口外诸行宫和寺庙。承德成为清朝民族团结活动的平台。选择承德建立平台,涉及多方面因素。其一、承德地处农牧交错地带,自然环境优越,能够开展大规模围猎活动;其二、承德气候较为凉爽,边疆各族多能适应,减少天花病的传播机率,又能满足清帝避暑需要;其三、承德距都城北京较近,易于清帝往返驻跸和理政;其四、承德是蒙古族游牧之地,由蒙古王公献于清廷而兴建围场山庄,具有满蒙团结的象征意义。
      (二)以木兰秋狝、避暑理政为主要活动形式
      围猎是满族的传统狩猎方式,自满族入关以前就经常举行,入关后得以保持。狩猎也是北方民族较为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清朝在承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就是以行围的形式开展的,由皇帝主持木兰秋狝,全国各民族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民族团结工作的实际开展。各族人物参与活动的名称,也不是民族团结,而是“围班”。然而,围绕木兰秋狝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集中于处理民族问题、经略边疆。另外,清帝北巡举行秋狝大典,前期要驻跸避暑山庄,为木兰秋狝做准备,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章奏朝發夕至,清帝照常处理政务,“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避暑理政期间所处理政务,大多侧重于边疆和民族方面,对于一般日常性、非紧急的其他方面事务,会留到清帝回銮北京以后办理。
      (三)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通过演武围猎,来进行军事演练、建立互信;通过清帝与各族人物会见、贡赐、宴请、娱乐,来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通过处理承德地方民族事务,消弭隐患,使地方稳定;通过修庙礼佛信奉同教,来增强各族间的心理认同;通过节庆纪念活动,使各族人物共享团结盛世的繁华;通过处理外国事务呈现万邦来朝、繁荣强盛的景象,从而增强国内各族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民族团结工作的常态化
      从清朝康熙时期开始,清帝每年定期北巡承德,围绕木兰秋狝开展系列活动,逐渐形成各族首领每年分班轮流赴承德随清帝木兰行围的“围班制”。北疆赴承德的路程相对近便,减轻了各族入觐的负担。承德气候凉爽不利于疾病传播,各族未出痘者得以定期赴承德参加活动。于围班之外,清帝根据工作的需要,每年颁发谕旨,特召部分少数民族人物参与活动;各族上层也可提出申请,请求赴承德觐见并参与秋狝。这种常态化的木兰秋狝诸活动,一直持续到清中叶。
      (五)承德与北京的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
      北京是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着举行国家层面各项事务的职能。但从文化地理看,北京处于农耕文化区域,而边疆各族多属于游牧文化,两种文化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清朝满族统治者充分考虑边疆各族情况,在他们熟悉的环境建立交流平台,从而更加有利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承德起到与北京不同的作用,也因此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三、“承德模式”的现实借鉴价值

    推荐访问:承德 民族团结 清代 模式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