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1-02-26 00:02: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2010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被称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在1960年提出在十年内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取得巨大成功。本文阐述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背景、措施及其效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异同及其日本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背景比较 启示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未来十年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被称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因为1960年日本曾经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而且到1970年日本超额完成了国民收入倍增的目标。中国提出这个目标,实际上,与近几年我国有关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有关。中国能否实现国民收入翻番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说今天中国的国情与当年的日本有许多差别。本文将首先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背景、措施与成效进行考察,然后比较中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背景异同比较,得出日本的经验启示。
      一、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
      二战使得日本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实施非战争时期国家直接经济统制,以便维持国内秩序和恢复经济。1946年到1947年间,日本通过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改革三大措施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体系混乱与战争遗留影响带来的恶性通胀,日本政府采取紧缩银根、提升供给能力和抑制需求等措施来遏制物价飞涨,先后颁布《金融紧急措施令》和《物价统制令》,实施对不同产业的“倾斜式生产方式”,使得日本国内物价逐渐稳定,生产得到有序恢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契机,日本成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补给基地,这种战争“特需”经济,一方面推动了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同时也弥补了日本贸易收支赤字,改善日本国际收支状况。
      到1951年,日本经济已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以1934年至1936年的平均水准为100,则1951年的农业生产指数为100,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31[日] 经济企划厅编:《资料·经济白皮书25年》,载《日本经济新闻》1972年,第11页。。从1952年开始,为准备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日本政府有计划的采取了一些经济刺激措施: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推行技术革新;推进产业合理化,对原有大型企业进行合并,并对国内工业企业技术彻底改造;建立政府主导型金融市场,完善长期信用制度;推动企业集团的形成等。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 1945—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74页。1955年,鸠山内阁提出经济自立五年计划,该计划内日本经济实现了年均8.8%的实际增长率,日本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出现了日本历史上两次大的景气扩张期,即神武景气(1954—1957年)和岩户景气(1958—1961年)。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总是容易伴随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也存在诸多对其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制约,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也遇到了转型的麻烦。
      一是朝鲜战争“特需经济”结束,经济发展拐点出现,同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使得日本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进行调整,这让经济陷入周期性停滞之中。
      二是日本经济在这一阶段对于投资过度依赖,经济增长处于“投资引起投资”的循环中,私人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54—1960年间增长近3倍,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22.6%,远远超过同期个人消费的增长。“技术革新”使得民间设备投资需求旺盛,经济高速增长又进一步引起新的设备投资需求,这种设备投资需求当期带来的是需求,但在未来会转化为生产力,依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产业结构需要升级调整。而与民间资本投资旺盛相对的是社会资本不足,公共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居民收入较低,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革命”与收入水平低的矛盾凸显。日本居民工资水平没有随着国民总财富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从1955年到1960年,日本年工资增长率平均只有5.6%,同期GDP增长率在8.8%,劳动者收入及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960年日本制造业工资水平不到美国的1/9,仅为英国的1/3。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中 “消费革命”呼之欲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试图进入普通居民消费市场,但收入及消费水平却制约了消费经济的增长。
      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还是一个依靠低工资制取得人力成本优势对外实行出口倾销的国家,日本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冷淡对待,西欧对日本歧视并且限制进口日本货,因而日本国内出现一种呼声:为了更加健全持续的出口及扩大国内市场,日本需要提高工资标准和居民收入水平。
      五是产能过剩,失业加剧。1957年至1958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的国际、国内环境都遇到较大挑战,在出口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过剩的生产能力致使商品积压,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和雇用数量,从而加剧工人失业和购买力下降。工矿业生产下降、企业倒闭潮出现,国内失业人数增加,1957年12月日本完全失业者为49万人,到1958年3月增加到92万人,累计增加了87. 8 %。此外,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待改变,城乡差距较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也成为阻碍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面对这些经济上有利与不利因素交织的局面,日本国内对于经济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出现了分歧。一方是以下村治为代表的“高速增长论”,另一方则是以后藤誉之助为代表的“稳定成长论”。下村治根据当时日本投资旺盛、出口竞争力增加、生产迅速增长的情况,认为只要采取有效的扩大需求的措施,以提高消费的办法来刺激生产,就能够保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下村治的观点得到了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池田勇人的支持,并于1960年11月正式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1960—1970年间,实现经济增长率7.2%、国民收入实现翻番的目标。

    推荐访问:国民收入 日本 倍增 启示 背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