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8篇

    时间:2024-02-29 14: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5月5日18时0分,我国载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近年来,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8篇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1

    5月5日18时0分,我国载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近年来,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全面迈入了空间站时代。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2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能量。

    “位卑未敢忘忧国”,党员干部要有能吃苦的韧劲。在《成功的花》中,有这样的语句:“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面对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的困境,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在航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工作者默默奉献、砥砺前行,才迎来了今天航天事业“成功的花”灿烂绽放。新时代新要求新风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汲取“航天精神”的养分,深刻领悟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内涵,并将其中的内涵外在化,付诸于实践。面对困境,要敢于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面对风险隐患,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情怀,下足苦工、做够实工,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盛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党员干部要有能战斗的拼劲。毛泽东同志曾言:“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董必武先生也曾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表达关键时刻“坚持”的重要性。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系统工程。但广大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不断探索前行,时刻保持激昂的战斗激情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克服一座座“高山”,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跨越一个又一个的“绊脚石”,迎来祖国航天事业的春天,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赓续保持敢于吃苦的优秀品质,做到敢为人先,办事雷厉风行。面对突出或重大问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面对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难题或问题,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毅和忍耐,斩断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切不利因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党员干部要有奉献的真情。人民就是江上,江山就是人民,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守护人民,守卫着江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风向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始终把不慕名利、不计得失作为自身的“座右铭”。我们要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人民幸福生活的伟大民生工程建设中去。做到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的需求装心上,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人民群众所想所愿所盼付诸于实践,用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情壮志,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用汗水铸造美好的新蓝图。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3

    北京时间__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__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全国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讲课者“神采”飞扬,听课者“梦想”飞扬,“天宫课堂”受到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和广大收看者的高度赞扬。

    “天宫课堂”,激发起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美妙的声音伴着星光从太空传来,奇妙的画面拥着神秘从天宫走来。“天宫课堂”成功开讲,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令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等六家西方航天机构共同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和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系列空间站两个空间站在运行。而前者日益老化且超期服役,中国空间站则后来居上、全新起步,给全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赞叹。“天宫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更多人走入科学殿堂。我们感受到科技进步、国家富强所带来的美好和喜悦,最终将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神舟十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和核心舱,见证了中国航天科技水平的进步与飞跃。这是科技硬实力的展示,也是技术能力成熟的标志。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瞄准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才有了太空授课的惊喜与精彩。

    “天宫课堂”,激发起中国人民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对于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意义。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一个接一个的实验项目精彩纷呈,使所有受众人群开阔了眼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激情与兴趣,对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这次“天宫课堂”通过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还有天地互动交流,让广大青少年感知到了宇宙的奥秘、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国航天事业的信心与力量,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

    “天宫课堂”,为教育教学提供鲜活案例和创新借鉴。知物由学。“天宫课堂”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每一个实验都是神秘传奇,每一个解释都是美妙故事。科幻照进现实,浪漫抒写梦想。科学实验展示,让探索梦想飞扬;视频互动交流,让思维梦想飞扬;教室创新拓展,让教育梦想飞扬,天宫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太空课堂”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对人生的影响深远持久。通过这堂课,孩子们看到的是人类对未知的求索、科学的力量与魅力,以及星辰大海的壮阔与浪漫。“双减”下如何让课堂教学质量“增”上来,“天宫课堂”开启了中国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曙光,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日常教学要努力提高质量,用新颖激励创新,用兴趣增殖志向,激励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梦想无垠,步履不停。让我们站在新的时空坐标上开启新的航程,奔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4

    4月16日,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在央视的直播画面中,广大观众看到了现场有骆驼跑过。很多网友诙谐地说,看到骆驼我们就放心了,因为这谐音是“落妥”,意味着落地稳妥;有眼尖的观众说,一共有三只骆驼跑过,见证着三名英雄航天员“落妥”!看到这些,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落地了,妥妥的自豪感幸福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已“落妥”、请放心,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自豪感。

    航天员翟志刚说,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这句话,让所有的华夏儿女精神为之一振。回顾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向着伟大梦想进军的历史。几十年来,一代代航天人隐姓埋名、舍生忘死,在渺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深山老林里,秉承着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决心,攻克了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写在浩瀚的太空中,写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如今的中华民族,正以劈波斩浪的一往无前,奋进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个人的自豪感,都写在一张张笑脸上。

    已“落妥”、请放心,洋溢的是中国人民对国力强盛的幸福感。

    航天员王亚平说,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这句话,令无数中国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回顾我国的航天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扬眉吐气、壮我国威的辉煌史。从以钱学森为杰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军人,到以王永志为代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设计师们,再到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员们,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前进的步伐从未停顿。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工程,从“天问”火星探测到长驻空间站183天的“太空出差”,我们见证了伟大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都写在一张张的笑脸上。

