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永嘉学派思想 [论永嘉郡城的规划思想及学术意义]

    时间:2019-04-22 03:17: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温州历史城区——永嘉郡城,系东晋著名学者、训古学家郭璞选址规划,位于瓯江口南岸,为我国较早的河口港城市之一。城内七山错立,状如北斗,郭璞应用象数思维方式对该城设计规划,因城于山,号“斗城”。城连五斗之山五行之水,并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充分利用城内外的自然山水条件,符合河口港宇宙气旋顺时针左旋阳性全息规律。近1700年城址不变,历史风貌依存,是我国古代“以象制器”创作方法的典型实例,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温州;永嘉郡城;郭璞;城市规划;以象制器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7-46(6)
      温州位于浙南瓯江口,是长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南戏的故乡,是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还是浙江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的历史城区——永嘉郡城,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由当时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训古学家郭璞选址、布局,它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整体思想和“以象制器”创作方法的典型实例。近1700年城址和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历史风貌依存,为全国同类城市少见。在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并总结,深感它具有科学的规划思想和深刻的学术意义。
      1 温州设郡的历史背景
      汉秦以前,中原①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区,吴越在先秦两汉一直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地,为华夏文化的边缘区域。然而文化的本质是传播和交流融合,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说:“大河自天地之西而极天地之东,大江自中国之西而极中国之东。天地所以设险之大者,莫如大河,其次,莫如大江。故中原依大河以为固,吴越依大江以为固。”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黄河以及长城是中原汉民族和北方草原游牧部落的屏障,长江是江南的天然屏障,当中原汉民族面临北方强力侵扰之时,中华文明有广阔的退身之地,长江以南的吴越一带成为汉民族的最佳避难所、汉文化薪火相传的基地。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丧乱引起的中国首次朝廷搬家、衣冠南渡、百姓迁徙,是中原与吴越文化对峙、交流、融合与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原文化从宫室制度到民间风俗整个移植到吴越,中华文化得以在江南延续,北方士族、土著贵族与江南风物的结合,使吴越文化站在反思北方文化的高点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了思辨、刚柔相济的特质,也使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化超过北方文化,南宋以后吴越一带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
      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东晋,为了尽快安置流民、妥善解决侨民与土著的矛盾,加速开发国土资源,细化、强化农田水利和农作技术,开创宋齐梁陈四朝继承设郡(州、县)置侨政策。完全意义上的侨州、郡、县,即中原的某州、某郡、某县陷落了,东晋朝廷仍保留其政区名称,寄寓于某地,并且设官设政,管理南下的侨民,把他们编入“白籍”,不承担劳役和税务。温州在这样的背景中,从临海郡中析出,建立永嘉郡。
      从我国城市发展历史角度看,“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③,从商朝到汉朝这2244年间,我国的城市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原一带。有文献记载的春秋城邑一千余处,现已发掘的七十六处,主要分布在河南(22处)、陕西(5处)、山西(16处)、河北(11处)、山东(6处)、湖北(6处)、江苏(3处)、湖南(2处)、辽宁(2处)、北京(2处)、浙江(1处)。秦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筑城高潮,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时,“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这些城市多分布在长江以北。
