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高校学生 [论高校学生和谐管理归因]

    时间:2018-12-23 19:48: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本文针对高校目前学生管理存在的误区,提出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和谐管理。在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管理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行和谐的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和谐管理 学生工作 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其中心环节毫无疑问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自然的主人。[1]
      “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是让人与群体、阶层、集团、事务、自然界、科学界之间的关系处于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良性互动的状态。“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和谐管理”即将管理主体与客体经由基于相互理解、尊重、顺畅交流的联系纽带定位为双向而非单向的关系:即管理主体的内在和谐求得外在和谐,以外在和谐促进组织的内在和谐。高校学生工作是“人与人”构成的管理系统工作,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工作管理者,从和谐管理的理念出发以人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误区
      
      1.管理主体地位的忽视
      众所周知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理应成为管理的主体。但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多数人仍然强调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起辅助作用,学生仅仅只是被管理对象。不管是管理政策的决策还是管理政策的实施都是由管理者包办,很少倾听当代大学生的想法、看法。当今大学生他们渴望个性、渴望独立、渴望受人尊重,而我们有些管理者却忽视了他们的特点,只把他们当作“被管理对象”来管理。这样使得我们大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管理。
      2.管理主体情感的忽视
      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对学生多采取“管、制、压”,很容易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掘,违背了人本教育的要求。其实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知识、能力与品德等的授受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交流。正是情感的作用,才使得管理产生融洽、理想的效果。
      
      二、实施高校学生和谐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是和谐社会赋予高校管理的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素质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创新工作能力与创新理念。然而传统高校学生工作重统一、服从,过分强调共性和整体性原则,忽视学生个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注重传统经验,压抑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工作中很少根据学生成才的实际情况考虑其需要,学生工作者充当的是保姆的角色而不是导师,这极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今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确定和谐的管理目标。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高校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鲜明,管理者事务性工作繁多,管理日益复杂,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难度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在确立和谐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目标是管理的基本要素,是规划行动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行动是否合理的标尺和尺度。所以,目标是管理的起点,是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它规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和谐管理,首先就要确定和谐的管理目标,做到学生管理目标与高校育人目标的统一。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高校学生管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生管理的目标必然与高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要保证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要着力促进大学生内在规定与外在关系的交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通、智商与情商的互补、整体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其次引入目标管理,使管理者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加强大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性和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使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指南,这样大学生就会在目标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配合管理者共同完成任务。
      2.坚持以人为本,推行和谐的管理方式。
      实施和谐管理,不仅要明确和谐的管理目标,还要推行和谐的管理方式。
      当前我们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形式。只有改变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陈旧、单一的教育和管理形式,才能使管理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实际,符合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实际,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2]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关注,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困难,关心学生的疾苦,去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外,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由“管理学生”向“引导学生”转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学校的温暖,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的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且持久的教育因素,其有助于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学生管理者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并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式的、愉悦的、相互信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对学生心理需求、情感表现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提高学生在管理中对学校和教师的亲和力和归宿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到师生共鸣,实现和谐管理。为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贯彻民主原则,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4.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展是和谐的根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3]广大学生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学生,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载体。因为这种灵活生动的形式,尤其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利于消除逆反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詹丽.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J].理论学习,2005,(5).
      [2]马曦.和谐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
      [3]陈明德.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J].科学中国人,2005,(5):48.
      [4]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3).

    推荐访问:归因 高校学生 和谐 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