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风雨雷电中的命运苦旅】风雨雷电

    时间:2020-03-22 07:45: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   我在高楼居所的窗前,于书页中抬头眺望。   青山绿野依旧蓬勃,而西风已吹来秋的信息。远处灰蓝的大海,白浪逐岸,是诗人昌耀所说的“海风在海上放牧海的羔羊”?
      昌耀,昌耀。
      2011年的这个初秋,昌耀的文字,正如他的一行诗句所言,“暖似红樱桃,轻轻吹亮了我胸中的火种”。一部《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摊在我窗前的桌上,将近九百页的重卷,牵引我进入沉浸性的阅读。我不时从诗行中拔出目光,任思绪从灰蓝色的海面驰向青藏高原,想那高天大野,江河之源,是怎样磨砺和净化了一位伟大诗人?
      十一年前,我读过一本四百页的《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尘俗的心又被尘俗所占据,我渐渐远离了读诗的雅好和诗意汲取,竟想不起当时读那本诗集时的感受了。而这一次,昌耀旷远高古的文字,却挟着灵魂的风雨雷电,将我的魂魄劫持到了西部高原,是因为另外一部书――诗评家燎原所著《昌耀评传》的导读吗?
      那是盛夏的事情,也是坐在同一扇窗前,我被《昌耀评传》小说般的悬念和生动所牵引,在它恢宏的气度和丰沛的内容中出入。由于燎原精准、明晰、严谨的叙述和评介,我了解了一个全面的昌耀,为诗人多灾多难少有欢愉的命运而慨叹。读至最后一章,窗外大雨滂沱,窗内我泪眼迷�。因此,当即从网上订购了《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以便对昌耀诗歌进行一次全面集中的阅读。
      这部诗集的“增编”部分,也由燎原编辑,并由他对全书进行了重新校订。他是最早发现昌耀诗歌的价值,并最早为昌耀诗歌撰写评论的人。读着《昌耀评传》,我又从书柜中翻出了自己的陈年笔记,在青春年少时抄录的诗歌中,终于找到了昌耀的一首短诗《芳草天涯》。当他的名作《大山的囚徒》《慈航》等诗篇问世时,我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从未见到过《诗刊》。当我可以经常去图书馆翻看《诗刊》等刊物时,何以只有这一首小诗的印象?我想大约是因为我和多数人一样,没有先知先见,只有随着时间的淘洗和阅历的累积,才有对大美的识别。我终究错过了在他活着时给予他敬意的机会。
      所幸还残存一星诗火,够我复燃,去欣赏理解一个卓然独立的精神世界。够我生发崇敬之情。
      二
      诗酒趁年华。命运却不给昌耀这样的年华。他不无骄傲地自嘲:“我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
      昌耀14岁投身军旅,并在朝鲜战场上负伤致残。21岁时,又在他为之奉献艺术才情的青海高原大难罹身,从此作为一个头戴荆冠的受难者,历经二十多年的流放苦役生活。而这苦难,竟是他的两首短诗带给他的。
      我以为他应该惧怕诗歌,远离诗歌。然而,他却紧抱着诗歌不放,执意要做一部发声器,发出生命与岁月相砥砺的音响。他写:“我百创一身,幽幽目光牧歌般忧郁。”他写:“没有一个历尽沧桑者不曾有落寞的挫折感/没有一个倒毙的猛士不是顷刻萎缩形同侏儒。”这当然是他在荆棘路上的切肤体验,但我从他的诗歌中感受更多的,是他的激烈、不屈,是斗士精神。他的命运满是风雨雷电,他的诗句也如风雨雷电般的,释放着震撼人心的心灵能量。他把苦难和沉重带入诗歌,有时甚至进入沮丧和绝望之境――但往往总是在这个时候,他又死而复生般地发起新一轮的精神冲刺。他发现了壮美、生命力、良知、浩气以及生之旅的甜蜜。因此他才写出如此的诗句:“我们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多彩的寰宇/后天的笑,才是一瞥投给母亲的慰安。”我惊异于他的英雄情结和抒情禀性,以及史诗般的气度。人生是如此的紧而窄,可他的诗歌却呈现出一个浩瀚宏阔的空间,让我的阅读畅行无阻。
      2011年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发给了立陶宛诗人温茨洛瓦,这是一位把诗歌当作抗衡黑暗的最后武器的诗人。诗人布罗茨基在评论他时说,诗歌是抗拒现实的一种方式。我想,这也正是昌耀抗拒现实和多舛命运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尽管苦难带着一大笔黄金找他,却是几十年后才兑付。因此,风雨雷电是他的宿命,是上天对他高贵灵魂的反复试探,他的诗证明,他通过了上天的考试。这使我不由得想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我要说,昌耀完全配得上他的痛苦。
