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筷子生意”引发的思索]关于筷子引发的新闻

    时间:2018-12-29 03:23: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与环境,人类的活动则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地球资源无节制地索取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增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已势在必行。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的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科学教学工作者,本文作者认为开展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筷子生意 中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引言
      
      笔者在新华网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杀鸡取卵的筷子生意――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是一个“森林富国”;中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7%,本就不多的森林资源按众多的人口一分摊,更是一个“森林穷国”,两者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然而“森林穷国”却在向“森林富国”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这实在发人深思,日本在奢侈地消费中国的森林,而且这种奢侈的消费所支付的价格非常低廉。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为了这仅卖一两个日元一双的一次性筷子,中国每年至少需要消耗250万棵大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
      这则新闻不仅反射出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更能折射出人类对自然资源贪婪的掠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就会使环境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依靠某些国家、团体,或个人的努力解决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全人类的意识,特别是人类观念上的重视。要使人类具有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开展环保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各门基础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科学教育中所学的知识,恰恰与环境保护知识处处相关、节节相连。因此,在中学科学课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树立很好的环境意识,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的学生走上各种岗位,就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一、环境保护的学习和理解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环境教育被列为会议议程之一。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教育大会,并指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十年”。我们的国家、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非常重视。早在1978年,中共中央在批转《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就要求“普遍中学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内容”;于1983年确定环境保护作为今后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普及人们的环保知识,转变人们的环境观念,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1996年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的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使青少年对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环境和人类共同的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寓环境教育于科学教学中
      
      在目前中学还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以现行中学科学教材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科学学科教学中,并通过课内外有机的结合,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动驾驭教材,渗透环境意识。
      主动驾驭教材,就是一方面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给予充分重视,从内涵到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和运用概念;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科学教材内容虽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环境内容,找出与环境教育的结合渗透点,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并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1.抓住典型教材,增强环境意识。
      这类教材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某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境内容。比如在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等课时,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或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等生动图片或录像等资料,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学生们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从而决心要把环境保护自觉转化为实际的持续行动,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又如,在《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的教学活动中,例举1972年日本水俣湾含汞的废水排入河海,汞如何以食物链逐级从浮游生物→鱼→人的逐级富集,引起有机甲基汞化合物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为主的中毒,导致中毒者达283人,死亡60人。这样,学生们不仅从书本知识知道淡水的宝贵,还从水质污染事例的水质、水源情况,更明确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综合教材,穿插环境教育内容。
      综合教材穿插环境教育内容,这样做,既讲授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初中学习空气与生命一章时,应告诉学生这个维系人类生存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物质,近年来已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据监测统计,全国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尘多达2300多万吨,许多城市交通干道两侧的氮氧化合物含量普遍超标,一些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的肺癌死亡率比其它城市要高出50%左右。在学习一氧化碳时,当知道一氧化碳是无色有剧毒的气体后,就要明确指出它是大气的污染物,由于其性质稳定,一旦生成就不易消失,从而强调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将其恢复过来。为此,我们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决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
      在课堂上运用与科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事例,以生动丰富的事例、故事创设情境引学生入“环境”――入我们人类活动之外的一切,初步树立生态环境同人类休戚相关的意识。例如在“元素”教学中,通过组成地壳的元素含量与组成人体血液的元素含量极为相似的例子,向学生引入了生命和地球的关系是通过它们的元素体现的。让学生树立起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环境意识,让他们懂得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其周围的环境之中。
      在学生作业时也可穿插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如由铜制取硝酸铜,可采用的方法有三种:其一是铜和浓硝酸反应在生产的同时,既要考虑原材料的消耗、产品的产率,又要兼顾环境保护。对比结果应采用第三种方法,因为前两种方法既浪费了材料又污染了环境。只要我们提高环境意识,就完全可以依靠科学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免遭污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因此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实验有许多生动、鲜明的现象,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升华为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实验从理性回到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科学的素质。
      在实验教育中,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的改进,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可结合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主动地保护环境,并且从身边做起。如对反应后废液的处理,不能只图一时方便,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槽中,因为废液会腐蚀地下水管,从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在做实验时强调废液必须倒入废液缸中。结合实验、讲解,指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处理,增强其动手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在使用干电池的实验中,对于废旧的干电池的处理问题,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废旧的干电池含有“铅”这种有毒的物质,随手乱扔会造成土壤污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必须统一收集起来,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实现再利用,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再如,我们平时在洗澡时,使用的肥皂、洗涤剂等会产生许多生活污水,教师可结合家乡的水污染,澄清这是由于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河中,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这些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针对当前这种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污染的处理,教师可通过实验把它们展示出来,由实验联系环保,通过实验讲环保,解决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深知保护环境,责无旁贷。
      4.课堂教学中渗透拓展环境教育。
      利用环境教育与科学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解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如在讲述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我国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和就业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远远超过7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又如在讲富营养化污染时,可引入1998年深圳、大连运用经济和法制杠杆限制含磷洗衣粉的生产和使用;太湖已于1999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环太湖流域的禁磷运动”;云南的滇池和安徽的巢湖也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初进行限磷运动。这样引入适当的实例可对教材的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再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一株50年树龄的树木,一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到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昔日的青山绿水成了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了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可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每人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环境变成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又再如:讲“传染病”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如一只泽蛙一天可食虫22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冥、三化冥等害虫5万多只。保护青蛙可大大减少灭冥农药的使用,可有效地防止这些农药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实验用的青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区动物的一片爱心,促进生态平衡。
      (二)课外有机配合,增强环境意识。
      在科学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知识、意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及正确的态度等,都被综合运用在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环境意识的形成过程,并不等于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时,学生也许记住了教师所讲的道理,甚至学会了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益于或有损于环境。但这并不表明学生一定树立了环境意识,他们很可能将教师所讲的当作一类知识。知识变为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能使主客观达到统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学生开展这一实践活动。
      首先,需要开展一项长期可持续的活动,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环保活动中心可依托校团委或学生会,并请有关负责人参与协调,办一份自己的小报,宣传中心活动等各项事宜,有一个环保志愿者说话的窗口,有向全校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的固定形式。如出黑板报,环境专刊,举办照片、绘画、书法等展览,这样逐渐扩大影响,争取各方声援。
      其次,开展有张有弛的周期性活动,可采用专题报告――请环保、城建、环卫、工厂、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或学生自己,就某些环境问题做可深可浅的报告,让学生在听取报告后谈感想,写感受,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强化理性认识。专题讨论会――就某一具体环境问题,收集资料,组织材料,让参加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环境问题。辩论赛――收集众多资料,针对不同观点,使学生通过辩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激励自己努力思索并迅速组织策略战胜对方。在思辨过程中深切领会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纪念性节日开展活动更有重要意义,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的爱鸟周等特殊的日子进行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可结合学校环境,调查全校节水、节电、节粮及校园环境等情况,给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可行建议或计划。这些建议若被采纳,就会使我们的活动效果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使学生实际地为环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还应开展一些不定期的活动,针对特写的主题、特写的事件做出反应。如:突发污染事件的参与调查研究,或对居住的周围环境、校园内外环境、工矿企业、海洋河流水质、大气土壤山川等进行参观考察。
      “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持续发展的一项百年大计”,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们较高的环境素质。因此,在世界教育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成为义务环保工作者和环境宣传者,可通过亿万学生向家庭、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加速环境意识社会化,从而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陈杰.中学课堂教学育人实施手册中学科学教学中的教育渗透与指导.中国教育出版社.
      [4]徐春放,刘义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教育,199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筷子 思索 生意 引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