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

    时间:2019-04-15 03:20: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理学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不仅是构成整个冯友兰哲学体系的逻辑构架,也是理解和研究其哲学的钥匙。而新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所作的第一个肯定的前提就是“事物存在”。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冯友兰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到四个形式命题及其对应的概念。
      关键词:冯友兰;新理学;理气;道体;大全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25-02
      一、新理学体系的内容
      新理学体系是冯友兰哲学观的一种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晚年曾经回忆说:“在四十年代,我开始不满足于做一个哲学史家,而要做一个哲学家。哲学史家讲的是别人就某些问题所想的;哲学家讲的则是他自己就某些问题所想的”[2]。新理学体系的内容由六部书即所谓“贞元六书”构成。
      “冯友兰认为,形而上学本身是可以超验的、不切实际的,但它必须以事实或实际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形而上学的工作就是对经验进行形式的分析和总括”[1]。形而上学对实际的事物只作形式的肯定。因此,形而上学所作的第一个肯定的前提就是“事物存在”。
      二、关于“理”的概念
      第一组命题:“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某种事物是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是“有物必有则”[1]。
      这里的“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即是事物所依照之“理”。对于什么是“理”?冯友兰认为同类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属性。现在把这种相同的属性从这类实际的事物中抽离出来并单独思考,所得到就是关于这类实际事物之所以是这类事物的规定性也就是“理”。这种规定性是使事物得以成为某类事物并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举例说,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非山,水不是非水;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为山;水之所以是水而不是非水,必因水有水之所以为水。总一切山之所以为山而不是非山;一切水所共有之水之所以为水。新理学就称为山之理或水之理。
      冯友兰又从这样一个命题中得出“1)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2)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某种事物而有”[1]。举例说就是山之所以为山者,即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而且山之理可以先于实际的山存在而存在。冯友兰说:“实际中有依照某理之事物存在否,对于某理本身之有,并无关系……实际上,有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某理不因之而始有;无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某理不因之而即无。实际上,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多,某理不因之而增;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少,某理不因之而减……一切底理,本来即有,本来如此,因某种实际底事物之有,我们可知某理之有,但某种实际底事物之无,我们不能因此即说某理之无。反过来说,如无某理,我们可断定必无某种实际底事物,但有某理,我们不能断定既有某种实际底事物”[3]。
      事物的理可以先于事物而存在。而所有的理构成的世界就是理世界,也就是真际。这种“理世界是客观的,是有,不是无,理的有超越时空的潜存”[2]。冯友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来为其命名。他认为“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标准之义,一个是极限之义。每一个理对于事物来说,既是标准也是极限。所以一理就是一极,所有众理之全,即是所有众极之全。总括众极故曰“太极”。冯友兰说,太极是“冲漠无朕,万象森然”。这说明“理”具有两种性质,“冲漠无朕”是指,理真而不实,虽然存在却不是实际的有。“万象森然”是指不生不灭的没有任何关联的独立存在[1]。冯友兰所说的理就是“众理”就是“太极”。
      三、关于“气”的概念
      朱子说:“理是无情意、无造作、无形迹的一个洁净空阔底世界”。冯友兰接着朱子又指出,理不但是无能,而且说不上无能。不但“无形迹,不会造作”,而且说不上无形迹,不会造作。所谓这里的说不上者,即理并不是可以又能而事实上无能,可以有形迹而事实上无形迹,可以会造作事实上不曾造作。而是本来就说不上这些底。恐有人误以为理有能,所以我们说它无能。即说理是无能,这段话就是说仅仅通过“理”这一个观念,还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理有其自身的无情意、无造作、无形迹。冯友兰又提出了另一个“气”的范畴。他说:“凡实际底存在底事物皆有两所依,即其所依照,及其所依据”[4]。
      “其所依照,就是其类之理,其所依据,就是所依据以成为实际底是什么者。此即新理学之所谓气”[1]。
