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1-06-11 16:03: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本课题为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太阳鸟”学生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tyn13163.
      指导教师:江世鑫。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渐加大。巨大的资助力度应当引起对其有效性的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因其生源结构的特殊性,资助工作更为特殊和复杂。本文旨在提高资助平台的效能,通过调查研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资金管理、青年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探究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035(2014)05-0252-01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民族院校贫困生比例约为30%,特困生比例约为15%。有些来自山区、牧区的学生家庭几乎可以用赤贫来形容,贫困生之间的贫困程度差别较大。民族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各民族学生的多元性文化习惯、学校内的基本生活费用等情况都有其特殊性。目前各民族院校资助体系基本可概括为:政府、学校、社会多方位资助,奖、助、勤、贷、免多渠道资助,学习、生活、心理多形式资助。这一资助体系对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认定工作做到准确。有些学校仅仅凭借《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家庭所在地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认定贫困学生并判断他们的贫困程度。这样的认定方式不够科学,目前民政部门因学生上学而核查家庭情况的制度并不健全,各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尚无法统一,特别是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较其他学生更大。贫困证明只能作为认定工作的一项参考,而不能作为认定的全部依据。有些学校实行班级民主评议制度,然而在学生看来,这种民主评议往往流于形式,班级成员都不愿意“得罪人”,提出申请的学生基本都能通过。一些学校将贫困生的资助名额平均分配到各专业甚至是各班级,由于专业收费差异等因素,这种方式会导致一些不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而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名额限制无法获得资助。很少有高校专门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为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由于诚信教育的缺失,很多并不困难的学生申请资助,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2 忽视资助资金的监管和效益性
      很多高校忽视资助工作的后续工作,缺乏对资助资金的跟踪管理制度,缺乏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对资助工作的反馈机制。资助工作的后续监管和反馈工作是建立健全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方式,是使资助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利用和开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学校的忽视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一些学生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资助资金,资助目的也就无法达到。时常存在一些学生拿到资助资金后用于请同学吃饭聚会、购买电子产品和名牌商品的现象。要真正实现资助的效益和意义,做好资助工作的后续工作必不可少。
      3 侧重物质资助,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由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资助力度的加大、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和学校对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忽视,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对贫困资金“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我贫困我就该得资助”,一味地依靠政府、学校和社会,导致自身产生惰性,把自身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抛却脑后。甚至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受资助同学攀比,抱怨自己得到的资助金额太少。物质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应当起到一个翘板的作用,激发学生本身的主体性。贫困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忽视主体性培养的资助不仅仅不能育人,甚至会适得其反。
      4 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资助和感恩教育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环境和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大多数都做事踏实,勤劳朴实,自尊心很强。但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大。与其他的学生相比,他们不仅考虑学习问题,还要为自己每天的生活费担忧。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习惯、方式、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能产生十分强烈的失落感,自尊会转变成自卑而产生与外界交往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学习困难。有些贫困生认为如果自己不能有所成就,就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心理问题。
      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培养缺乏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情,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资助缺乏感恩之意。他们对父母的养育少有感谢多有抱怨,对为其办理繁杂手续的老师不予感谢,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认为接受资助理所应当,没有回报意识。
      一些高校的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往往只是“一次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心理资助和感恩教育并是一劳永逸的,要达到资助目的,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机制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措施。然而民族院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绝对的民主和公平。然而公平源于过程,高校应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索解决资助工作中问题的方法,完善资助体系,加强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何伟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讨[J].科技息,2013,04:111-112
      [2] 王洪友.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刍议[J].成功(教育),2010,07:7-8

    推荐访问:长效机制 资助 经济困难 院校 民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