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高考人物传记创作手法训练题

    时间:2019-05-08 03:17: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怕”与“二不怕”  张掮中  启功的书法是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铺店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微微一笑,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个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道:“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咱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他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在北师大校园内,“师”门弟子爱戴、尊敬启老,见面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便言:“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见面语,立马活跃了会场气氛。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墓志铭》,其诙谐幽默,仍充满字里行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选自《启功传奇》)
      1. 仔细阅读文中第一段的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的潜台词。
      (1) “比我写得好!”
      (2) “这是我写的。”
      2. 从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中,你可看出启功的精神面貌?请加以分析。
      3. 试依据文末的《墓志铭》,概括启功的生平,并解读启功自撰《墓志铭》时的心情。
      4. 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与文题似乎关联不大,放在文章中是否协调,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1) 不是我写的,不过的确写得还可以。
      (2) 人家肯定也是为生计所迫,都不容易,没有必要较真。
      2. (1)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可就“怕过生日”,怕沾“皇家祖荫”分析);(2) 情真义深,忠贞不渝(可就“怕良朋介绍老伴”分析);(3) 豁达幽默,随遇而安(可就“不怕病不怕死”分析)。
      3. (1) 生平概括:学业未竟;被划右派;妻亡无后;久病未愈;行将就木。
      (2) 名不副实,即将身名俱灭的自嘲;历经坎坷、磨难后的豁达。
      4. 开放性题目,回答得有理即可。
      (1)文章第一段,第四段的内容都可见出启功的淡泊名利,诙谐幽默,能体现出启功的真率,这与“三怕”“二不怕”所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
      (2) 第一段中关于字画的故事表现出启功关心民生疾苦、富有同情心的一面,具有丰富启功形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 兄 弟
      林语堂
      ①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 子由高大,圆脸丰满,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 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颍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颍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⑥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都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1.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与文中的詹姆斯两兄弟有哪些方面的相似点?试推理并概括出苏轼、苏辙二人文章的特点。
      2. 文章第三节,详细地写了苏氏两兄弟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描写有何作用?
      3. 文中说道,苏轼胸中有着“至大至刚”之气,试对其内涵加以诠释。
      4.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这两句诗所包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1) 相似点:性格,才气、文风。
      (2) 文章的特点:
      苏辙的文章内容充实,思想性强,观察细致,具有深度。(可由“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句提炼出)
      苏轼的文章文采斐然,见解新颖,汪洋恣肆,风趣幽默。(可由“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及“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句提炼出)
      2. (1) 结构上:与上文子由与东坡的区别相照应,为下文深入分析东坡的至大至刚之气作铺垫。
      (2) 内容上:写出兄弟情义甚笃;写出两兄弟的不同气质,一为恬淡沉静,一为锋芒毕露。
      3. 要点:(1)生气蓬勃的精神;(2)英雄本色,大无畏精神;(3)英雄本色与明哲保身之间的精神冲突。
      4. 要点:(1)身世飘零的无奈;(2)兄弟离别的不舍;(3)明知自身内在的精神冲突,而又无法克服,只能任由其决定自身命运的慨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柳敬亭传(节选)
      [清]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期月而诣莫生( ) ( )
      (2) 争延之使奏其技( )
      (3)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 ( )
      (4) 亡何国变,宁南死(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2)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
      3. 文章是如何表现柳敬亭说书的效果的?试加以分析。
      4. 柳敬亭说书艺术为什么会达到“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的境界?请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 (1) 一整月;到,拜访
      (2) 请
      (3) 用……的身份;看待
      (4) 不久
      2. (1) 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在士大夫中声名显达。
      (2) 那些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街市上的市民,在路边窃窃私语道。
      3. 文章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写柳敬亭说书效果的:
      (1) 通过听众的心理反应侧写。可结合“使人慷慨涕泣”“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来分析。
      (2) 通过比喻的修辞来,化虚为实。可结合“如刀剑铁骑”“如风号雨泣”来分析。
      (3) 巧用对仗,增强文势,渲染说书的效果。可结合“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来分析。
      4. 答案要点:
      (1) 出众的天赋(“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2) 凝神静气的心态、精益求精的精神(“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
      (3) 丰富的阅历(“……无不身亲见之……习见习闻”);
      (4) 能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亡国之恨顿生”)。

    推荐访问:训练 人物传记 阅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