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石壕吏】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时间:2019-04-23 03:18: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中国诗歌史上为战乱中底层百姓立言存照的不朽丰碑,是伟大诗人胸怀大悲大悯而直面惨淡人生的心灵之歌。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至德二载(757年)5月,杜甫在唐肃宗李亨的朝廷任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6月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主管当时无关轻重的地方文教事务。这一年的冬末,杜甫从华州前往洛阳探望亲故。乾元二年(759年)春天,他从洛阳起程返回华州,途中耳闻目睹黎民百姓的苦难,写了名垂诗史的组诗《三吏》与《三别》,即以地名命题的五言古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以人物事件命题的五言古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写十余岁的“中男”被征入伍的惨景,《石壕吏》写本无从军义务的老妇也被差役抓去服役,《潼关吏》写潼关的战争及哥舒翰于此惨败的历史教训。《新婚别》以新娘的口吻,叙说她与被征当兵的新婚丈夫的生离;《垂老别》以老人的口吻,叙说他与相依为命的老伴的死别;《无家别》以逃回故里却已无家可归的老兵的口吻,叙说他又被县吏抓去服役之遭遇。这两组诗,是“安史之乱”中唐代社会民生的缩影,是杜甫从庙堂之高而深入民间所获得的重大创作成果。
      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合兵围攻安史叛军据守的邺城,即今日之河南安阳。因肃宗为牵制各节度使而不设主帅,军合而力不齐,各路唐军缺乏统一指挥而大败,仓皇退回黄河以南,并继续向西溃退。在大溃败的背景下,政府更变本加厉乱抓壮丁以补充兵力。杜甫目睹战乱与兵役之苦,他的内心极为苦闷和矛盾,既同情百姓之多艰,又不得不支持平叛这一场正义的战争。《石壕吏》一诗,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帧剪影,也是杜甫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
      “石壕”,村名,在今天河南陕县城东;“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州西南,郭子仪部驻守于此。全诗可分三个部分:开篇四句为第一部分,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为第二部分,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这是一首小型叙事诗,《三别》纯粹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告白或者说独白,诗人自己并没有出场,《三吏》则都是诗人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展开抒写。从《石壕吏》一诗,尤其可见杜甫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艺术功力,这种功力又特别表现为高妙的艺术剪裁:
      提炼典型的生活场景,社会生活万象纷呈,诗人耳闻目见林林总总,但他只选择并提炼了。“有吏夜捉人”这一富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场景,对它作聚焦式的描绘,并通过对这一局部生活场景的描写,暗示事物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留给读者以广阔的联想与想象余地。如果诗人“寸步不遗”,既写老翁一家数口以前的生活遭遇,又写差役如何策划深夜上门抓人,还写老翁老妇以后的命运,那就会显得平铺直叙,拖沓臃肿,也不是短短二十四行的叙事诗所能负担的。
      有简有繁,繁简适度。如第一部分即以“简笔”交代,寥寥四句之中,作者、差吏、老翁、老妇四个人物全部出场。“暮投”,点明时间与战乱中投宿的仓皇之状;“夜捉人”,说明差吏的突如其来;“老翁逾墙走”照应后面的“独与老翁别”;“老妇出门看”,展开了下面的主体情节。可谓内容丰富而用笔简省。第三部分同样为寥寥四句,老妇终被抓走,没有出场的儿媳的哭泣幽咽(哭声窒塞之状),老翁事后偷返家中,作者的彻夜无眠、趋前安慰,等等,均以“简笔”尽之。而对这一家庭在战乱中的苦难牺牲以及老妇的被迫应役,则出之以多达十六句的“繁笔”,占全诗篇幅的三分之二。“听妇前致词”以下又可分为三个层次,是她对“吏呼”的逐一作答,其中仍有繁简之分,即繁笔写老妇的回答。省去了差吏的几次咄咄逼问,以答代问,简而至于省,却让读者于言外可想,此即古典文论所说的意在言外的“不写之写”。
      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他的《三吏》与《三别》,就是“诗圣”与“诗史”这一纪念碑的最重要的基石。

    推荐访问:石壕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