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微博的“3+2”传播模式与个案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

    时间:2020-08-13 07:21: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以舟曲特大泥石流中大学生王凯“微博”直播灾情为案例,研究在特定事件中微博的传播过程,并结合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自我表露、符号互动等理论提出了描述特定事件微博的“3+2”传播模式,对一般事件中微博传播模式的解读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微博 3+2传播模式 舟曲泥石流
      近年来,微博已经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学术界与业界对微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学者曾总结过目前国内传播学界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博客的传播特性、探讨其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二是针对知名微博网站的介绍、发展困境、盈利模式、发展模式和前景分析。①本文则主要研究灾难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
      一、微博直播的特定事件
      微博发挥重要影响往往集中于特定事件,一般此类特定事件具有两个特征:其一,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客观或主观上无法获得第一手信息并作出及时跟进报道;其二,事件本身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是社会公众急切想了解的新闻内容。如在地震中,交通阻断,主流媒体无法赶到现场报道情况,但社会大众对地震发生的情况、震级尤其是灾区群众的生活现状等都非常关注。这种情况下微博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替代主流媒体成为主要信源。
      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19岁的大学生王凯被困在灾区,他利用手机上的新浪微博客户端,开始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不断更新报道舟曲灾区的情况,原本无人问津的微博短时间内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仅其中的一条就被分享5198次,评论1161句。再如,在8月8日当天晚间21点,距王凯发布第一条有关灾情的微博仅仅12个小时,他已经被新闻媒体主动联系了解相关情况。事后,新华社甘肃站记者还专门采访过王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二、微博的“3+2”传播模式
      在分析王凯的微博灾情直播事件中,我们构想了特定事件微博“3+2”模式,模式包括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3+2模式”中的“3”指微博传播过程中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三个层次;“2”指在三个层次之间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我表露与媒体人介入。
      1、第一层: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是微博发布的最初阶段,是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即主我(I)与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传播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包括感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是人们对影响人脑的周围世界的对象产生的自然反应。微博就是将平时我们脑中的信息转为了数字化的公开讯息,可以有利于保存、共享与交流。如在泥石流发生之后,外界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亲人邻居的言论举动都给王凯以极大的冲击。王凯的内心中信息交流也更为频繁,而这恰恰是每一条微博最初的动力。
      2、转折点1:自我表露
      当内向传播进行到一定程度,往往就会产生自我表露行为。自我表露是一种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身的情况、状态、能力以及自身的所见所闻等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行为,包括语言或其他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自我表露行为主要是通过对话、电话、即时通讯工具、肢体语言等方式传达信息,而微博的出现为自我表露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其优势有二:一是之前方式的自我表露行为是一对一或小范围群体,而微博的出现实际上既兼顾了之前的一对一或小范围群体,同时也是一对多(几乎是全体微博用户),只要拥有微博账号的网民对此条微博有兴趣均可以观看到。二是之前方式的自我表露行为,尤其是语言类和肢体语言是不易保存、复制、分享的,而微博在技术上可以快速及时的分享并收集反馈。
      在我们选择将内心所想的内容通过微博发表之时,也就是进行了自我表露,之后很自然的引起了人际传播与后续的连锁反应。这是微博传播第一层内向传播向第二层人际传播过度的关键。
      3、第二层:人际传播
      在自我表露的转折点之后,微博的主要功能均实现在人际传播阶段。施拉姆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是人际传播”。
