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地理教案5篇

    时间:2024-03-20 14:3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

    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

    高中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教案篇3

    教学课题: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板书】=1GB3MERGEFORMAT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篇4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结合实际,掌握GPS汽车导航技术,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的传递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与科学观。

    4)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共2课时)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制作相应课件,展示RS、GIS、GPS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来消除学生对“3S”的神秘感。

    要多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前到网上搜集有关“3S”技术的运用实例,以加深学生对“3S”的理解,并借此突破难点和掌握重点。

    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区别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运用网络示意图,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工作过程和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灾区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给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立了大功。这就是地理信息技术中其中一种技术——神奇的遥感。

    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板书]2、应用——广泛

    [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过渡]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很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么什么是遥感呢它的用途怎么那么大呢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

    [教师]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点击课件,展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功能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专业图件或统计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图1、5和图1、6思考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差异。

    [教师]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教材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5(右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6(左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过渡]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什么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书]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推荐访问:教案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 地球自转高中地理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案 开学第一课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二 高中地理教案水循环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地理教案反思简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