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

    时间:2021-05-28 16:04: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开国大将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长期革命和军队建设中,粟裕历任我军各级指挥员,直至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委员。无论斗争环境怎样残酷,敌情怎样严峻,粟裕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奇谋、奇兵、奇战,屡建殊勋,为党史军史增添光辉。
      “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
      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
      粟裕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他参加了共产党员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参加南昌起义,追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湘赣边地区,走上井冈山。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尤其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几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由基层干部迅速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此过程中,粟裕逐渐领悟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作战形式和战略奥秘。他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的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粟裕还说:“我在中央红军经历中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从领导层的几次争论中,从正反两方面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长期性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理解。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中央,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问题格外重视。”
      在经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粟裕积累了各个层次的作战经验,他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善于学习和吸取古今中外先进军事思想,更善于在革命战争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战略思想。粟裕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在皖南与敌周旋,他提出以分散游击战打击敌人的建议,可惜未得到军团主要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后来,红十军团主力部队在江西怀玉山惨败,粟裕无比痛惜,幸而他率领红十军团先头部队突破敌人围追堵截,将部队带到了闽浙赣苏区。
      之后,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在浙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挺进师处于强敌“围剿”的险恶形势下,他以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总结的十六字诀为指导,提出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以积极行动到敌人后方去,调动敌人;针对敌人“大拉网”战术,采取与敌“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和内容。在失去与党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联系的情况下,粟裕适时提出和实行了两个战略转变:一是正规军向游击队、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二是民主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并适时调整作战方针和政策策略。在不知道国共已达成联合抗日协议的情况下,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各种信息,觉得国共合作有可能实现,审时度势,主动向国民党地方当局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張,取得成功。粟裕这一系列正确的做法,使挺进师在浙南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创建了纵横250公里的根据地,在全国革命低潮中掀起局部地区的革命高潮。部队得以坚持和发展,为党保存了有生力量。1938年3月,粟裕率挺进师离开浙南,编入新四军序列时,除带走相当于入浙时的兵力外,还给当地留下相当数量的部队和较雄厚的干部力量。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党中央、毛泽东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蒋抗日,到敌人后方去,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战略。军事战略则实行持久战,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对这一军事战略,粟裕不仅在理论上研究总结,更将之深化、发展、运用于战争实践。
      党中央、毛泽东把游击战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后,粟裕很重视。1937年10月,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为总队司令。在游击总队举办的干部训练班上,他就向部队连以上和地方县以上干部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并讲授游击战。1938年1月,粟裕兼任浙闽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又专门向学员们讲授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和战略战术,指出:“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
      当时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对于像江南苏中这样沿江临海的水网平原地区,能否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中央尚有疑虑。因此,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在电复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电报中指出:“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粟裕当即受命,出任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在接到毛泽东电令仅四天后即率部从新四军军部皖南岩寺出发,先行出师江南,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侦察结论是:只要扬长避短,机动灵活,依靠群众,在江南水网地区也能够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根据地。这样,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又复电项英,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要求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动之后,主力即可跟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带,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粟裕在深化、发展、创新运用中央军事战略思想的过程中,于1938年6月,首先在江南的镇(江)句(容)公路上组织指挥了韦岗伏击战,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战第一枪,继而进行小丹阳反“扫荡”、奇袭官陡门等多次作战,连奏凯歌。
      在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粟裕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粟裕从战争全局考虑,认为:苏中是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战略区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是将来向江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确定苏中抗日斗争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现阶段的抗战任务与将来实现民主革命的总任务联系起来。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还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而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粟裕的这一认识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完全一致。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在电报中说:“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江南根据地和苏鲁战区,特别强调苏鲁战区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和“向西向南发展的策源地”,它“在总任务上的作用是出干部、派军队向西边南边去的地方,好像汉高祖的

    推荐访问:军事战略 思想 粟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