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李大钊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_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

    时间:2019-01-16 03:26: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李大钊是我党历史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思想,并将其看成是普及教育、扩大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作为工读与耕读思想的有机统一体,李大钊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培训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李大钊;教育普及;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
      
      一、李大钊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一)职业教育是普及教育、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方法
      李大钊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努力探求普及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早在1913年他就把发展与普及国民教育看成是国家存在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明确指出:“国民教育,乃培根固本之图,所关至钜”。后来,他依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民主性的原则,积极主张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使社会成员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均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人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断学习知识,才可以充分的发展他们自身的个性,“人生必需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向的明灯。”他认为,没有现代知识,就没有现代阶级的觉悟和个性发展的条件,只是“眼看人家一天天安宁清静去求知识,自己却为衣食所迫,终岁勤动,蠢蠢得像牛马一样,不知道人间何世”。他还把大力发展国民教育看成是挽救祖国危亡、振兴国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他说:“政府果不愿为亡国之政府,则宜及早觉悟复古之非、弃民之失,速与天下更始,定根本大计,恢复真正民意机关,普及国民教育,生聚训练,以图复此深仇奇辱。”而普及国民教育就要求国民无论何种性别、职业、出身,也无论贫富尊卑、地位高下,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正如他所说:“想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从而提出了普及教育是发展教育、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的观点。而教育普及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加强对各行各业、各层次人员的职业教育亦即通过实行半工半读教育,不断促进教育与职业的融合生长方能变成现实。
      
      (二)教育与职业合一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发展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对民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民主“不是单求一没有君主的国体就算了事,必要把那受屈枉的个性,都解放了,把那逞强的势力,都摧毁了,把那不正当的制度,都改正了,一步一步地向前奋斗,直到世界大同,才算贯彻了democracy的意义。”这种民主精神使得李大钊更加重视广大下层民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他明确指出:“战后世界上新起的那劳工问题,也是democracy表现。……人类的生活,衣食而外,尚需知识;物的欲望外,尚有灵的要求。一个人汗滴滴的终日劳作,靡有工夫去浚发他的知识,陶冶他的性灵,……必把他的人性完全消失,同物品没有什么区别。人但知道那些资本家夺去劳工社会物质的结果,是资本家莫大的暴虐,莫大的罪恶,哪知道那些资本家夺去劳工社会精神上修养的工夫,这种暴虐这种罪恶,却比掠夺他们的资财更是可怕,更是可恶。”他对不良社会制度下为衣食所迫而丧失了受教育权利的劳动人民极为同情,认为这是“侮辱个性、束缚个性的事,”“也断非现在democracy的时代所许的”,按照democracy的精神,“不但在政治上要求普通选举,在经济上要求分配平均,在教育上、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机会,去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而“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三)教育职业合―思想是“工读”思想与“耕读”思想的统一
      为了改变“做工的穷人没有力量读书受教育”的状况,李大钊提出了“工读”思想与“耕读”相结合的教育与职业合一思想。他认为,要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像我们这教育不昌、知识贫弱的国民,劳工补助教育机关,尤是必要之必要。”1919年9月21日,他在《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一文中,提出“多立劳工教育机关如夜校、半日学校等”,“多立贫民学校”,作为改良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措施之一,并积极投入到支持北京大学工读互助团的活动中去。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在北京、河北等地举办了数十所劳动补习学校、夜校等,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劳工教育的开展。
      劳工,理所当然地包含农民在内,李大钊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因此,他所主张的半工半读主义,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农民。他在《工读》一文中指出“耕读作人”,认为可以通过“耕读”的形式,使没有文化的农民在劳动之余获取知识,成为有文化的“新人”。但当时的农村还不具备普及教育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村的教育机关,不完不备,虽有成立一二初等小学的地方,也不过刚有一个形式。小学教师的知识,也不晓得去现代延迟到几世纪呢!至于那阅报的机关,更是绝无仅有”。于是,他号召知识青年“速向农村去”,“都去做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作现代文明的导线”,“把黑暗的农村变成光明的农村。”可见,“李大钊对改变农村文化贫瘠状况的愿望是多么迫切。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发出了知识青年向农村去的响亮呼吁,为发展农村教育指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李大钊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不断深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两次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都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思想。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的两大战略就是“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把社区变成大课堂”。之后,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日本提出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则提出把微软公司建成“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和目标。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必须通过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体、学习型军队等诸多学习型组织才能实现。这就要不断加强各行各业、各层次、各类人群体、组织团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观念,积极营造浓厚的长知识、学文化、升素质、强能力的学习氛围,不断促进教育与职业的融合生长,促进教育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能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复合型、智能拓展型、专业技能型和专家型人才,使我国由人力资 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其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总体上比较匮乏,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的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经验和技能。而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就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型农民不仅要懂法守法,而且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不仅自己能致富,而且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致富;不仅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较高,而且能够以身示范处处争先;不仅懂经营而且会管理;不仅要终身受教育,而且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仅会致富创业,而且要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持续的增收和快速发展;不仅要努力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发达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以上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素质和特征中,学习型是新型农民其他特征得以具备和实现的条件与保障。可以说,要造就数量庞大的新型农民,就必须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知识、技术、培养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通过函授、委托、实习等方式,培养农村中的优秀中青年或文化程度高的农民,使其掌握系统的农业科技及其现代化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其次,积极依靠农技站、农业中专人才等,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进行实用型、应用型知识教学,开展多样化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为农村提高生产率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高度重视城镇职工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各行业职工素质
      职工教育是终身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职工教育的普遍化和职工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作为一种促进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国际共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对于企业的国际化要求而言,当前我国职工素质因其比较低下而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4%。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已经昭示职工的学习和受教育程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职工的学习教育问题,在终身教育的社会里比哪一个环节都显得重要,其健全和发达,事关终身教育原则的实施和终身教育体制的均衡发展乃至最终的建立。所以,国家、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诸多组织和部门要尽可能为职工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技术的、社会的、学校的以及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上的支持,把各行业内部的各种培训学习机构纳入统一的社会管理系统,善于打破封闭型的职工培训和学习状态,让职工具有同时学习和选择几种以上技能的机会,培养职工的复合能力。对已接受过各种训练或具有同等应用能力的职工,还要进行必需的新知识、新技能补充教育,以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能力。政府允许并鼓励员工“带资脱产学习”,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常规化。
      
      (四)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拓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主动成才和自主创业。
      首先,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着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处理好通与专、致远与致用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工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与开发型人才。
      其次,加强创业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做好创业教育的基本纲领和依据。高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同时,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就业的转变,有助于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再次,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素质拓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完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技能比赛、挑战杯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竞赛、力学竞赛等活动,积极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性,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动力。
      第四,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三下乡”活动,不断完善活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卫生事业尽快发展。“三下乡”活动要求大学生要着力通过科普宣传、科技实践、推广先进技术、科技致富信息共享等方式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知识、技术难题,从而加快推进农民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力转化;通过赠送图书资料、义务支教、相关农业政策法规宣传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的文化氛围,为农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同时,使他们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还可以通过环境指标的测量、宣传生态养殖、送医药下乡、义务诊疗等方式,及时帮助农民改变村容村貌,使他们认识到优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并形成推广效应,带动更多村民主动行动起来改善生活条件。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既是学生积极了解农村和农民,既是关注和促进农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又是新型农民接受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理念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突破口。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启示 思想 李大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