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

    时间:2024-03-08 11:4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松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

    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师归纳问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

    三、速读,初步把握

    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

    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4、那样机敏活泼的松鼠,父亲用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此时,父亲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工整、美观地书写生字词。

    2、用“蹑手蹑脚”、“逃之夭夭”等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在被捉到之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捉到松鼠的父亲心情怎么样?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一)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

    1、捉到了松鼠,父亲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指名读,谈感受。引导学生猜测松鼠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__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这时的小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有感情地齐读。

    2、面对这样的一只松鼠,我是怎么做的呢?感情朗读第5段,用“、”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最后我是怎么做的?你从“咬咬牙”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4、这时的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我看着它……”恢复自由后的活泼、开心。

    5、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父亲放了松鼠后的心情的?虽然父亲不能说出放松鼠的原因,但在父亲心中,他早已想清楚了,早已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的人。

    (二)学习惦记松鼠部分。

    1、用引读的方式学习第8、9段。第8段,体会父亲的心情,抓住女儿的语言感受她善良、美好的心灵。(相机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学生用稚嫩的语言体会女儿的“稚气未脱”。)第9段要读出如释重负之感。

    2、读写结合:老师深情地点拨: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先写下来,再在班内交流。

    3、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三、总结,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搜集资料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6 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给学生发放导学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老师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

    1、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 )的孩子游玩。

    3、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1号领读“彤、陪”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2号领读:“彤、霞、陪、趁”, 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4、交流识字方法。

    三、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彤、趁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背诵课文。

    4、质疑探究

    5、自悟自得

    四、完成练习

    完成导学单中的一至三题。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一)有感情背诵课文。

    (二)交流以下问题

    1、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太阳还能做那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这第二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二、班级展示

    1、 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完成导学单中的 四至六题。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设计说明:“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教案#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教案# 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教案#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教案# 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抓关键词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练习说话,体会男孩送报的艰辛与诚实。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通过第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懂得只有诚实的劳动,才会有真情的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对对子)

    天对地,室对… 假义对(真情) 付出对 (回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运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加点的字是教材要求认识的)

    肺病 挣钱 沉甸甸 前夕 崭新

    (课文讲述了爸爸在得了肺病后,“我”为帮家里挣钱,每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为订户们送报。因为“我”诚实劳动,在圣诞节前夕,订户们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的故事。)

    三、体验真情,学习语言,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

    订户们为什么要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一是因为“我”家境贫寒,急需一辆自行车;二是“我”诚实努力的劳动得到了订户的认可。)

    “我”是怎样诚实劳动的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下雨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下雪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生病时,我依旧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2、在学生感受”我”的诚实劳动后,再指导学生学习

    第六自然段,抓住 “凑”字,感受大家对“我”的真情回报。

    “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太太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的送报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小结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使学生对全文的感悟得到深化、升华。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6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独立认识8个生字“寇、艰、县、酷、拷、韩、据、押”,在预习中尝试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残酷、斩钉截铁、催人泪下”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提示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3 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学习复述,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2 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3 学习复述,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教学媒体:词语卡片,相应的课件,图片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收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生平事迹

    1、教师板书:英雄

    你知道哪些英雄?他们为什么被人们尊称为英雄?(交流)

    2、教师补充板书:女英雄赵一曼

    (1)今天,我们将认识一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赵一曼。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赵一曼。

    3、教师补全课题“抗日”,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示有关的图片或看一些影像。

    4、读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开小火车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练习:

    ①寇()艰()县()拷()

    冠()根()悬()考()

    ②多音字:

    恶{重{看{

    3、实物投影核对练习。

    4、强调“寇”的字形,以及三个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5、刚才我们开小火车通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轻声的自己再一次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们为什么称赵一曼为女英雄,课文讲了她的几件事?(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归纳理出脉络)

    板书: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三)读中理解,品中悟情

    1、请根据板书,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小节。

    2、交流:掩护队伍(第2节)严守机密(第3-10节)英勇捐躯(第14节)

    3、选择其中的一件事重点了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建议:

    “掩护队伍、严守机密”学习小建议:

    ◆ 读一读相应的小节

    ◆ 划一划描写赵一曼英雄气概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 圈一圈突出赵一曼英雄气概的关键词语

    ◆ 说一说你的感受

    “英勇捐躯”学习小建议:

    ◆ 读一读相应的小节

    ◆ 说一说赵一曼的遗憾是什么?希望什么?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掩护队伍:

    抓住赵一曼的语言:坚定地说……动作:举起枪向敌人猛射

    教师引读

    (换词理解赵一曼当时坚决地口气,通过朗读体会她一心保护战士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2)严守机密:

