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麦林炮手 [海岛上的民主“炮手”]

    时间:2019-05-02 03:18: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雨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法国追求民主的奋斗历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惩罚集》作为雨果流放期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其在风格上与以往的诗集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诗集的独特风格入手来展现雨果对暴政的憎恨,表达了诗人为民主、自由而呼唤和奋斗的真挚感情。
      关键词:雨果;《惩罚集》;民主
      作者简介:薛朋(1986-),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莎士比亚文学、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24-01
      维多克·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取决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而其创作的精华就出现在他被流放期间。1851年路易巴拿马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改立帝制,雨果坚持抵抗,但最终失败,匆匆逃亡,开始了他19年的流亡生涯。但他心系法兰西,决意与祖国共命运,于是开始了对民主,对自由的呼喊,并推出了自己的诗集——《惩罚集》。《惩罚集》就像炙热的炮弹轰炸着路易·巴拿马的专制与屠杀行为,雨果就是一个站立在海岛上的民主炮手,一刻也不停歇地炮轰无耻的帝制王权。
      罗曼·罗兰对《惩罚集》有过这样一段回忆:“而我,我当时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可我经常听到这本书名,如同一本战斗的《圣经》”。(罗曼·罗兰,1952)《惩罚集》共七卷九十八首诗,加上《黑夜》和《光明》两首诗,合成一百首整数。全书以《黑夜》开篇,象征政变后苦难深重的法兰西;以《光明》压卷,象征人类解放后世界大同的共和国。雨果在诗中或讽刺或谩骂,把一代暴君的形象死死的钉在罪恶的十字架上。这些反对暴政、呼吁自由与民主的诗句衬托出雨果的民主战士的风范。
      首先,雨果毫不遮掩地把暴君的罪恶揭露无遗。在其《四日晚上的回忆》《致盲从的军队》《寻欢作乐》等诗歌中,他将沉沦的法兰西描写成一个污水横流的世界。尤其《四日晚上的回忆》,这首诗是雨果对亲眼目睹的事情的记述,他描写了一个小男孩被枪杀的故事,诗歌以叙事为主,感情真挚,读后令人感动万分。雨果在诗中用“老祖母”的话痛斥了路易·巴拿马的罪行:“啊!我的上帝!现在要把孩子都杀掉?/我想向你们请问,他们都是强盗?……开枪可以打死我,不要打死我的小孩/这对巴拿马先生可没有什么不好!”(雨果,2002,p.301)诗人此时也毫不遮掩的讽刺道:“老母亲,你一点也不懂得什么是政治/拿破仑先生,这才是他的名字/他很穷,但又是亲王,他也爱高楼大厦……/他要吃喝和嫖赌,他要寻花和问柳……/正是为了这一切才让年迈的老奶奶/用因为年迈而已颤抖的灰白手指/给七八岁的孩子把裹尸布缝制。”(雨果,2002,p.302)雨果用这样一个事实,用了极为简短的诗行揭露了路易巴拿马在1851年12月2日的政变与毫不顾忌的屠杀。这种直言不讳的揭示可以使得《惩罚集》的战斗力更为强劲。