      河洛地区黄土层厚,土地肥沃,便于灌溉,适宜农耕,又因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居中,在先民的心目中是“天下之中”或者“土中”。所以这些城市的规划都是以天下秩序、礼仪制度为指导思想,而空间格局都是几何图形,是对称的、有形心的。从城市的选址和分布角度看,都是以“防卫”、“农业”为原则的,可称为“环农业”城市选址、分布模式,还没有海洋意识。秦始皇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统一中国后的第二年,就沿海岸线巡视,把目光投向海洋,却因命短没有实现从黄土丘陵向海洋突破的大业。南北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春秋战国时代,社会虽然非常混乱,文化上却是南北交流融合的大时期,经济上由北强南弱走向南强北弱的转折时期。永嘉郡的设立,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变了,地理环境也和中原城市大不相同了,因此,城址的选择和空间布局能否适应上述双重形势是个严重的问题。
      2 永嘉郡城选址、布局特色
      温州置郡前为永宁县,县治在今海坛山西麓永宁巷一带,置郡时,城址初拟选在瓯江北岸的今贤宰乡一带。明《嘉靖温州府志》载:“初谋城于江北,郭璞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即今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图1)时有白鹿卸花之瑞,又号鹿城,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旧志云白鹿城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五斗山谓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五行水谓东则伏龟沄、西则蜃川綄纱沄、南则雁池、北则撩波沄、中则水壶沄,因凿小河以通贯之。”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永嘉郡城布局“街巷沟渠大小布列如井田状”。(图2)
      综上可知,永嘉郡城规划选址的最大成功之处是抓住了河口港这个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了山和水两个自然要素,而这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郭璞看到了江河入海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港口)这个大自然要素,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是从丘陵走向河边,从上游向下游,从河埠向港口。这个规律和走势今人看来只是一个常识问题,但1700年前看到这个趋势是需要高度智慧的,何况那时的温州市区一带,还是浅屿、湿地、泻湖等,还没有形成连片的平原,城市建设用地条件可能还是瓯江北岸好一点,故有人初定于江北,郭璞取土称之,江北土轻而否定了它。请注意“土轻”二字的含义。按字面讲是土的比重轻,土质差,是沙土,含水率高,不稳定,承载力低,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指标。但是还包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内容:一是包含了城市岸线和港口条件,因为沙质土是淤积、流动的,所以就没有深水岸线和港口。二是包含了港口腹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瓯江该段距离瓯北群山3000多米。用地局促,而南岸温瑞平原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又有河网连通瓯江和飞云江,城市发展用地大,江河联运条件好,而且瓯江口、飞云江可以进一步成陆,城市可以向下游发展,这些都是港口城市的必要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永嘉郡已成为东南沿海的较大港口之一。亏得郭璞深得城市发展和河口地形变化要领,假如永嘉郡城按原先设想选址在北岸贤宰乡的话,非得重新搬迁不可。   郡城选址于南岸还有更深刻的科学意义——宇宙螺旋场效应。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天体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有着母子般的全息关系,银河系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右旋的(地球也是西向东逆时针右旋),遂使地球产生一个“偏向力”,河流的右岸(人跨河,水从背后流向眼前,右手方向为右岸)被水冲刷得较重,河床深且陡峭。④相反,河左岸被水冲刷得轻而平缓。人们很早就发现这个规律,因此,河口港城市绝大多数都在河口右岸,关于此,打开地图便一目了然,不管中国、外国都是这样。不符合此规律的仅少数城市,它们要么横跨河流两岸,要么是先在右岸,后发展到左岸的,海港城市不宜论左右。
      第二层次是对城市周边的山和河湖水系充分利用。郡城东西跨山,北临江,南濒会昌湖,城内利用三条纵向河道九山河、信河、大街河(今解放路)把城内东南西北中五个湖联系起来,并凿小河贯通,成为鱼骨状河网,和城外平原湿地、河网互依互存,并以此为街坊骨架,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郡城的河网密度,据宋淳熙四年(1177年)浚河文献记载,“举环城之河以丈率者二万三百有奇”,以1宋尺=0.32m计,算得当时河长约65公里,古城面积为6km2,则城内河道密度约为10.8km/km2,超过了宋平江府(苏州)5.8km/km2,绍兴府7.9km/km2,称为中国威尼斯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倚江、负山、通水”的原则布置街巷和建筑,到南宋时人们还津津乐道:“昔之置郡者,环外内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奕局”(叶适,《永嘉开河记》), “楼台府舟楫,水巷小桥多”。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当时永嘉城内有桥143座,桥梁密度为24座/km2,大于宋平江府城21.7座/km2,略小于清代绍兴城30座/km2。
      暂抛开五水配五行、二十八井象二十八列宿这些神秘但又科学的理念不讲,郡城凭借山势、利用水网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3 永嘉郡城规划的实际功效