    抓住赵一曼与敌人之间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教师补充:战败后,投降的日寇回顾当时审讯赵一曼的过程。

    学习伙伴分角色读—表演读

    (理解“大声”“斩钉截铁”的意思,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赵一曼当时宁死不说出机密的坚强意志。)

    (3)英勇捐躯:

    填空:

    女英雄赵一曼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_____________。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教师补充赵一曼儿子的故事,结合遗书的内容理解“催人泪下”的意思。

    (四)突破难点,复述课文

    1、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了课文,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事迹,根据老师的提示,同桌试着复述有关内容。

    提示:

    掩护队伍: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围困了。

    严守机密:被捕当天的夜晚,敌人。

    英勇捐躯:1936年8月1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

    3、同桌复述

    4、个别交流(学生复述,教师进行及时评价,指导)

    5、师过渡:在赵一曼与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课文的第11-13小节也有叙述,请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护士和看守都被女英雄赵一曼感化了?

    说明:

    有了前三件事的铺垫,再读课文的11-13小节,抓住一个问题,深化感悟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忘我的爱国情怀。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推荐学生阅读描写抗日英雄的书籍,结合三年级的作文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英雄在我心中》。

    3、刚才我们开小火车通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轻声的自己再一次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们为什么称赵一曼为女英雄,课文讲了她的几件事?(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归纳理出脉络)

    板书: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板书设计__15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本课小结

    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例:赵一曼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妈妈()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8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篇9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本单元的内容以真情、关爱、善良为主题,通过《真情的回报》、《那只松鼠》、《美丽的桥》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真情的美好,懂得了付出真诚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再理解本课的“爱心传递”比较容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项链呢?(课件出示“项链”,项链就是把珠子等装饰品连成一串)那谁知道爱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爱心”,爱心就是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把“爱心”和“项链”连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爱心项链》。

    板书课题《爱心项链》

    二、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师: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1:什么是爱心项链?

    生2:谁做了爱心项链?

    生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4:。.。.。 (学生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简单的写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课文的要求)在读的时候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同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互助

    1、检查词语,扫清障碍 出示(本课需要认识的字词)

    A、同桌互相识字,比赛读

    B、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了解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准了,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引导学生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师: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呢?

    ( )在先后得到了( )和( )的帮助,懂得了( )。

    3、答疑解惑,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和不同想法)

    第一个问题:爱心项链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别人,去做善事,把所有人用爱心做的善事连 在一起就是爱心项链。 第二个问题: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和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 第三个问题:作者希望这种爱能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帮助有 困难的人。 (三)感悟爱心 师:不知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到没有,克雷斯先后两次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听到了相同的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师:那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这句话的?听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过渡:是啊,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最后别人又以爱心回报他,怎能不叫人感到欣慰?

    4、师质疑,感受爱心的传递。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你想想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呢?那这六年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六年后才有可能听到这句话?(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人又帮助了更多的人,每当更多的人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总会把这句话告诉给那些人。) 过渡: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出示: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会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诺的话告诉给他们。)

    师:因为,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帮一把,只是举手之劳而已,所以中年人会说—— 在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后,又怎能不去帮助别人不去兑现承诺呢呢,所以克雷斯他也会说—— 当克雷斯再次遇到困难时,青年人伸出了援手,他也这样说——

    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温暖人心的话语,中年人把爱心和这句话送给了克雷斯,克雷斯又送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最后这句话又回到了克雷斯这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奉献着爱心,传播着这句话,才组成这串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解决了课前的疑问,什么是爱心项链呢?仅仅有爱心行吗?仅仅只做善事行吗?那我们要怎样做呢?对了,这爱心需要你的传递,我的传递,他的传递,只有这样这串爱心项链才会越穿越长,这爱心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阅读,体会爱心。(附:《一杯牛奶》稿)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爱心故事《一杯牛奶》,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看看你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鼓励学生感悟不同的句子)

    师:同学们,杯子里装的仅仅只是牛奶吗?还装着什么?

    师:姑娘当年为小男孩奉献爱心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回报,而今天却得以真情的回报,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四、感情升华

    课件出示(音乐)世界上最温暖、最令人感动、最美好的一个字眼就是“爱”。爱是什么?爱是对他人的同情、关注和给予;爱是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温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文中的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那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满怀爱心的去帮助他们,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这种美德就会代代相传,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请同学们举起书,用心的读最后一段,用心的读给自己听,用心的读给身边的人听,用心的读给所有人听。 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最后一段,(爱心是无价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

    推荐访问:小学三年级 语文教案 优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