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然

    时间:2018-12-24 03:22: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教学吸收和教学过程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阐述了对于教学结论和教学过程利弊关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中过程性教学的突出地位和结论性教学存在着不足。也注意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运用等方面重新审视结论性教学与过程性教学的关系,让日常教学行为更切合现代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过程性教学 结论性教学 教学方式 利弊 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一、教学中的反思和顿悟
      
      课堂上,教师一丝不苟地按照一份设计得相当不错的教案的教学步骤实施下来,学生们都在认真听讲,认真地做着笔记,一节课很快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滑溜过去了。满带着自以为授课成功的喜悦,正要走下讲台的时候,老师被一群学生围住了。其中一名大胆些的学生张口就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您上课能不能不那么快就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啊,有时我们还没有想好您就要我们做笔记了……”。老师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原来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喜欢把结论性的东西抛给学生,而学生尽管做了详细的笔记,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看来,学生是不喜欢这种直接给出答案的教学方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老师所教的知识不都是经过反复论证,为大众所认同和接受了的吗?结论和过程孰轻孰重,能否等量齐观,还是应以一种全新的观念重新去评判它们,这就需要作一番辨析了。
      
      二、结论性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上文所说的经过反复论证为大众所认同和接受了的知识,在教学范畴内它们可称为教学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所谓的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获得的结果。具体来说,教师给学生提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教学的结论了。多年以来,我们已习惯于将一种自认为还可靠的答案传授给我们的教学对象,并责令他们以任何一种可行的方式掌握下来。于是学生摇头晃脑地将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自己忠实记录下来的所谓的“答案”背了下来,可隔些天一考查,题型稍微改变了一下,学生依然不知所云。而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没有考到或不会考到,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失去听课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实,这种“知其然”的结论性教学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讲,结论性教学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老师忠实地执行教案,忠实于教材教参,把前人研究的结果全盘照搬给学生,这可使教师变成盲目的搬运工,学生或许勉强接受了,但没有消化下去,也不懂得怎样去消化。这种静态的教学要求学生大量的记忆。单纯的记忆让人感到枯燥无味,更何况是一群思想和心理都不够健全的孩子。所以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抵触的情绪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和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种无奈。结论教学让学生学习很被动,知识和智慧、知识和能力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转化。有人甚至断言,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味地突出“知其然”、突出这种所谓的教学结论,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的不是合乎时代潮流能自在弄潮的人才,而是一批思想呆滞,在新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的蠢才。我相信这绝非危言耸听。
      
      三、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思考并灵活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事实上学生在听取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应当会想知道一个观点是怎样形成的,也应当想知道答案之所以成其为答案的原因,此即“知其所以然”。一旦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原理,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这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习得一个知识点之后在其他场景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涉及到与教学结论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教学的过程。
      所谓的教学过程里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既然是一种活动程序,说明它是一个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引并将知识的内在构造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其形成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需要一环紧扣一环地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思考,所学的东西就只能是死的,变成一种机械性的接受。反之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得到思维的锻炼,随着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其视野进一步开阔,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浓厚起来。说到这里过程性教学和结论性教学的优劣就不言而喻了。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寓言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说的是有个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的蝴蝶正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以帮助它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为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了。这可以把他看成一种教育教学的隐喻。教学的过程对于教学实施中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都必然要去经历一个类似于煎熬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就好比蝴蝶破茧而出前在茧内的痛苦挣扎。就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蝴蝶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强壮的翅膀,酝酿飞翔的本领。所以它破茧而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轻松、一份绚丽和曼妙。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深入,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自信和昂扬的斗志。这是制胜的法宝。
      
      四、对教学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不管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制度抑或是传统观念的制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重结论而轻过程。这个根基牢固的弊端严重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它更应当是一次教学方式的变革。突出教学结论的教法而产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已然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像学手艺一样,我们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让他们把握各个学科学习的方法,要锻炼他们逐渐地形成学科思维,要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得“意”忘“形”。而要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注重教学的过程是不行的。
      教学首先应重过程。如果一个知识点不能被学生融会贯通,不能被有效地消化,而是强迫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现代观念中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师生都在学,而且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应伴随着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这一过程具有双向性,即它不仅会暴露学生的各种问题,也会展示出学生的才智个性和创新精神,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个过程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和强调的。新课改理念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要学生付出更多的过程,可得到的结果会让社会更加满意。
      让学生接受教学的结论,是为“知其然”,让学生经历体验教学的过程是为“知其所以然”。此二者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的教学是要做到让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教育理论上说,它代表学科的探索过程和方法,而结论是学科探究的结果体现。显而易见,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探究的结果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以便在其他学习场景里加以应用,并力求自己去获得探究的结果。所以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编.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3]郑强主编.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
      [4]胡明根主编.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推荐访问:所以然 其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