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_浅论沈从文小说的思想内涵

    时间:2019-01-06 03:2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沈从文的小说是沈从文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沈从文在他构筑的湘西世界里,给读者呈现的是人性与大自然和谐的美景。本文阐述了沈从文多篇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思想内涵 人性
      
      沈从文,一个具有苗族血统的湘西文化名人,一个曾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响彻中国文坛的小说大家。究其原因,不外乎他小说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地说,就是他写出了人性,真的景、真的情、真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不矫揉造作,不遮羞饰美,这是他写作的风格,也是其做人的原则。他的创作是个性的发展,共性的增加,是“汉苗西”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了艾略特的伟大思想:“艺术的情绪是不具个性的。”如果说沈从文具有个性化,那么这个个性就是理想的“人性”。而这理想的“人性”就是他人生价值和其小说价值的伟大价值所在。正如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中所说:“在沈从文创作品格中,明显体现着湘西苗族文化、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三条文化线索的交织,而其交织的‘主线’就是其‘人性’。”
      沈从文在继承祖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对苗族人的思想、汉族人的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有很深的见解。其思想所包含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使其更加多姿多彩。拿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流星闪电于天空刹那而逝,从此烛示一种无可形容的美丽圣境,人亦相同,一个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出那种圣境。”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韵味,如同蜻蜓点水惊起层层涟漪。
      一、别具特色的乡土风俗文化
      作为湘西乡下人的沈从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对于乡土风俗习惯感受颇深。特别是苗族乡土风俗文化,印证了创作活动深深地植根于本来民族的生活当中。如高云在《沈从文论》中描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乡土风俗描写得最细致、最充分的,要算沈丛文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原因的影响,一些社会性质和某些习俗文化或制度得以保留,也体现了一种群体文化特制。他们有一定称号的组织和自然领袖,如“宁老”、“样老”、“大老”、“二老”等。在《边城》中,顺顺是“样老”,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也被人们意称为“大老”、“二老”。他们人人平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以一种“群”的状态去生存。介于湘西河流,他们共同出船打渔,共同经商,用杜甫的诗“洋洋万斛船,影若扬白虹”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在这里,沈从文颂扬的是传统文化美德,但同时对这种“群”的态度略有不合,这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乡土风俗是民族文化的支流,沈从文对其态度是热衷的。虽然其中不乏有迷信色彩,但民族情绪是不可伤害的,共同祭祖、对歌、跳舞、端午、中秋、过年都赛龙船,这些,无不显示了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边城》中天保和傩送在碧溪与翠翠对歌,这也是唐代歌仙刘三姐之希翼了。在公共场合,人们合唱《风木歌》,人死了请巫师吟诵《指程路》。古朴与清新同在,道出了湘西人委婉细腻的思想感情,沈从文理想的“人性”再次得到了升华。人们价值和人们的道德观念所蕴涵的内容在乡土风俗文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人性和道德,以及人们的价值,使乡土风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美化,正如写热尔土所说:“沈从文创作的作品是对民族作品的写照,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支持了个人天才的想象力,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
      二、摒弃世俗,追求自由
      沈从文小说对下层人民生活的逼真描写,对上流社会的暴露和批评,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在凄凉中夹着忧郁,表现了他摒弃世俗追求真知与自由的思想。余永祥在《一轴色彩斑驳的湘西历史生活画》中指出:“沈从文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到了病态社会肤体上的各种毒瘤:杀戮、贩毒、卖淫、放蛊;用艺术家的笔墨,描写了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描写了农夫、矿工、水手、孤儿、寡妇、妓女的痛苦与不幸,描写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并强烈要求改变那个‘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世界。”沈从文摒弃世俗,也是对封建思想的摒弃,他用反衬的手法表现现实,特别是湘西这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背景下来表现对下层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唾弃,体现在文学上便是那种强烈的带有某种原始野性的追求精神和悲剧意识。
      湘西多山川,苗族人民生活较为困苦,但他们具有与自然作斗争,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特征,并且群体意识对封建礼教伦理观念淡薄。这些,在沈从文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边城》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公平分配,看似风平浪静,实质是落后生产力下的产物,具有人道主义的民族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吻合了泰戈尔的伟大格言:“离开了人道主义剧烈的激情冲动,无异于自我迷惑或自我陶醉。”另外,沈从文也用了更多的笔墨于男女爱情,他们追求婚姻自由。如《柏子》,柏子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水手,且光着满是泥土的脚去找他的“妇人”,柏子对她唱《一支花》《众儿郎》,妇人也唱《孟姜女》,和《边城》中的人物一样,且“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定了分手后皆不许胡闹”。又如吊脚楼一女子正在给客人歌唱,一感情要好的水手一声口哨便没有声音了。《管子》说:“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人们不认为“土女杂笙,乱而不分,比肩齐膝、姿意调戏、男女三五成群、唱而赴之”有什么不光彩,发展到了自由恋爱又有什么非议呢?《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与豹子的悲剧就是世俗的产物。还有《月下小景》,虽然也是温馨的小景,但实质是悲景,将世俗的危害写得入木三分。小寨主与女孩的结合是得不到理解与支持的,绝望之际他们合唱:“水是各处河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在爱情是各处可别的。”最后殉情了。《渔》、《丈夫》、《萧萧》都体现着世俗存在的罪恶以及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沈从文的这种表现手法虽与大多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相似之处,但其思想内蕴却悠悠如细水长流。
      三、深厚的宗教思想色彩
      沈从文年轻时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督教较为盛行,其文化思想对沈从文的影响是很深的,其作品不仅仅有乡土风格和民歌风味,更充满了基督教祷词和喻像。与大多数教徒一样,他对现实有美好的祷词,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他所期望的是一种和平、自由、安详、和谐的生活,但现实与理想往往相距甚远。无奈之下,他只有用歌声裹住泪水去作未来的祈祷。《月下小景》《龙珠》《神巫之爱》等,其间多数言语与耶和华《圣经》的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白衣女子,洁白如羔羊,温和如鸽子”,甚至“是光,是热,是泉水,是果子,是宇宙万物”。难怪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有些困惑地说:“故事是浪漫的,而描写是幻想的。”沈从文所谓的浪漫主义格调与他自己思想的精髓上升为地道的宗教思想,这与其本人是基督教徒是分不开的。
      小说总是源于现实的,沈从文不论对社会现象的褒贬,还是对传统文化,乃至宗教的见解,始终保持最为冷静的头脑,始终也是以“人性”作为其思想的主旋律。而这种旋律不像鲁迅用冰块包裹着火一般的热情,也不像巴金一泻千里般的感情,而是悠然地将自己的感情蕴藏在字里行间。
      水乡的风韵,水乡的情,水乡的人,更多了一些委婉,更多了一份心意,更多了一份细腻,也更多了一份美的“人性”。

    推荐访问:内涵 思想 从文 小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