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成都图书馆信用体系

    时间:2020-03-13 07:39: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重要载体、主导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阐明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方向: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空间,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38-04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Vis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Zhang Xiping Chen Jianliang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To accelerates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whole socie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ights of citizen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erms of important carriers, the dominant platform and the base station, and then explains the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concept, to expand the services spa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s, and to meet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 which is multi-aspect, multi-layer and of diversity.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38-0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开拓思路,加强创新,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以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以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体制和系统的总称。当前,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广大民众的文化关怀和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到文化权利的正式文件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第27条规定:(1)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及其产生的福利。(2)人人对由于他所创造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宣言》还指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他或她的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1966年,联合国大会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讨论,最终于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确认并发展了文化权利,其“序言”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1]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7月1日在我国开始生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而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文化权益的实现与彰显,则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载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权利。
      1.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身体方面诸因素的综合,作为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系统,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传承,又有现代社会的新定位。在当代,民族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通常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能有力地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森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强调:“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策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2]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内心的“自律”,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就是说,人的素质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人的素质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公民的素质。一个民族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人民素质的提高上。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端正人的思想,提高人的道德,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能力,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胸襟,从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1.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世纪前二十年对我们来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个人之间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发展与分配差距,在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基尼指数在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从一种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体制时,最为脆弱,最容易发生的问题,都可能会使社会矛盾不断泛化、分化和细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相当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以什么方式来感化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进而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表明,优秀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民众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物质利益的困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形成浩然正气和厚重人格,才能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心态平衡,行为规范。有学者形容: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培育人们的文明风尚,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友善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性
      公共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信息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实现,从而为民众平等读书、学习提供保障,这就决定了它天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2.1 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它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四种:(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是知识和信息的聚集地。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和信息就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开展社会教育。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人类的思想成果和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经过图书馆员的组织和整理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资源集合,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社会教育职能。(3)传递科学情报。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越来越重要,人们把图书信息资料看成是一种国家资源,是无形的财富,它同材料、能源一起,构成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生产科研人员,通过利用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图书信息资料,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攻克了科研难关。(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信息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信息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所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
      2.2 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追求公益性质的主导平台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它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私人物品是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是由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文化教育设施。1876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这已经被认为是对公共图书馆下的最经典定义,其中“平等”已为大众和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义务,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在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1996年,国际档案理事会与国际图联共同发表了《北京宣言》指出两个专业“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免费利用提供服务”。 [3]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无偿服务。尤其是针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者等),图书馆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消除由于各种社会差别而出现的信息阻碍,确保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免费开放图书馆就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民生”的生动体现 ,也是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政府向公众提供公益性产品义不容辞,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将释放和引领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向完全的公益性转变,也必将会有更多的公共场所走向完全无障碍和零门槛的开放之路。
      2.3 就其构建主体而言,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兴办者大都是各级政府
      公共图书馆具有正外部性和德优产品(merit goods,又译为“有益产品”或“有益品”)性质,决定了它市场供给的非效率性、非公平性和不可能性,也决定了它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不可能是市场。[4]《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必须专门立法维持公共图书馆,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可见,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需要靠政府投入予以保障。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往往被法律指定为发展公共文化事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团体或机构的日常性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拨付,而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以美国为例,在1948年发布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规划》中提出,图书馆经费15%由联邦政府提供,25%由州政府提供,60%由地方政府提供。[5]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年度事业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省、地、县三级图书馆经费主要由同级地方财政拨款。国家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省级图书馆所需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东部地区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各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合理划分省级和市、县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对财力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举措,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自觉行为,其目标是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全社会人人享有基本文化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3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路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创新服务理念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在服务理念上,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公众参与是必由之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尽最大可能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忠实履行“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职责。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普惠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人必须对每一位读者一视同仁,不因其经济、身份的差异、身体的残疾、缺陷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决不能表现出轻视和反感的态度,相反,更应该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其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再次,要做到“用”“藏”并重。文献的真正价值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过,图书馆是一个成长中的事物,它的职能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在馆藏文献上要改变以往“重收藏轻利用”的观点,实现从单一的文献收藏机构向民众教育机构的转化,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3.2 拓展服务空间
      公共图书馆在完成本身主要职责的同时,应该拓宽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一是特色服务。特色服务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深度服务。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都处在特定的地区,有特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每个公共图书馆都应该而且可以建设自己的地方特色。[7]同时,图书馆还应从自身特定因素出发发展其他特色,如对特色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查新服务,编制专题目录、专题汇编等。二是信息服务。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编制与之相同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形成序列化的有效信息资源;也可以采用在网上建立专业性的信息源指引库的方法,帮助用户集中查找网上相关的专业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网站导航服务、网络阅览服务、网络培训与教育服务等,使图书馆的服务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形成藏书、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模式。[8]三是个性化服务。如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更深入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预约服务,针对专门的科研人员,可以采用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形式,送服务到家;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如外来工、农民工等,可以为他们开设“特殊通道”,举办各类活动,开展各种咨询服务等;还可以针对盲残人、老年人、青少年等开展特殊文化服务,如“对面朗读”等。在美国,儿童和学生是公共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图书馆设有不同的阅览区;图书馆员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外加讲故事……透过这些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就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真正做到以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9]四是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可以开展音乐会、书画展览、珠宝鉴赏等艺术休闲活动以及适当的文体活动,如各种棋牌类活动等;也可以适当举办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专题研讨会、各类培训班、科技成果交易、音像视听等;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影视欣赏等现代化多媒体娱乐,开展“电影广场”活动。[10]通过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在休闲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品味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3 改进服务方式
      在服务方式上,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未来,定期进行读者调研,组织读者座谈,及时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的作用。其次要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办读者沙龙,就时事、政局等问题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应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开展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同时深入部队、社区、学校、企业,设立书刊流通服务点,定期更换书籍,方便基层群众的阅读。再次要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向读者开放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和所有设施(如书库、展览厅、视听室等),最大程度延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把方便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放在首位,使读者服务工作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真正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四是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而是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多种信息服务,如信息推送、知识发现、网络呼叫、智能代理等服务,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研究中心;同时,图书馆应成为人们交谈、娱乐的场所,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盘活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少莹.“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再造观念优势[N].深圳商报,2010-11-23(02).
      [2]董克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赵龙.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142.
      [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8-22,34.
      [5]宫占凤.美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2(8):81-83.
      [6][10]王荣国,刘晓霞.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J].图书馆学刊,2005,(4):9-11,21.
      [7]颜务林,李亚芬.地方性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色[J].图书情报论坛,2006,(4):17-19.
      [8]钟声,许云文.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EB/OL][2011
      -08-10].http://www.省略/htlm/200904/2009042017
      5537f4gf.shtml.
      [9]邵燕.一位中国馆员眼中的欧美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邵燕赴OCLC美国总部和欧洲分部学习见闻[N]. 新华书目报,2009-8-12(02).
      
      作者简介:张喜萍(1965-),女,湖南商学院高级政工师;陈坚良(1967-),博士,湖南商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下图 服务体系 书馆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 论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