      可谁会想得到呢,痛苦于他是无尽期的,当精神上的痛苦结束,该享受荣誉和愉悦时,因为肺癌晚期,他又跌入肉体上的痛苦。面对最后的毁灭,他在电话中以微弱的声音,交付千里之外的燎原一个重托:帮他审校订正即将付梓的《昌耀诗文总集》。可见他对燎原情义和能力的信任。沉痛中的燎原,当即接受了这一托付并发愿,要为昌耀写一部评传。
      同样是诗人,并已成功写出了《海子评传》的燎原,这一次更出色地完成了他的立愿。正是《昌耀评传》,让我们这些诗界以外的普通读者,对昌耀的诗有了直接准确的理解,我们可以不费力气、不费猜想,一步跨进昌耀的精神世界,对昌耀的地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从伤残苦涩中走出来”的昌耀,“就心灵的能量、精神的饱满度、建造的激情而言,在以苦难为底力的一轮又一轮的艺术堆垒中”,终而“走向了强盛的顶峰”。燎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昌耀是中国新诗史上少有的,能与“亚当型巨匠”相对应的诗人。
      读完《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你会知道燎原所言不虚,犹如昌耀配得上他的痛苦,他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正日益被诗界所认同。
      我还不能忘怀的是,昌耀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日子,为自己的诗文总集所写的后记。短短几百字,了无昔日词力的矫健,却令人怆然,因为这是他与世界明明白白的告别,就像一个母亲,将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世界,自己终结生命离去。无尽的牵挂,让人唏嘘。但事情就是这样,创造者注定要毁灭,而他创造的美和价值永存。
      三
      1960年代初,流放中的昌耀在《凶年逸稿》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然而此刻究竟是谁的口吻暖似红樱桃/轻轻吹亮了我胸中的火种。”
      “暖似红樱桃”,不知昌耀如何想到了这个比喻。我深深记得。我喜欢。
      风雨雷电伴随他的一生,将他遍体淋透击伤,却也留下了红樱桃般的暖意,慰藉他的苦难。两度荒唐却也不无情义的婚姻,几个诗书往来的女子,构成他生活的另一面,也是《昌耀评传》中富于悬念和阅读趣味、令人嗟叹的重头内容。
      我感到意外的是,燎原是一个外表强悍、作风粗犷的人,何以会有那样细敏精微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他将昌耀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艺术圣徒去理解,也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俗常之人去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外表拘谨木讷,内心却波澜壮阔的真实的昌耀。我感动,诗评家对一位经典诗人的理解,也似红樱桃那般暖红。
      作为男人的昌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力的,无能的,正像他的朋友所说,在他的诗里,他可以摧毁一切,但在生活当中,一切可以摧毁他。是这样的,生活中的昌耀一直陷在困窘中,但读他的诗,你会忘记他在生活中的挫伤,哪怕是那些表达爱情的诗作,你能感受到的,是“在深情、欣悦中焕发着男性‘狮子’般沉雄的覆盖力”(燎原语)。
      他说:“爱,是闾巷两端相望默契的窗牖,田园般真纯。”
      他说:“你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他说:“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爱情是诗人无法绕过的抒情主题,于昌耀,更是风雨雷电中朦胧飘摇的暖光,然而,风雨雷电不作细辨,一概扫荡。出于情义组成的家庭散了,那些他钟情的诗书女子,最后也终因心路阻隔和各种原由,未能走进和固定在他的生活中。我其实不了解一个男人的爱,尤其像昌耀这样一个见证过“八仙过海的人生万千种绝活”的男人之爱,那是一种生命逆旅中的需要,还是天性中的炽烈情怀?但我被他的勇武感动了,他见到一件柔美的事物,就想倾注全部温情去抚摸,那种毫无保留的投入,其实也是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因而,即便是他的伤情诗,也让人感觉那样美好,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留下的当然是风雨扑打也不褪色的红樱桃了。
