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冷观当前“热闹”数学课堂的几点反思|热闹的课堂作文

    时间:2019-02-09 03:19: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如今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课堂中,“创设情境、合作交流、体验活动”等做法使数学课堂异常“热闹”起来。但在“热闹”的背后,生机与活力,思维与创造是不是就真正来临呢?“热闹”之下是“浮躁”还是“深刻”,是“追风”还是“思辨”,下面我以数学课堂的若干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作探究――推动思维的起跑线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往往不是从知识本身出发,即“量身定做”――这节课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而是常常从形式与需要出发,即“削足适履”――让教学内容去迎合学习方式,片面地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热闹地泛滥于数学课堂。
      案例A:“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他首先出示一组分数:
      要求学生先独立观察这组分数,然后进行分类;接着安排小组活动,交流分类情况与分类标准;最后全班交流。结果全班出现5种分类法:1.按分子是奇数与偶数分;2.按分母是奇数与偶数分;3.按分子是质数与合数分;4.按分母是质数与合数分;5.按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分。等交流完5种分法时,课堂已近半。这时,教师才将教学聚焦在5种分法上,并请学生给每类分数命名。一时,教室里又是众说纷纭。最后,迫于时间压力,教师一锤定音,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案例B:“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片段。
      教学时我给出三件上衣两条裤子的图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每一类中任选其一,搭配出所有的穿着方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搭配方法,有的从上衣入手,去和裤子搭配;有的从裤子入手,去和上衣搭配;有的任选其一,随意搭配。每一种搭配方案都是学生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在相互交流中,思维的有序性和无序性引发的效应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须教师牵引,那种无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自然被学生摈弃了。接下来,在有序思维的基础上,我再一次让同桌之间对这些有序搭配方法进行观察、对比,并发表自己的想法。有个学生说:“三件上衣两条裤子,就有六种搭配方法,二三得六。”这是多么惊人的发现啊。我请他和同学们来交流自己对“二三得六”的理解:“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搭配出两种穿法,就是1个2,三件上衣就能搭配出3个2,就是‘二三得六’。”“那么5件上衣和4条裤子呢?”“20种!”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案例A中,教师确实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确实是“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了,但不难发现,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领,教学的效率也是低下的。交流、合作和探究就流于形式。
      案例B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从学生的“成果”中发现火花,在珍视和尊重学生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敲出尽可能完善的结论。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见解中必定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法。这里没有教师的点拨,只有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教师只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展示、交流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二、数学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
      《数学课程标准》多处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是,课标所指的“活动”不是指肢体的运动,而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数学认知活动。但当前有些教师在观念将“热闹的课堂”与“新课程”等同起来,认为新课程的课堂必须是热闹的,于是追求活动多多益善,忽视了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案例C:“时、分的认识”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安排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有1分钟口算、1分钟写字、1分钟背唐诗、1分钟跳绳、1分钟拍皮球。随着教师一声令下,课堂里沸腾起来了,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或奋笔疾书,或口若悬河,或手舞足蹈。之后,又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而突然停止。
      案例D:“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片段。
      在教学“比较四位数的大小”练习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闭眼各摸四张数字卡片,按顺序摆一个四位数,谁摆的四位数大,谁就赢得比赛。
      第一层次:摸出卡片后,从后(个位)往前一张一张摆,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能看出谁赢了吗?现在赢了是否就意味着最后一定会赢?为什么?
      第二层次:摸出卡片后从前(千位)往后一张一张摆,每摆完一张,同样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能看出谁赢了吗?还没摆完,你是如何确定输赢的?为什么?
      案例C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像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去体验时间的长短,而只是关心自己或他人的活动成绩。诸如此类“有活动无体验,有经过无感悟,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的数学活动,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并不少见。
      案例D中,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在兴趣的背后展开深入的思考,才是这一活动迸发思考魅力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每摆完一张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里的思考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四位数大小的规则”是有深刻意义和独到价值的。学生在这样充满情趣与挑战的活动中,投入地思考,主动地交流,知识、方法、策略都得到深刻的理解与建构。这正是“引导”让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是“思考”给活动注入了生气与活力。
      综上所述,试问:对于新课程提倡的许多新理念,新方法,我们都理解透彻了吗?如果没有,我们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囫囵吞枣地接受一些时髦的口号或概念,不能成为“追风”的时尚儿。要把数学的“根”――“数学味”留住,让“思维”在数学课堂中唱“主角”。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几点 反思 课堂 热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