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从刀剑神域开始的次元旅程【从《半边天》开始的旅程】

    时间:2020-02-23 07:16: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拿到Smith College的offer到前往美国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基本是荒废了,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之前那么忙碌,拿到offer后总算是尘埃落定,但我对未来的生活却是无法预见和控制的。这漫长的等待充满期待,但更令我感到焦虑,尤其当看到身边同学的种种成绩,明白我将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这种状态直到假期已经过去了大半,我得到Smith College安排的暑期阅读任务时才有了改变。那是一本名为Half the Sky的书,中文译作《半边天》,来自中国的一句俗语“妇女能顶半边天”,书中所写的也正是许多来自第三世界的女性争取自己权益的励志故事。她们或是曾被卖到妓院,或是遭到家庭暴力,又或是在战乱中家破人亡、遭人玷污。但她们都不曾向命运屈服,而是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改变着身边的人对女性的偏见,并积极帮助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女性。我每天给自己限定阅读量,读得不快而且一字不漏,常常沉醉其中、深受感动。当读到柬埔寨少女终于逃出妓院、找到工作自食其力的时候,又或是哪个阿拉伯姑娘逃出家庭禁锢到美国念大学的时候,我都恨不得和她们一起畅快淋漓地大笑;而当读到非洲姑娘摆脱战乱却又陷入家庭暴力之中,我又为她多舛的命运担忧。当初申请时,对女校我只是不排斥,但并没有更多的向往,是《半边天》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女校的与众不同。
      我总觉得只有像Smith College这样的女校才会推荐学生看《半边天》,它让我更加确信我的选择,因为它让我有四年的时间在一个淡化性别的世界里感受它的自由、平等、温暖与和谐。《半边天》像一盏灯塔,让我似乎看清了一些前方的路,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有了具体的期望。
      
      Smith College初接触
      当我终于踏进Smith College的校园,发现它与我所想象的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虽然没有男生,却从不缺乏激情、勇气与活力。绿茵场和马场上总叱咤着巾帼英姿,精明干练的女生们也有机会在各种社团、工作和活动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位学工程的学姐曾说,即使小组一起工作到很晚,她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工作丢给自己的partners,因为同组的只有女生,她们看起来同样也很疲惫。也因为如此,组里的成员人人平等,每一位成员都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我也曾看到两个瘦小的女孩抬着一个沉重的梯子走了很远,让我想起有位学姐曾说的“女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这并不意味着女人要强势到压倒男人,而是在很多时候,女人若是放下软弱和乞求怜惜的心态,同样可以和男人一样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当然,Smith College也具备女校的独特气质和许多流传百年的传统。周末的下午都是学生宿舍的下午茶时间,大家围坐在客厅里喝茶、聊天,吃甜点和水果,有时还会有多才多艺的女孩献上一段一人分饰多角的音乐剧,午后温暖的阳光一束束地斜射进来,使得气氛更加闲适温馨。晚上回到宿舍里偶尔也会听到悠扬的钢琴声,流水般欢快的旋律一路伴随着我的脚步。还有一次,我从健身房出来偶然看到体育馆墙上贴着100年前的Smithies穿着长长的裙子,戴着帽子和手套打棒球的照片,她们笨拙、吃力却又要努力保持矜持的样子十分有趣。但其实这样的姿态在现在的许多Smithies身上仍旧存在,可能形式和服装变了,但做女孩的那份美好心境却从不曾改变。
      
      环境宽容自由
      Smith College的面积很小,人数很少,活动也不多,甚至同学之间的谈话内容大多也都是选课、专业、教授和未来的打算,几乎都与学术沾边。然而我很喜欢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记得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之后还有人对我说“你不适合去美国”,理由是我看起来太过低调内敛,从未成为过风云人物或是活跃在各种社团,和美国人的张扬、开放、时刻展示自我显得格格不入。但我却更相信美国是一片自由之地,像我这样平凡的人不愁找不到安身之处。而事实上,Smith College的宽容和自由超出了我的想象。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经常是不同肤色、不同口音,同性恋与异性恋,已婚和未婚,甚至还有附近学校里的高中生,大家和平共处,其乐融融。酷暑天里,穆斯林姑娘们还把浑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数九寒冬里仍有白人女孩光腿穿着小花裙子。当她们为了同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多样性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你根本想不到坐在身旁的这位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会以一种怎样的独特视角思索同一个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开放性的答案永远没有对错,发言也很少受到限制,所以激烈的争论常常发生,但也仅仅针对学术,每个人都认真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常常在友好的笑声中收场。
      但若说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中,我还差了很远,而且我也觉得没有必要。记得第一学期时,我周末不爱出门,常常宅在宿舍里,很是寂寞冷清。到了晚上,宿舍外人声鼎沸,大家尽情party狂欢,甚至连地板都在微微震动。我曾跟好友抱怨说读了十年《红楼梦》,热爱老庄韩非、宋瓷和水墨画的我,如何与这些party animals为伍?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同学们经常很自然地坐在一起,总能占满好几个大圆桌,利用这难得的放松机会和碰头时间用中文聊聊天,抱怨一下各自的烦心事,然后再投入忙碌的学习中。在我看来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融入一种新环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刻意改变自己,而应该顺其自然,保持自我的同时也汲取其他文化中自己认同的那一部分。
      