      3.1 具有交通、运输、排水、防水、防卫、防疫、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滨海地区的造田、修兴水利活动,多开凿河渠将各自入海的河流连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水网,浙南的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条大河很早就相通了,为这一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光绪《永嘉县志》说:“昔人谓一渠一坊,舟楫毕达,居者有澡洁之利,行者无负载之劳”。
      温州的地下水位高、湿气重,直到今天,还存在水土热,容易“上火”的缺点,城市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浚河活动,就包含了这一目的,宋代叶适在《永嘉开河记》里记载此功能——“永嘉非水之汇而河之聚者,不特以便运输、达舟楫也,而以节地性,防火灾、安居、利用之大意也。”
      3.2 具有蓄洪、调洪、防潮的作用
      郡城位于永瑞平原北端,温端平原史前是海峡,由地壳活动慢慢形成。为造地和改良土质,人们便在泻湖基础上将其改造成状如棋枰的河网。河网一方面起到土地减碱作用,另一方面储存或排泄平原西部大面积山地的地面水。假如当初的建设者没有这种区域泄洪观念而将城内河道都填塞的话,无异于以身挡水,每年受洪水威胁。城内五沄及纵横河道很好地配合了平原河网,起到了旧志上所说的“遇潦不溢”的作用,确保城内平安。
      3.3 永嘉郡城规划的防卫意义
      在冷兵器时代,依山筑城对防御来说是最省钱又是最有效的选择,温州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如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军在华盖山构筑工事坚守,击退了叛军的进攻;宋宣和年间方腊攻城月余遁去。⑤
      3.4 “口”字形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我国的城市中心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先是以宫廷、府衙为城市中心,其次是以繁华的商业街、大百货商场为中心,现在走到了以绿化、文化空间为城市中心的阶段,又以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为城市的最高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政府都不惜巨资,大拆大建。而温州早在1800多年前郭璞选址卜筑的郡城,城中郭公山、九山湖、松台山、小南河、积谷山、华盖山、海坛山、瓯江、江心屿构成一个“口”字形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为历代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场所,又是温州的历史文化走廊,可以说温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文化活动、著名历史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和这条走廊有关系。今天,它仍起着唤醒城市历史,对提升市民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4 永嘉郡城的规划思想和学术意义
      4.1 “以象制器”的规划思想
      郭璞卜筑永嘉郡城时运用了“星斗”、“五行”、“列宿”这些理念进行选址和布局,这种创作方式和指导思想,可用“以象制器”四个字概括。
      “阴阳”、“五行”、“象数”是我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三大方法。“以象制器”也叫“观象制器”,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从观察天文地理的具体事物出发寻求事理,归纳总结出形而上的符号化的“象”,再按照符号化的“象”,制作产生具体的器物。
      “以象制器”的理论基础是道器之说,道是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器是具体事物。我国古代哲学认为,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即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创造的器物必须符合道的要求,《老子》最先提出:“朴(道)散则为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之说用现代语境表达是说一个人做事情或制造某一产品,先必须有指导思想,符合万物生存规律的器才是好器。“以象制器”中的“象”就是“道”的符号化或者说图像化。因此,这种今人看来晦涩玄秘的规划理念,它的科学成分及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4.2 “永嘉郡城规划的学术意义
      4.2.1 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见诸于《周礼考工记·匠人》,称“匠人营国制度”,这种制度下的城市规划,不考虑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和气象条件,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规划的,这里的人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天子帝王。城市的空间图式是方方正正的对称图形,有一个中心,有轴线。宫城居中,宫城外环列庙、社、宫署、仓廪、市、坊闾等各种功能用地,规模为方九里,四面各开三门,道路用方格网式,九条横的,九条纵的,称九经九纬道路系统。