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言语行为与元信息传递:元信息传递

    时间:2018-12-25 03:31: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视角,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和元信息概念及内涵意义,通过对这两个理论的知认提出元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三个前提条件。文章旨在展示言语行为与元信息外语教学和对外交流过程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言语行为 元信息 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增长,超越自然空间手段的增加,不同文化间人们心理距离的缩小,这一切,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上,便造成了一种感觉:地球似乎变小了!而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下,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甚至冲突,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变这样的局面,不仅是外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对外交流当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难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所以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一、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J.L.Austin曾经把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内言语行为(locutionary)、外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后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每当一句话被说出的时候,这三类行为同时发生。这三类言语行为的基本定义是:内言语行为指的是句子的话语可以确定含义和能指(sense和reference),也就是每一个话语由其各自的深层语义和表层代码所构成;外言语行为指的是在说出某句话的时候,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其含义包含了做出陈述、提出请求及许下诺言等行为;后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发生言语行为,该句子的话语对听众所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某种社会语境之内所理解的含义。内言语行为和外言语行为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指的是说话人的表明意义,而后者则指的是通过该表面意义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一旦听话人接受到、理解了说话人的信息并且根据此信息行动,便取得了某种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后言语行为。(杨信彰,2005:164)外言语行为是这三类行为的核心,表明了说话人的意图。Austin的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言语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效果。如“I am coming tomorrow.”这句话既可能包含着对朋友的许诺,也可能是对某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所发出的警告。言语行为理论是关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各种文化要素及整体文化的比较分析的研究,是关于文化交流的方法、途径及社会效果的研究,也是文化交流的研究。言语行为理论激发了人们渴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引起了许多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是“文化之魂”。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核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特色。
      
      二、席尔勒(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J.R.Searle(1975)发展了Austin的理论并建立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句子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即陈述句(declarative)、祈使句(imperative)和疑问句(interrogative),分别满足三种不同的功能,即陈述事实、做出请求及发起提问。但是句子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分裂。比如说某个句子可能在形式上是一个问句,而在功能上实际上是发出请求,如“Can I open the door?”就是很普遍的例子之一。按照Searle的说法,某些人的行为是通过另外一种人而得以间接地执行的,(1975:60)所以他认为这句话“Could you do this for me?”中,尽管里面包含了疑问的词项,但却并不是一个问句,而是发出某种请求。(1969:68)同样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陈述句也包含有请求的意思,如当一个人感觉到冷的时候,他会说“I prefer the window closed.”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使用疑问句的形式在英语文化中也是常见的。还有在需要表示礼貌的时候,英语国家的人常常使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如“It’s cold here.”可能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把窗子关上”,或者“我们离开这吧”。当言语的结构与交流功能之间存在间接关系的时候,这样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上,一种是导致深层文化的变动,是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另一种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图画、书籍、报刊、通讯系统等交流媒介,以及人口在两种文化间的流动,传递另一社会的文化的信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尔后,带动社会制度和器物的变更。
      
      三、元信息(meta-message)传递理论
      
      根据上述理论,说话人的话语与意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如Robyn Carston所说的那样:“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与他们所寻求交流的意义之间出现了分离。”(2002:15)于是,在某些无意识的话语中,说话人无意中会伤害到听话人的感受,如“Even you know it.”这就是因为句中有某种元信息的传递问题。与上述Searle的理论相似,所谓的元信息就是话语在传递过程中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并非是听话人仅仅可以通过字面的意义加以理解的,而是需要通过对话语的解码才能够实现对其中的含义理解,(Penelope Eckert & Sally McConnell-Ginet,2003:19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Eckert他们还发现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即所要解码的内容、所表达的语言形式,以及内中所产生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所要解码的内容取决于所表达的语言意义,即言语当中的词及其句型组合方式。一般而言所表达的语言形式只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解码问题,这种解码只是被应用于某种场合才能取得实效。而所含有的意义则包括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在某种语境下所表达的额外意义和信息,(Eckert et.,2003:195)这些额外的意义和信息就是元信息。通过观察元信息(meta-message)传递理论来衡量和了解西方人的欣赏趣味和价值观。所以,语言随时代的发展着重运用于真实语境中来领悟其用法,否则就成为英语文化的陷阱。
      
      四、元信息传递的三个前提条件
      
      当然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即其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对这些条件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会对我们日常的言语交流行为起到启示作用。元信息的传递需要的条件是:(一)听说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包括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甚至还有包括一定的文化认同。没有这样的基础听说双方无异于对牛弹琴。(二)听说双方在执行某种言语行为时,必须以特定的场合为背景。因为任何正常自然的言语行为的发生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之下出现的,而没有语境的言语行为是不自然的或者不正常的,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特定语境中,听说双方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才能完成Austin的三类言语行为。(三)在交流过程中,听说双方都必须假设对方有能力弥合信息与元信息之间的差异,以便交流能够有效实现。就说话人而言,他应该假设的是听话人能够理解信息以外的元信息;就听话人而言,他的假设应该是接受并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从而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做出响应。这样才能如期而有效地完成言语的交流。
      
      五、结语
      
      对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行为理论及元信息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启示。首先,在外语教学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有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中引入目的语的文化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并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言语方式。在这种文化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更有兴趣地,也更有效地学习外语。第二,在外语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在这种语境下,教师指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这种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下作出恰当的言语反应。第三,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利用我们已经获取的语言,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培养我们弥合信息与元信息之间所产生的分离的能力,以便有效地完成言语交流的行为。第四,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为了人类的相互理解而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我们渴望理解外面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他人所理解,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和元信息传递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信彰.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5.
      [2]J.R.Searle.“Indirect Speech Acts”,in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eds.P.Cole and J.L.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J.R.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Robyn Carston.Thoughts and Utterance: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Oxford:Blackwell,2002.
      [5]Penelope Eckert,Sally McConnell.Ginet,Language and Gen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推荐访问:信息传递 言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