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好读书读好书教案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时间:2019-01-24 03:33: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的学习中包括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在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从小学就开始阅读,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阅读,要提高看的速度,理解的程度,评价鉴赏的水平。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掘、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时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具象进行的思维,它不是头脑中原有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的再创造,它包括想象、联想等。为什么提倡形象思维呢?
      第一,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较肤浅,只能提出一些浮于表面的问题,理解字面意义。这与夏■尊所说的“在语感敏锐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距离很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这与学生的思维中缺乏比喻、想象等形象的思维方式有关。
      第二,从作品的角度讲。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作者创造出的灵魂,凝聚着个人思维的个性和精华。但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都能用纸笔记录的。刘禹锡有“常恨言语浅,不尽如人意深”之语,又有多少人留下了“纸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遗憾?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如果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的话,那么在书面交往中作者不得不滤去许多背景信息,留出“诱导空间”,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因此,提倡形象的思维方式,无论对解读文本的学生,还是对有待解读的文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具有了以形象思维方式解读文本的能力,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是百花齐放的,这就使批判与对话顺利进行,互动式阅读教学就有了真正开展的基础。
      二、深入阅读以抽象思维作铺垫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高尔基在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曾说:“思维和认识,就不外乎是我们的‘生活印象’‘体验’,经由技术及许多手法――观察、比较、研究,依着哲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思想,依着科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假说和理论,依着艺术作品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形象和技术及手法。”这就是说,不管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作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来进行思维。那么学生如何进行抽象思维呢?
      第一,展开合理想象。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抓住文本中所提供的想象的契机进行想象。可以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在阅读这一句时可以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孤独地站立”“不安稳”“却很悠然”等进行想像,在想像中丰富、补充内容。
      第二,引发联想。在阅读过程中把本不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事物联想其他的事物、景色,通过联想使阅读内容具有可感性。例如,可以让学生把自身经历于经验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羁绊的情况下,产生无穷的想象。
      三、与作者对话――以“批判”思维作升华
      所谓“批判”是指“反向思维”或“反抗式思考”,目的在于避免思考本身陷入单向思考模式。它包括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本身的批判、对他人关于文本理解的批判、对自己原有对文本理解的批判。“批判”的存在需要借助对话,其“链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阅读文章前进行大胆地猜测和推想。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推测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猜测、推想这一标题下应该写什么内容,并小范围地“交头接耳”式地交流猜测的内容。学生的猜测自然不一而足,然后可以针对自己的猜测与文本或是一起阅读的学生进行交流,这样通过学生之间对猜测内容的互动交流,不仅使文本内容得以补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是让学生真正做“书本主人,不做书本奴隶”的第一步,也是使学生放弃对教师绝对依赖的第一步。
      二是个体回顾、反思。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与作者的互动作用中,要敢于和善于发现自己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是解读、发挥。这里的“解读”并不是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也不是把正确的理解和错误的理解摆到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了解:我对文本作了什么样的理解,我是如何理解文本的,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用以支撑我理解文本的材料有哪些。“发挥”是进一步对阅读理解做出评判,它既包括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又包括自己对作品思维过程的审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培养正确的阅读观
      第一,阅读要回归经典。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
      第二,阅读要体现意志。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炼,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学生的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
      《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推荐访问:读书 读好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