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4-01-23 17:4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同学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知识储藏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兴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和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

    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

    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同学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一起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身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⑴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⑵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扮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同学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7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⑴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⑵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⑶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⑷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3、说说“丝绸之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

    ⑴ 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⑵ 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⑶ 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⑷ 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4、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⑴ 隆重。

    ⑵ 热情。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6、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在文中有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7、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  画下来。

    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8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挂图、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3、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1、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2、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3、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五)总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检测:

    1、从文中摘抄两句话介绍丝绸之路所经的地点。

    2、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

    推荐访问: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丝绸之路课程设计 丝绸之路优质课 丝绸之路欣赏课教案 丝绸之路课程导入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