(图3)皇城如此,省、郡、县城同样是这种模式,只不过将宫城改为衙府,其余则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这种以“君”为城市的本位,以“天下观”和“礼”(社会秩序)的规划原则,以方形为平面模式,丝毫不考虑自然条件的规划制度,显然是不科学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管子为代表的很多思想家提出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加进了经济因素,使城市从单一的政治职能走向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同时引进了“民”的概念,提出“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理论。城市空间外扩,增加“廓”作为经济活动场所,里坊为廓的主体,供不同阶层的人居住、商业活动需要,宫的规模缩小。(图4)永嘉郡城规划理念又前进了一步,引入了自然元素,把山、水、地质、用地等作为城市选址的首要条件,并按照地形地势(水网)来布置城市道路。《管子》规划理论中虽然提出道路不必中准绳,但原则上还是方格状的,永嘉郡城的道路是鱼骨状的,其中很多道呈 “丁”字交叉,究其原因,是道路跟着水网走,而水网又是适应围淤造田和多台风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温瑞平原是在海涂、泻湖的基础上,用挖河渠、筑堤塘、排水、去湿、围淤等手段造成的,是水力和锄头共同用力的结果,水网和土地的样子便成了农具中的耙、耖状,或称为“荷叶状”。郡城内保持并适当改造了这样的地面和水网,道路依水而筑,成为鱼骨状,建筑沿路布置,其中的“T”形路口与建筑,可抵挡、减轻台风的危害。
      上述三种规划,可以抽象归纳出三张图式——“周礼·考工记”:天+君;《管子》:天+君+民;永嘉郡城:天+君+民+自然。三者的递进关系和优劣一目了然,所以可以说,永嘉郡城规划思想是我国城市规划思想上的一次革新、规划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4.2.2 整体城市学结构思想
      城市既是地球上人类生活的一方空间,又是天体中的一个质点,因此它不可能不受“天文”的影响,它教导我们必须从天、地、人三者的节律上看问题,以自然象兆为认识的出发点,寻求天地之理、人文之理,把城市的整个活动置于宇宙的流程中。近代发现的宇宙螺旋场全息律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天体银河系逆时针右旋给地球一个气场,而人和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存在着一个微轻粒子场(即人和一切物质都存在二种形态,一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实体,二是实体外还有一个感官不能觉察的雾状场态),人体包括物体城市气场和宇宙螺旋场是全息的(息息相通的)。近代科学刚刚发现的这一现象,我国古人早就觉察到了,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曰“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郭璞“以象制器”规划永嘉郡城,是对定律的实践应用。
      用“以象制器”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仿生象物”规划出来的城市和村庄,是中华民族哲理智慧、创造精神的物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翻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或打开有关学术著作,这类城市村庄群星灿烂。如苏州古城,用“象天法地”手法,以神龟八卦模式布局,最早(前514年)由伍子胥创意,经历2500年长盛不衰。山西平遥古城,周宣王前827-前782年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取“龟前戏水”意象。成都古城为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由张仪主持,依龟筑之,名“龟化城”,简称“龟城”。又如福建泉州古城、龙岩县城、宋代汴京(开封)、四川眉州城、安徽亳州城、顺德府城(今河北邢台)、怀庆府城(今河南沁阳),都因形如卧牛或其他原因称“卧牛城”。此外,还有仿生植物梅花、莲花、葫芦等的古城,多科名甲第,雀起蝉联,文武簪缨。以上列举众多仿生象物的城市有个共同特点——意象对象没有一个是天上的,而永嘉郡城的意象是“星斗天象”,因此从学术角度讲就特别珍贵。
      4.2.3 关联式思维方式和原始的预测学
      “象”的思维方式是关联式思维方式,它认为万物的运动演变不是被某一种力量(上帝、神)控制左右的,而是万物在共同的环境中相互适应、相互感应或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理念,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中称作“距间作用”。所谓“距间作用”是说宇宙中彼此不同的事物会互相发生共振,这种思想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是有益的,我国古代很多活动内容和规范,很多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是以它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城市选址的“择中”思想,中国建筑的轴对称原则,城市空间的开放性现象,均是由“距间作用”孕化而来。
      从方法论角度来讲,“以象制器”是原始的预测学。象的出发点是预兆,尤其是天文显示的预兆。这种预兆是以占卜方式来完成的。根据象兆来推断事理、决定行动,是把现象归纳、提升为符号化的“象兆”,并成为以后观察世界的出发点。这样的工作方法,具有一种超越一般科学的特殊能力,它虽然从巫术形式操作带有一系列违反科学的特点,却道出了生产(物质文化)和造艺(精神文化)的一种内在肌理。一种文化产生“象”的方式,会深刻影响该文化的文化外观——“器”以及行为方式。这种文化映现的“象”也会如广义的精神那样贯穿于器物、艺术和人的气质精神。如中国何以成为诗之国,诗又以“意境”为特色,中国绘画以写意为中心,中国人的思维以“悟”为特长,中医讲究切脉和观象,共同基因是“象”和“以象制器”。