      于是有第二个命题来表达就是“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有其所有以能存在者”。也就是说,实际底事物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因素即“理”和“气”。而且理不能自己独立实现,要实现还必须有实现理的气。
      对于“气”的概念,冯友兰又将这一概念称之为“料”。冯友兰又把料分为“相对的料”和“绝对的料”。冯友兰认为相对的料仍然是一种实际事物,仍然可以继续分析它“所依照”和“所依据”者。只有绝对的料才不能再分析者。才是与“理”相对应的“气”即“真元之气”。举例说,对于房屋说,砖瓦是其料,但砖瓦本身又有它自己的料,如泥土等,所以它只是相对的料而非绝对的料。
      “必在吾人之思中,用思将事物所有之性,一一分析,又试用思将所有之性,一一抽去。其所余不能抽去者,即绝对底料。”这种绝对的料完全是个逻辑概念,没有任何性质,所以无法对其作出判断。冯友兰强调,绝对的料即真元之气,是不具有任何规定性的。也就是不能作命题或判断的。因此,“气是一个逻辑的概念,其所指不是理,不是一种实际底事物。是我们所说的气依照理而成者。”
      四、关于“道体”的概念
      冯友兰说:“存在一种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的流行谓之道体。一切流行含蕴动。一切流行所含蕴底动谓之乾元。借用中国旧日哲学的话说‘无极而太极’。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4]。
      这组命题冯友兰认为与之前关于理、气的两组命题一样。也是“从对实际底事物,作形式底解释得来者。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其为实际底事物所不可逃”[1]。因为“存在是一动,是一建立。动必继续动,然后才不致于不动;存在必继续存在,然后才不致于不存在,而继续就是流行”。   为了解释变化日新的流行,冯友兰新理学体系引入了“道体”的观念。冯友兰认为所谓真元之气是无极,一切理之全体是太极。自无极至太极中间之程序,即我们的实际底世界;此程序我们名之为无极而太极。无极,太极,及无极而太极,换言之,即真元之气,一切理,以及由气至理之一切程序,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们名之曰“道”,也就是无极而太极的这一过程。
      冯友兰又接着回答了为什么要引入“道”这个名称。他说,宇宙、大全,是从一切事物的静底方面说。而“道”是从一切事物之动底方面说的。不能说无极,太极,及无极而太极,即由无极到太极之“程序”,是宇宙。因为说到“而”字或者说到“程序”,即是从一切事物之动底方面说。也不能说无极,太极,及实际底世界,是道,因为世界是从一切事物之静底方面说。其实所谓自无极至太极之程序,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即是所谓实际底世界;所谓实际底世界也即是所谓无极而太极,不过一个是从静底方面说,一个从动底方面说而已。冯友兰认为这组命题实际上说明的是实际事物如何存在的过程。而“道体”就是气实现理的一种流行。如果把事物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形式进行总括,就得到第四组命题。
      五、关于“大全”的概念
      冯友兰说:“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底有。”借用旧日哲学家的话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总一切底有而得到大全的概念,是对于一切底有作形式底总括所得到底结果。也就是我们将真际作一整个而思之。此整个即所谓全或大全。对于事物作形式底总括所得到底结果,用“凡”或“一切”等词语来表达。冯友兰认为他所说的“全”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和中国哲学的“天地”概念。引用《庄子·天下》篇中的话:“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所谓的大全或是宇宙,就是至大无外的。如其有外,则就不是“大全”。冯友兰认为“大全,宇宙或大一”既是不可思议也是不可言说的。这只是一个逻辑底或哲学底观念。
      这四个基本概念和命题不仅是构成整个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体系的逻辑构架,也是理解和研究冯有兰哲学的钥匙。陈来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一书中明确说,“冯友兰所使用的这些基本范畴与‘先儒’有所不同(及很不相同,甚至大不相同),是十分自然的。我们反观宋明儒者的思想,其‘理’、‘性’、‘太极’、‘道’、‘形上形下’之使用,亦每与先秦儒者不同。新理学以逻辑分析为基本方法,以新实在论为基本立场,又借鉴了新逻辑对形上学的批评,它对哲学有问题有明确意识,对方法的深度自觉,概念、结构的清晰严整,使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现代性格。”相对于整个冯友兰哲学这样一个参天大树,本文只能算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关于冯友兰哲学的问题,学界的评价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冯友兰对哲学的思考是20世纪整个中国思想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不可非议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柴文华.冯友兰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4]郁有学.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冯友兰的哲学道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无极 太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