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加强教材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名词解释

    时间:2020-02-28 07:23: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热点话题。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材整合。   关键词:教材整合;历史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热点话题。很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从本学科出发就教学有效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向荣在《多角度看历史有效教学》一文中,提出从历史教材角度看,只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并向学生准确地介绍教材内容,那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还提出从学生角度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只要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为核心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有效地维持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据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材整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这样的改变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这种新课程结构的变化,只能选择历史现象的某一方面,缺少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在内容上,以多开端、多线索、多层次的方式构建教材内容,缺少铺垫,具有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容量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但现实是:初中历史普遍不被重视,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仅有的一点印象也是按照编年史和国别史记忆,所以如果纯粹按照教材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而对教材的整合,就是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人民版教材整合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内知识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强调:“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就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除了采用“模块”加“专题”形式外,在每课,除了正文外,还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的素材与资料,包括:课前提示、学习思考、插图、资料卡片、知识链接、课后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等。这样的编排形式与内容选择,更体现历史学科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我们老师充分实施新课程理念提供了重要素材和良好平台。如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分四个子目:“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西周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还提供了六张图片、四个资料卡片、两个学习思考、一个知识链接、一题课后自我测评和一道材料阅读与思考题,针对如此丰富的教材资料,如果要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根据本节的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就可紧扣课标,把握本节课学习要点:分封制和宗法制,大胆对教材取舍整合:把第一、二子目内容交由学生课外掌握,重点学习第三、四子目的内容,而对于出现的图片、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自我测评等,教师同样要以课标为准进行取舍。
      二、专题内知识整合
      要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将每一课均放入“专题”这一单元整体中加以审视与处理,这适合平时专题教学前宏观调整。新课程改革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专题的设置,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同一专题内,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两大特点:时序性和整体性。但有些专题的编写则显得冗余,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认知与把握,例如必修三专题六有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内容,第三课是“理性与自由的启蒙”,第四课是“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都是在介绍有关启蒙运动的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把第三、四课整合为一课“欧洲启蒙运动”,这既保证了本专题的时序性和整体性,还简化了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三、模块内知识整合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模块下的专题设置自有其合理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历史知识重复出现、同一模块内专题间因果不连贯、中外史实割裂等,教师有必要以一定的标准,对各专题的教学顺序作出调整。以必修一为例:(1)横向比较为标准的整合: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专题一、六);近代中外追求民主政治的比较(专题三、七)。(2)以中外专题为标准的系统化整合: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从专制到民主的历程)(专题一、三、四);西方民主之路(专题六、七)。(3)以世界形势发展为背景下的整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专题九、五);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到现实(专题七、八)。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很显然,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整合方案,但无论怎样的整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要注意整合的标准要符合先进的史学理论,如文明史观、世界史观等。
      四、模块间知识整合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选取部分内容的专题体例,忽视了知识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情形,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辛亥革命”,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Ⅲ)》里,另外在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亚洲觉醒的先驱”的专题中也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内容。可以在学习必修Ⅰ时,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更主要的是在高三总复习时把散落在各处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不同版本教材整合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
      另外,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史地不分”“政史不分”,所以加强教材的整合,还可以推广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不同学科的渗透、交汇,加强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更能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真正实现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刘向荣.多角度看“历史有效教学”.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推荐访问:有效性 历史教学 整合 加强教材整合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