      4.2.4 宇宙类比和精神暗示意义
      古人认为人体与宇宙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推而言之,人类的伦理行为与天体的运动,国家、社会和宇宙整体之间也有一种对应关系,这一观念称作宇宙类比。它说出了天人感应的秘密,同时引申出中国人行为动力的另一个特点——精神暗示。
      北斗星有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双重作用。此外,北斗星还具有某种社会政治和社会伦理意义,由此衍生出与天界秩序相对应的以北为尊观念。孔子拜北斗星,并教导为政者要以美德执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史记·天宫书》中甚至称“斗为帝车”,北斗星成了一国之君的坐车和方向盘,直至汉代的栻盘,还是以北斗为中心,来抉择方位。这一观念给古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有中轴线,城市的各项用地,各种建筑都以南北为轴,一进一进有序地向既定目标发展。
      作为逻辑运演工具的卦爻之象,没有一种精神的定义和使用的界域,它的使用是启发式的,其意义在于以先人的认识言论为起点,随着社会生活的推进,可以不断地扩大含义,这种意义一旦沉积下来,又为更后的一代提供了思维的工具。这种方法论上的模糊性和宽容性启发着人们的心智,它具有深远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新的理念和作品。   4.2.5 现实社会启发意义:
      当今世界,人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对可用土地和水资源的极度开采,生态破坏引发沙尘暴、旱灾、涝灾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最深刻的哲学问题,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府,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得再好,都不是好国家、好政府。
      “象”的思维方式和“以象制器”的创作方式,告示人类“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只有和天、地和谐共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自己融到天地中,方能世代延绵地过上好日子。这种思想,比起工业革命后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进了一步。“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生态破坏,以致威胁人类生存。“象”和“以象制器”启示人类以生态为中心,要有限地发展人类及适当限止人类物质生活,学术上建立“深生态学”,这种学术观念的基本点是生物圈平等,它具备如下四点环境价值观:
      (1)人和大自然所有物种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大自然不仅仅是工具也是目的;
      (2)保持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人类幸福的前提;
      (3)人类对物质的要求应当有克制、有限度;
      (4)简单平淡,是新的生活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人类生活的文明尺度,不在于生活标准(物质占有量),而在于生活质量(物质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
      以上启示,应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是致力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城市;从城市管理角度讲,要推行管理权能的行政生态学。
      注释:
      ① 广义的中原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的全部或部分。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心,代表了黄河文化的核心部分。
      ② 郑樵.《通志·二十略》卷四一《都邑一》.中华书局,1995.
      ③ 司马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
      ④ 张惠民.《中国风水应用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35-44.242.
      ⑤ 邵乃兴.《东瓯大事纪年》(唐、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参考文献:
      [1]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吴庆洲.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J].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2004.
      [3] 张惠民.中国风水应用学[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4] 佚名.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7明嘉靖温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5] 顾晓鸣.有形与无形:文化寻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于向凤

    推荐访问:永嘉 意义 学术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