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如何才能沉积学生的文化底蕴 有文化底蕴的人

    时间:2018-12-25 03:23: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学生的文化底蕴的不足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呢?方法包括:精讲少析,强化诵读;集体讨论,锻炼口才;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再现情景,诱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关键词:沉积 文化底蕴 提高 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和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学生文化底蕴的沉积,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写文章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想象力不丰富,审美情趣欠缺。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文化底蕴积淀的浅薄。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杨振宁的父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了解儿子在数学上的天赋,但他并没有教儿子深奥的微积分,而是让儿子熟读诸如《论语》、《孟子》之类的精彩文章、诗词、歌赋,让儿子在懵懂中领悟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杨振宁后来成为创新人才的代表,与小时候打下的“精神底子”密不可分。学生的文化底蕴的不足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一、精讲少析,强化诵读。过去我执教《醉翁亭记》一文,第一课时重点疏通文义,解释文言实词、虚词,诵读
      不足六分钟。流传千古的名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得往往只是几个孤零零的词语。学生没有入境又怎么能体会到文章的整体美,去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呢?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又从何培养呢?如今在教这一课时,我把“在诵读中感知、领悟文章”作为一节课的重点,采用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教师领读,学生个别诵读,教师指导诵读贯穿整节课。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文章,对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只是作精当的点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起去品味古文的意蕴美。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气势,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文义,走进了欧阳修的情感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集体讨论,锻炼口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活动是使学生积淀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在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我把此诗与当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放在一起,试让学生进行比较。让我惊讶的是学生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分析得那么深刻:两首诗描绘的意境都呈现给我们一幅清新自然,淳朴淡远的田园生活画面。不同的是陶渊明遁入田园的思想极为复杂。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使诗人暂时忘记了忧愁、烦恼,但他并没有完全消除他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壮志未筹的焦灼和悲愤。海子的幸福也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事业成功、爱情甜蜜,而是摆脱了名缰利锁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脱遁世。然而这种生活毕竟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又怎能独居一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还认为此诗的美,不在于表达了海子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恰恰相反,它美在出尘,美在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果真如此,集体讨论既发掘了诗的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三、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再现情景,诱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农村中学条件有限,这种方法对使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是一条既快捷又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次在教完《诗经二首》(《关雎》《兼葭》)后,一个学生提问:“《诗经》是孔子编纂的,他怎么会收入爱情歌谣呢?”我反问:“你认为孔子就不会这样做吗?”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大家认为孔子就是封建礼教的鼻祖,就是男女大防的设计人。要不,为什么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要那样推崇他呢?总之,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去收集民间的爱情歌谣,并把《关雎》放在卷首的重要位置。我告诉学生,孔子在整理《诗经》时,不但收集了大量被压迫、被奴役者悲愤的呻吟和控诉,也很重视民间的爱情歌谣。对《诗经》,他曾经有这样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喊是给予很高评价的。学生们听后,面面相觑,我感到有必要对孔子补上一节延伸课。我先在黑板上写下12个字:“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先请学生加标点,再把它扩展成一篇微型小说,并口头表述出来。有的学生大胆推测,讲了马廊失火的原因,马夫、门人奋勇救火的情形,马厩烧后的惨状,描述孔子退朝后一路思索着回家,见火场狼藉而大惊,重点叙述了马夫怕怪罪而惶恐不安,孔子却只关心救火者的安危而不问马的伤亡情况。故事讲完,学生们啧啧称奇,说孔子这人还挺有人情味,以前却总是认为他是一个不管人间死活的老头子。他的“问人不问马”正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一个12字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又板书了一段文字:“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解释了“饭蔬食”、“曲肱”两个词组后,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孔子追求的是一种潇洒的人生境界,在不义的富贵面前,无动于衷,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和虚荣的诱惑,宁可清贫。接着我又让学生们以“接龙”的形式描述孔子在说出这句话时的情景:“皇城外一片碧绿的原野”,“秋分轻轻拂过绿水”,“孔子徜徉在蓝天碧水之间”……经过十几位学生的描述,串接出一幅精彩的画面,烘托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胸襟。这样的拓展延伸、情景再现让学生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已成为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味佳肴,在每天的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文化底蕴积淀得愈加厚实。
      
      四、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学所选的名著节选对于读书少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没有读过《红楼梦》,怎能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情?没读过《水浒传》,怎能体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隐忍、苟安而又忍无可忍的境遇?每月举行一次的作品人物评价交流会,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园地,在同作家的心灵对话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逐渐领悟到阅读的魅力,激发了读好书的热情。
      我还精选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熟读背诵,组织学生围绕诗的创作背景,诗的语言、意境、思想等方面进行重点赏析。此活动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艺术世界。有部分学生偶有感慨,即能触景生情,当场赋诗。
      我们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想品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中考,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积蓄营养,这样才不会“陷入与文化背景断裂的危险地带”。我们要力争使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如果每个语文教师为每个学生打下了一个“精神底子”,也就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夯筑了一条加厚学生文化底蕴的通道,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醉翁亭记.诗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推荐访问:沉积 文化底蕴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