      教授平易近人
      学校人很少,于是与教授接触的机会便很多。教授们不再是拥有着大串头衔站在讲台上充满威严不容插话的人。相反,他们更喜欢坐在黑板前的桌子上,晃着腿,等着学生们开口,眼神也充满亲切和鼓励。他们每周都设定专门的office hour (办公时间),欢迎学生提问。我去过所有教授的office hour,记得每次见到一位新教授时,他们都会跟我聊一些家长里短,例如问我从哪里来,想学什么专业,生活得是否习惯等等,然后再等我提出具体的问题。回答我的问题时,他们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令我原本轻微的紧张和畏惧感也一扫而空。
      记得第一学期我修了一门最基础的经济课,感觉很简单,所以没花太多功夫。第一次midterm quiz后我就傻眼了,竟然只得了B。心情低落的我感到毫无头绪,于是某个周一的下午,我苦着脸找到经济学教授,从具体的课堂笔记内容到学习方法和如何选择专业,问了他很多问题。他建议我选专业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因为不喜欢就做不好,然而光喜欢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做每件事的时候,甚至包括做习题,都要想想其中的意义何在,想想这件事最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不知谈了多久,直到我无意瞥见时间才决定马上向他告辞,并说耽误了他很多时间。没想到他却笑着说自己每周都有大把的空余时间没有事情做,欢迎我以后常来。结果那天一直到临睡时我的耳畔还回响着他充满智慧的话语,心情愉悦,睡着时嘴角都是微微上扬的。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那门课最终如愿以偿得了A。
      还有一次,在一个讨论会上我欣喜地得知一位教授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哲学的专家,但由于没选过他的课,我就找了一个“推荐书籍”的理由给他发了一封email,问是否可以登门拜访。没想到当天我就收到了回复,他当真愿意在某个忙碌的下午抽出宝贵的一小时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一年级中国学生。我准备了许多所谓自己的见解去和他探讨,没想到再怎么准备也是在这位精通文言文的美国人面前班门弄斧。于是我只好乖乖拿回他推荐的书先充实自己那点皮毛,以应付他的“读完再来跟我讨论啊”。
      
      然而Smith College也不是事事都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我们每个人住的宿舍里都有一个“Big Sib,Little Sib”的活动。在开学初的一个星期里,高年级学生会在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给自己选定的一年级学生送礼物,然后在周末时互相确认身份,这样在往后一年的时间里,Big Sib就成了Little Sib可以随时寻求帮助的人。然而事实上,许多一年级同学都和我一样,在收到礼物后就很少有机会见到自己的Big Sib,即使见到也只会寒暄一下而已,互相都没有时间去更多地了解对方,Little Sib们也不忍心打搅比自己还忙的Big Sib。这在以前或许是为了让新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减轻思乡之苦,但如今通讯方式如此发达,学生们肯定更愿意去找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来倾诉,所以这个活动也就渐渐失去了它当初的意义。
      
      时光荏苒,寒冬转眼即至。收拾东西回北京的时候,我看到书架上的《半边天》,不禁想起第一次翻开它时的情景。如今我仿佛看清了前方属于我的奋斗旅程,而下一秒,它又变得模糊不清。我知道,我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而在如今这个喧闹浮躁的社会里,我多么欣喜这样的探索能在一个如此平静、简单和无忧无虑的地方展开和延续下去。在Smith College的校园里,我随时都可以走到那个名叫“天堂”的湖边,坐在树下的秋千椅上,看阳光倾洒在湖面,湖面泛起粼粼波光。那一刻,感觉一切喧嚣都离我远去,心灵回归自然,宛若重生。

    推荐访问:半边天 旅程 从《半边天》开始的旅程 开始旅程 旅程开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