    已“落妥”、请放心,激发的是党员干部对肩负使命的责任感。

    航天员叶光富说,我也实现了我的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这句话,令无数党员干部热血沸腾。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坦途,总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载人航天工程更是如此,这是一项科研活动,有无数环节、无数细节需要精准把握,凝聚着数十万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很多急流险滩甚至惊涛骇浪需要勇敢面对。几十年来,无数航天人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开拓进取的钻研,在人类航天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党员干部要充分汲取载人航天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拼搏进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写在一张张笑脸上。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5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科学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和指示精神,组建科普队伍工作,打造科普传播阵地,完善科普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普工作的扎实开展。

    公式少一点,趣味多一点

    一朵颜色鲜艳的花朵在雪白色的“隔热板”上显得可怜娇羞,当306所科研人员举起喷枪在白板底部加热,大家的心被揪起。丁烷火焰高达1200℃,而鲜花却出奇得安然无恙,科普小分队成员介绍,这块耐温隔热性极佳的白色隔热板正是306所制备的气凝胶隔热板。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一共应用了两种气凝胶材料,分别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环境。”科研人员介绍,“306所研发的气凝胶在密度、耐温性能和隔热性能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在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有应用”。

    同样是刚才这朵有惊无险的花朵,成了另一个让人惊叹的实验的主角担当,用她轻如蝉翼的花蕊托起一块如果冻状的气凝胶,花蕊托着气凝胶可随风摇曳,花瓣纤毫未损。据306所科研人员介绍,“气凝胶内部的空气含量可达99%以上,因此气凝胶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轻的固体”,这是气凝胶的又一个特性。

    如何针对气凝胶“轻”的特性进行展示呢?“科普小分队”成员们讨论,可以借用“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一苇渡江本意是指人的水平境界高,小小芦苇也能用得出神入化,但在这里用气凝胶代指达摩,以花瓣代替芦苇,以此展现气凝胶材料“极致的轻”。

    “航天科普要结合航天工作特点,在严谨的科学表达与受众的理解习惯间找到契合点,尽力避免科普宣传中“公式多、观众少”的尴尬,要做既有热闹也有门道的航天科普,想要做好科普工作,内心要秉持‘一苇渡江’追求。”这是科普小分队成员们心中不约而同的奋斗目标。

    科普,点燃创新的火种

    在航天领域,306所是中国航天科工重点发展的材料研究所,长期走在国家新材料研制的最前沿。

    在306所党委的筑巢引凤、广纳贤才和正确引领,一支富有思想火花和激情的“科普小分队”应运而生。团队成员们多为中国各大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其中,年轻党员占了大多数,他们身上不仅有年轻人拼搏和坚韧,更有新时代年轻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们腾出时间精力把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了推动306所科普工作的“桥头堡”,同时也为中国航天点燃了一抹“科普亮色”。

    在各类科普活动中,306所的年轻党员热情洋溢,航天科工材料领域的老党员更是游刃有余。中国航天科工材料领域首席专家裴雨辰受北京广播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航天器的蝉衣》,现场解说细致、演示生动,视频在各平台浏览量破百万。

    在__年中央美院与伦敦设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中,306所的作品《凝固的蓝烟》受邀参展,完成了一次航天科技与展览艺术的跨界合作。

    “我们的稿件《高模量碳纤维的“铮铮铁骨”》在新华网的科普频道刊发了!”“能上央媒真是意外的惊喜啊”“转发、点赞、点在看,一键三联动起来”,306所通讯员群里因为一篇被新华网科普频道青睐的稿件欢呼雀跃起来,能把更多航天领域的科普知识写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们感受到“材料改变生活”“航天保家卫国”的魅力,是这支科普小分队最朴实也最华丽的梦想。

    直播授课、制作音频栏目、参加展览、央媒宣传……慢慢地,科研人员普及科学知识,航天知识不再高居神坛、遥不可攀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科普知识在一场场实验中不在高深莫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航天科技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科普工作不只是饱含科学小实验、科学现象和原理、以及知识的传播,它更重大的意义应该是向人们传递一种科学逻辑、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理性、客观、尊重原理和规律,保持相对独立又严谨的态度和思想,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306所党委书记王贵海对科普小分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通过306所的科普工作将大科普的理念不断的传播给更多人。

    “中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不能指望国外的普罗米修斯为我们带来火种,它注定是一条自主自强的道路。”如果科普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那么中国航天科工306所党委正在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悉心育苗、厚植沃土、孕育火种”,我们相信在中国,会有很多像航天科工306所这样的“中国土壤”,会给中国科普这颗“火种”提供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条件。未来,我们有信心看到更多的国人将被科普之光照亮。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6