      其次,《惩罚集》中的不少诗篇具有了史诗的风格,如《报应》、《致盲从的军队》等,这些诗篇写的洋洋洒洒,绘制了一幅暴政统治时期的浮世绘。《报应》这一诗篇歌颂了拿破仑的神话,开头写了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战败,继而是滑铁卢战役,以及拿破仑的彻底失败。诗歌一层层的将拿破仑失败的场景展现出来,同时又富有灵感的绘制了一幅拿破仑死后灵魂出游的图画:“有一天夜里,——总是坟墓之中的夜里,——/他醒了,古怪的情景在他眼前清晰……” (雨果,2002,p.363)那么诗中的拿破仑遭到了什么报应呢?他看到了自己帝国的崩溃,看到了“雾月十八”四个字;他践踏宪法、废除自由的行径最终得到了报应。雨果这篇诗歌的史诗性与讽刺性交织在一起,通过奇异的想象讽刺了“小丑”路易·巴拿马。而在《致盲从的军队》中雨果也是歌颂拿破仑的神话,但这次是从士兵、从军队身上着手的。诗歌描述了拿破仑时代军队的勇敢坚强与自由:“啊!九三年的士兵,史诗多威武雄壮”,而路易巴拿马上台后,军队成为了人民的敌人,“放枪!他们的枪口喷火,榴弹炮轰响/”胜利了!在帝克托纳街口,/它们开枪打死了七岁的男孩!”(雨果,2002,p.310)这个小男孩就是《四日晚上的回忆》中的小男孩,雨果的讽刺与气愤并未就如此罢休,他毫不讽刺的写道:“新手才真是英雄,他们竟然不害怕妇女”,(雨果,2002,p.310)此时的军队已经成为了路易巴拿马的屠夫杀手,他们怎能与拿破仑神话时代的士兵相比呢?雨果无比的痛心与愤慨,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被绑在了炮门上。由此,雨果狠狠地讽刺了当政权威的阴谋,以及他们无视法律、无视人民的民主与自由。诗人在最后发出自己的呐喊:“踢倒帝国,踢死皇帝”,这是诗人迸发出的激情,犹如澎湃的海水猛烈冲击罪恶的礁石。《惩罚集》中的一些具有史诗风格的诗篇是诗人为民主呐喊的号声。
      第三,《惩罚集》中的有些诗篇充满了戏剧性,如《女烈士》中的被流放的妇女,她们高呼着“打倒叛徒”被带向了非洲,也就被暴政当局带向了死亡。这首诗歌颇具有戏剧性,诗中的妇女与儿女分离,道路上人们的求情,以及士兵的恶劣态度,这些都是政变的结果。雨果此时将这些场景细致的描写出来,这是对帝制控诉的最好证词,是路易·巴拿马的罪恶。随后雨果又在《流放犯颂》中历数了流放的磨难,但又充满了对光明的信念。“没有关系!我们绝不屈服/我们准备受折磨,但我们仍然很高兴/……现在只有可耻的小人才不受苦/……要挺住,犯罪自会有报应” (雨果,2002,p.370),这不正是诗人雨果流放时的心态吗,雨果1851年逃出法国来到布鲁塞尔,后来来到英属泽西岛,他本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流放地,但他心系祖国,决心一定遥望着祖国的海岸线,等待着祖国光明的到来,同时还要面朝着大海痛斥法兰西土地上的暴政,这是何等的气魄。雨果俨然成为了流放者都应模仿的楷模,他永远是一个精神饱满的民主“炮手”。
      最后,《惩罚集》中有很多带有色彩的意象,如“大海”、“阴沟”、“尸衣”等,这些意象的运用表现了诗人的深刻感情。如“大海”,雨果自从来到了泽西岛,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意象在诗人的笔下是暴力与革命的化身,雨果渴望人民站立起来像大海一样推翻暴政,但又讽刺了犹如大海一样狂暴的帝制王权,雨果的战斗姿态也就跃然纸上了。
      雨果的儿子弗朗所瓦·维多克曾这样问父亲:“你打算怎样度过流亡生活?”雨果回答:“观望海洋”(马龄国,2006),这是何等的淡定。但雨果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的,他渴望民主,渴望自由,尤其是渴望回到祖国,但他首先做的是要用自己的呐喊控诉路易·巴拿马的罪恶,唤醒沉睡的人民,他要作一个像大海一样激情澎湃的民主“炮手”。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老奥尔甫斯.欧罗巴,1952.
      [2]、雨果.雨果文集(第八卷).程会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马龄国.走访雨果的泽西故居.文化交流,2006(6).

    推荐访问:海岛 炮手 民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