      如今,那些他爱过的女人,风光或淡然地活着,都与昌耀无关了。我却羡慕她们,得到过世上最美好的语言,留在伟大的诗歌中,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逝者已矣,我们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徜徉,领略了高原的雄浑大美,崎岖人生的壮美,也有深沉爱情的柔美。尽管,那其中没有圆满,但也使人知道,这世上还有风雨雷电也奈何不了的暖红。
      四
      诗人邵洵美说:“读诗的人要有十二分的诚意;他要有品味的决心,才能得到理解的享受。”
      对于那些品质非凡的诗,的确需要这样。经由燎原的《昌耀评传》,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诚意与决心,通读了昌耀的诗。目光行行停停,思绪在诗行间缠绕。我想起温茨洛瓦在谈到诗人布罗茨基时说的话:“布罗茨基巨人般的语言和文化视野,他的句法和思想,能够超越诗节的限制,使人们对其诗歌的阅读能成为一种灵魂的锻炼:这种阅读能扩大人的灵魂容量,大约就像跑步或划船能够增强人的肺活量那样。”
      那么,读昌耀的诗,就是这样的效果呀。
      那青藏高原的壮美物象和土著经验,由生命苦难抵达的哲学深度,以及“表述上精确入微的分寸感和非凡的腕力”,使他与同时代的诗人区别开来,给我们以灵魂的震撼和精神拓展。2000年初,在昌耀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时,诗人韩作荣为他写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星空,我们深深地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空间。”而对这个空间的认知和探求,我想,不是我们一次匆匆而过的阅读即可完成的,作为当代诗歌新的遗产和经典,它配得上我们时常阅读品味。
      因而我想,我应该重新恢复诗歌阅读的情趣和诗意追求,使其成为终生的习惯。
      好的诗歌,就像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的,是最好的字眼在最好的秩序里。那是一个令人舒畅的精神王国。我曾出入过许多这样的王国。但什么时候,我已变得神意疏懒,脚力疲软,疏离了这样一种精神览胜?我终究是凡俗的,被凡俗的生活一寸寸淹浸,忘记世上还有崇高的存在。
      而昌耀,却是一个自觉追求崇高的苦行诗人,并与他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昌耀说:“诗是崇高的追求,因之艰难的人生历程也得而显其壮美、典雅、神圣、宏阔的夺目光彩。这就是我对宿命的理解。”他说:“我没有更改自己,没有更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没有更改自己的人生态度,我想,在这方面,我就是我自己,我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我是主动的,可以说,通过我的诗,我实现了对命运的嘲弄。”
      这是诗人的骄傲,他一生都在挟着风雨雷电朝前走。也许正是那样的生活,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感,而没有挫折的舒适人生,习惯于流俗。
      在一个正常的时代环境里,如果要选择,我想昌耀也会选择舒适,但既然落入苦难,是自甘卑微,还是走向崇高,则又是一种选择。昌耀的崇高,是一种精神标杆,对后人,是召唤,是激励。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即使没有雷电,也少不了风风雨雨。我们也需要选择。读诗的人达不到诗人那样的精神高度,但经由诗歌阅读,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灵魂的锻炼。
      请听诗人的召唤:“太阳说,来,朝前走。”
      
      (《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作家出版社 2010年10月出版》;《昌耀评传》,燎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推荐访问:雷电 风雨 命运 风雨雷电中的命运苦旅 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原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