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大萧条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时间:2021-02-25 00:0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之中,大萧条对于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程度有多深?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大萧条的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是当时唯一采用银本位体制的大国,大萧条正是通过影响白银价格,促使白银流入流出中国,影响到中国银元汇率和货币供给,从而造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波动。
      关键词:大萧条;银本位;货币供给
      
      一、 大萧条的背景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大幅下跌,证券市场到处弥漫着恐慌和混乱。这一天史称“黑色星期四”,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加尔布雷斯,2006)。美国股市崩溃之后,随即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这次世界性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危机从1929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危机期间,世界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达到3 000万~4 500万人,社会生产力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市场上商品大量滞销,物价大幅下跌。股票市场一蹶不振,货币信贷紧缩,银行大量破产倒闭。
      大萧条爆发后,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应对和解决危机的方法。英国和日本等国于1931年9月起陆续放弃了金本位货币体制,采用货币贬值等政策措施,很快重振了经济,加快了复苏的步伐。美国启动了罗斯福“新政”,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购买法令》,宣布其目的在于增加白银在国家货币储备中的作用。但出于满足国内银矿主的要求以及与英国争夺对远东国家货币的控制权的需要,白银收购价定为每盎司64.5美分,而当时的市价为每盎司43美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造成世界银价飙升,结果使得采用银本位的中国等国家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货币经济制度。
      
      二、 中国的银本位货币体制
      
      中国在16世纪与欧洲各国直接贸易之前,实际是以黄铜、紫铜为原料的铸钱本位制。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的币制变成银钱平行本位制,并一直延续到清代。而在民国,虽然货币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流通形式,但其货币体制已经形成了以用银为核心的银本位制。一些学者也认为自1914年北京政府公布《国币条例》时,中国已经确立了银本位(黄逸平、虞宝棠,1995)。
      1928年,中国的货币形态因地而异,货币流通状况非常混乱。财政部甘末尔(Edwin Kemmerer)顾问委员会报告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币制,“中国之通货,在世界任何重要国家中,最为窳陋”,严格地说,按照“法英美币制之意义而论,则中国固无所谓币制也(财政顾问委员会,1929)”。中央和各省的政府以至私人机关都可以鼓铸货币。许多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都在流通。这一时期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硬币,纸币和银两。
      1. 硬币。
      (1)银元。银元是中国各地流通最广的货币,通常称为银洋或大洋。在国内国外,银元一般都被视为中国的本位币。银元在国内各地流通,只是流通的程度各地有差异。银元的种类很多,有许多国外和本国造币厂铸造的各种不同的类型。最早传入中国的,在17世纪使用的西班牙卡洛斯银元(Carolus,本洋),1928年在中国仍可发现这种银元。其他包括美国(花旗洋)和英国(站人洋)的贸易银元,日本和西贡银元,旧奥匈帝国的玛利亚·特利萨银元,秘鲁银元,但是最重要的是墨西哥银元(鹰洋),所有的银元都平价通用,并被赋予“墨洋”的统称。广东的造币厂自1889年起开始铸造银元,其连同此后湖北、江西和北洋造币厂所铸造的银元被称为龙洋。民国铸造的银元主要是袁世凯头像银元和孙中山头像银元。银铸币的供应数量逐渐增加,到了1928年,中国自造的银元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通货。各种不同的银元的重量,自412格令(grain,1格令=0.064 8克)至420格令不等。成色的不同约为自0.890至0.900。法定的纯银含量的不同约为自369格令至378格令。尽管有这许多差别,而且某些银元的重量不够,各种银元一般是可以互相平价兑换的。但是它们是否会被接受使用则随地而异。较重的银元渐次从流通中消失,它们都被熔化,或者贩运出口了。
      
      (2)银辅币。银辅币一般通称为“小洋”,以区别于“大洋”。小洋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面值20分的双毫(双银角),另一部分则是面值10分或5分的银角,还有半元银角,其多在四川流通。虽然政府当局希望这些辅币和大洋平价流通,但是这类银辅币的含银比例通常都比银元低,而且多发行小洋可以从铸造货币中赚取利润,所以相对于大洋来说,小洋在很多地方都贬值。在华南,每一个以五枚双毫小洋当作一枚银元计算的单位,其含银总量实际上只等于一枚银元的70%至75%。小洋在两广地区被大量使用,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货币单位。
      (3)铜币。铜币在中国各地广泛流通。居住在农村地区和小市镇的大部分人,在进行日常小额交易时,大都使用重量、成色各不相同的铜钱、铜元以及常见的铜元券、铜子票等。中国银、铜并行的通货制度,意义不同于十九世纪在欧美各国通行的那种金、银两用的复币制度,因为中国的银币和铜币并没有按固定的比值结合在一起,而是银、铜两种货币的价值可以各自按市场行情随时变化。
      早先通行的铜币,绝大多数是铜制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铜价高涨,大量铜钱被熔化成铜出口,铜钱流通几乎绝迹,只有四川、甘肃等省仍有流通。铜元有5、10、20、50、100、200文等诸多种类,流通甚广。由于一战期间铜价上涨,轻质铜元逐渐代替厚重铜元在市场上流通。据统计,1912年~1928年,天津、上海、四川等地银元与铜元比价分别上升了298%、216%和720%(戴建兵,2005)。铜元数量越多,价值越低,其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在调查时也发现,货币流通中银元显然更重要。他们使用了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所作的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的结果,发现调查之处有80%的农民买卖交换媒介是银币。被调查的22个省中,在出售商品方面,121个地区中,79%的农民接受银币,只有19%接受铜币;购买商品方面,124个地区中,80%的农民使用银币,29%的农民使用铜币;在偿还债务方面,118个地区中,高达96%的农民使用银币,仅有7%的农民使用铜币。铜币在多数地方不过是小额交易的媒介,银币在偿还债务和商品交易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白银在中国是交换的标准媒介物(实业部,1935)。
      2. 纸币。中国流通的纸币可以根据发行机关的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中央银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了2 000万元的大洋纸币在1928年11月后开始流通,它所发钞票的准备金,60%为金银条块或其铸币,40%为政府债券和商业证券。(2)中国私立银行纸币,市场流通的主要钞票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3)外国银行纸币,某些外商银行也发行了钞票,但大多是港币和日元。以上海和天津为基地,各银行所发钞票一般都可以平价兑换银元。这些纸币和行用日广的银元,逐步促成某种形式的币制统一。在某些地区,流通的纸币还包括由各省的银行或钱局发行的贬值纸币。东北地区和广西、云南等省的纸币贬值得很严重。

    推荐访问:传导 萧条 机制 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