    “感觉良好”是今天航天员们出舱后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这是他们多年刻苦训练的成果,是自身坚定毅力的体现,也是_和国家强有力支持的体现,更是彰显了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感觉良好”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航天员能在太空驻留180多天,并安全良好地返回地球,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加持。

    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也助推飞天梦想不断远航。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7

    2021年11月23日,为褒奖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给刘伯明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作为新时代的“赶路人”,我们要“尝一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味道,并从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吃苦”的味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回首29载“跌跌撞撞”的航天路,既是一条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坎坷之路,又是一段刷新记录,创造历史的辉煌之路。航天人用“异于常人”的意志,“特别能吃苦”的品质,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打开了通往太空“神奇大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特别能吃苦”的味道,努力“啃咬”能吃苦、肯吃苦、愿吃苦的“精神骨头”,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走一走、瞧一瞧,多听民声,善解民忧,以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行动接受群众的“阅卷”,努力在基层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奉献”的味道。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一代代航天人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凡人,怀揣着一颗航天强国的初心,坚守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奉献着一份微薄之力,这就是“航天功勋奖章”的“精神内核”。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要竭尽全力地深挖“航天功勋奖章”的“精神富矿”,从中不断汲取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精神源泉”,自觉传承好、发扬好“三牛精神”。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心中常怀国之大者,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往前排”,个人荣辱得失“靠后放”,将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进行“再萃取”“再结晶”“再升华”。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发扬好“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心怀民间疾苦,提升责任担当,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战斗”的味道。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从第一次进入太空到第一次出舱走,从第一次中期驻留到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伟大的航天事业终于“破茧成蝶”,实现了用“跟跑”到“领跑”的完美跨越,这得益于一代接着一代航天人的夜以继日、接续奋斗。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战斗”的味道,努力“吮吸”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浓汤”。要坚持擦亮“实”字“招牌”,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愚公移山”精神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也要勇于当“热锅上的蚂蚁”、善于接“烫手的山芋”,苦干、实干、巧干,真正地从“理论家”变成“实干家”,在基层“演武场”上大显身手。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篇8

    6月17日9点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腾空起航,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直奔寰宇。当晚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二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会从“航天精神”中找寻精神火炬 ,点燃属于自己的奋进前行“助推器”。

    让“航天精神”点燃求知求索的“助推器”。神箭飞天,天宫筑梦,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执著的飞天梦。回首历史烟波,无论是身捆土制火箭、渴望翱翔深空的万户,还是攻克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只为逐梦苍穹的中国航天人,对未知太空的竭力求知,始终是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不竭动力。基层干部在为航天人鼓掌喝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宝贵的“求知欲”,不断向他们看齐,始终保持对基层事物和新兴技术的浓厚兴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自觉树立学无止境、学伴终生的理念,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专业知识夯实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不懈的求知求索,让自身成为敢揽“瓷器活”的基层“金刚钻”。

    让“航天精神”点燃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如果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稍作梳理,我们就不难发现,从“东方红一号”首战告捷,到“天问一号”横空出世,再到如今“神舟十二号”一鸣惊人,创新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核心密码。把镜头转向基层,当前的基层社会正面临历史性变革,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石头“可摸”。因此,广大基层干部要深汲航天人的创新精神,在吃透上级政策与摸清基层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打破思维定势、革新工作理念,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浪潮,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乡村振兴领域,创新推动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逐步融合;在基层治理方面,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让创新思维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让“航天精神”点燃较真较劲的“助推器”。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可以说,大国重器的背后,源自航天人的“锱铢必较”,如同每缩小惯性导航系统1微米的变形,就能减少火箭数公里的轨道误差。同样,辉煌成就的背后,实则饱含各种不易,正如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是航天人通过双手艰辛吊上发射台的。概而论之,中国航天能潜龙腾渊、扬威太空,其原因既离不开航天人对于细节的较真,也离不开跟难题的较劲。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较真较劲一样必不可少,党员干部要敢于“分毫必究”,坚持同每一个工作较真,小到一份方案上的步骤、一份报表上的数字,都要细细琢磨;坚持与每一个问题较劲,要视“烫手山芋”为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视“娄山关”为一定要攻下的硬堡垒,苦战攻关,决不当“差不多先生”。

    推荐访问:大课 观后感 航天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100字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字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500字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20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怎么写 航天精神思政课课件 航天精神讲座观后感 观看航天精神的心得体会 航天精神团课心得 2020年航天精神心得体会1000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