      这里所谓“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正如约哈里之窗理论表明的那样,每一个人的认知都包括开放区域、盲目区域、秘密区域、未知区域四个部分。微博之初的自我表露行为,实质上就是在逐步放大个人自我开放区域的过程。同时,放大的自我开放区域可能就是他人盲目区域中的内容,“人们想了解更多自己所不知道的盲目区域,也可能分享和透露一些自己的内心秘密,同时也会对彼此所不知的未知区域充满好奇”②,这也就是微博客火爆的原因之一。
      人们在对同一信息进行解码、译码之时,经常会产生分歧,不同人由于经验范围不同,如经历、学识、立场等差异很大,所持有的观点本身就不一致。但不管一致与否,当你对感兴趣的一条微博发出评论之时,会产生共识或分歧两种情况:若是共识将增大本条微博所传递信息的传递力度与强度,甚至产生多数人的共鸣;而若是分歧则可能有更多人“参战”,进行辩论,达到类似于“争鸣”的效果,也都促进了本条微博信息的传播。
      与普通的人际传播不同,微博中的人际传播往往因为在评论与传递时直接转载对方的话语,而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之中信息本身损耗与扭曲,一条有新闻价值的微博往往会被迅速转载,“微博客凭借着庞大的用户群和高效的转发机制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病毒式传播”。而其中就包括媒体人,而媒体人最终将使微博进入大众传播阶段,又再次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4、转折点2:媒体人介入
      媒体人是指从事媒体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与大众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他们从微博处得知有重要新闻价值的内容时,会主动联系微博主进行采访或报道,亦或是在自身的专题报道中引用微博上的一些精彩言论。
      在采访王凯后得知,8月8日上午8点57分,王凯发布了第一条与泥石流事件有关的微博的当天下午,新浪的微博小秘书首先与他取得了联系,当天晚上《楚天都市报》就采访了王凯,而后期许多媒体也多是通过微博了解他的信息并进行采访的。
      微博中媒体人的介入,对传统大众媒体报道而言,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第一,在时间上极大的缩短了从事件发生到大众媒体报道中间的流程;第二,在空间上,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在其他媒体还未进入现场获得新闻的情况下,湖北的《楚天都市报》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了甘肃省舟曲泥石流的一手资料与真实情况。一方面这是一种对现有新闻资料获取途径的革新与补充,另一方面对于实力有限的中小媒体无疑是一种福音。
      此外,传受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过去传播者向受众传播,受众被动接受,变为了受众借助传播者的主动传播方式。微博中,媒体人的特殊作用在于将微博从人际传播之间推向了大众传播阶段,产生了更广大范围内深远的影响。
      5、第三层:大众传播
      在媒体人将微博内容引用入大众传播机构,微博客从某种角度讲充当了如报社聘用的通讯员的职能。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微博客时代大众传播的意义在于一种新的媒体的诞生――自媒体(We Media)。美国新闻学会在2003年出版了谢因波曼的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时代中,社会群众特别是网民,以一种“草根”的形式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匿名性等特点畅所欲言。因此人们分享的信息具有了双重身份,兼有私密性与公开性,尤其在微博传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著作家丹吉尔默曾预言,“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③
      罗杰・菲德勒在《媒体形态变化》曾谈到“当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过境迁的媒介形式不是自行消失,而是想方设法适应过来并且继续在其媒介领域内不断演进。”④新时期的微博引起的大众传播正证明了这一点,印刷媒介的报纸、杂志与电子媒介的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介几乎不分先后地迅速转载,再加上由于媒介模糊化而产生的多媒体联动,不同媒介之间的媒体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特定事件的微博传播符合“3+2”模式:即经过内向传播――自我表露――人际传播――媒体人介入――大众传播这五个过程。而事实上,微博的“3+2”传播模式并不仅局限在特定事件的报道上,也适用与一般情况。对于一般事件而言,绝大多数微博的传播因为没有得到媒体人的重视而停留在第二层(人际传播阶段),我们将这种情况就做“3+2”传播模式的中断。
      【本文是国际关系学院“起点杯”学生科研课题“灾难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和功能”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梁赛楠,《微博客受众的媒介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②赵金、罗会祥等,《微博预测》[J].《青年记者》,2009(11)
      ③Dan Gillmor,We the media: gr-
      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M].O"Reilly Media,2004
      ④Roger Fidler.Mediamorphosis:Understanding New Media.Thousand O-
      aks, [M]Pine Forge Press,1997
      (作者:均为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09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