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民生问题论文6篇

    时间:2023-12-06 13: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民生问题论文1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内涵就国际社会而言,为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各国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理念,都是把国家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进行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生问题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民生问题论文6篇

    民生问题论文篇1

    1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内涵

    就国际社会而言,为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各国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理念,都是把国家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公共经济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产品应当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人民进行分配,而这二者相比较,重点在于保证公正性。因此,各级政府就要对所有社会成员负责,做到公共权力的合理运用,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公共资源分配合理。近年来,随着民生意识的觉醒,普通民众逐步增强维权意识,使得公共经济管理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将民生问题上升到施政纲领层面,制定了多种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公共权力方面不断改进,对全部社会成员负责,制订的实施方案明确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的影响,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内涵。

    2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

    2.1 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对民生关系的改善

    第一,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协调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是改善民生,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前行,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经济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财政投入,不断健全的各类保障制度,公共产品种类的丰富、制度的创新等,各级政府通过公共经济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增速与民生发展相匹配,有效解决各类矛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起到了协调民生关系的作用。

    第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从民生的内涵来看,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而广义的民生,除了社会保障外,还包括就业、医疗、生育、教育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这些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政府就要沉下心来,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找准群众的正在需求所在,了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让公共产品不断满足群众需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和国家经济发展红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实现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第三,公共经济管理通过协调财政支出实现高效的市场配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为弥补民生所需资金缺口,公共财政支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简单化,没有发挥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经济管理介入后,不但促进了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同时,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有效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了高效的市场配置。

    2.2 民生改善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公共经济管理使财政支出进一步优化,公共产品的产出不断增加,民生的各个方面得以改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影响,互动性很强,因此民生改善也对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强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以及公权力对民生的适度干预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在法律框架内,科学、严谨地制定相关公共政策,达到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利用、公共产品公平分配的目的。其中,各项惠民政策的制定需要广泛的参考民众意见和合理建议,充分反映民意,让公共政策公开、民主、实效、透明,同时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做到依法监督。

    其次,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公共产品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作为生产公共产品的各级政府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民生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群众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职责范围,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勇于承担政府责任,加强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3 改善民生的建议

    3.1 以公共经济管理手段加强住房、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

    首先,为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应当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制度,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住房改革进程,还要下大力气进行房价的调控,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健全廉租房制度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切实维护老百姓的住房利益。另外,在医疗保障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制度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扩大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明确医疗保障主体,逐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快推进医保全国联网,切实解决异地看病、住院、购药的实际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扩大基层医疗的范围和地域。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医疗保险管理,改革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

    3.2 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但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扶持政策不够细化、交流信息平台欠缺透明度,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关系,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园区建设,完善大学内部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同时,针对目前比较尖锐的失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除了进行财政支持以外,重要的是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并且要建立用人单位与失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和数据库,帮助他们再就业。只有做好就业工作,才能增加居民的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3.3 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各级政府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缴范围、主体、期限、税率机制等。对农民来说,政府应当对粮食的收购价格以严格的标准和执行程序进行调控,对市场经济给予适度调控,通过税收政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住房、租房、子女入学、户籍等问题妥善解决,对闲置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农村闲散劳动力合理安排,从而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同时,应当根据不同地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论文篇2

    论文导读: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论文关键词:城乡发展,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农业,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高度聚焦“三农”问题,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如皋市情决定必须走“三化”深度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1、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如皋属于黄桥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存量严重不足农业论文农业论文,经过近几年来的增量型吸纳式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跨越态势。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9.3:56.7:34,二次产业比重八年提升14个百分点。然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三化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动力。截止20xx年,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发展进入急剧扩张期,“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将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镇基础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集聚,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为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夯实了基础,为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3、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保障。如皋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县、经济穷县、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居住分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不仅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也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后,造就了大量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当前我市正处于更高水平小康建设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二、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成效

    1、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实现共繁荣。紧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着力点,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工业占比大幅提高,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占比由20xx年的27%提高到了6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8%,目前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20xx年,全市GDP达435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8.1亿元、33.8亿元,年均增长43%以上,增幅持续位居苏中苏南首位,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居全省八强,税收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位。

    2、加快推进富民增收一体化,城乡居民实现同富裕。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建立富民增收长效机制,致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00元和8680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突破40万人。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双带”、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等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民营经济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并跻身全省前列。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环境实现齐改善。强势打造城乡优美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十横十纵”,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城(镇)区框架全面形成。基础设施同步改善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全面达标。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生活实现双提升。始终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并成为南通唯一的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红十四军纪念公园等文化功能不断健全完善。

    5、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保障实现广覆盖。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典范并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

    三、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思路

    1、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引导鼓励船舶及海工、汽车及配套两大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千亿级船舶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英田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扩能改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由传统优势向研发优势、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规模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神马为龙头的新型电力材料、以九鼎为龙头的风电、以美能得为龙头的光伏、以元升为龙头的光热、以省级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

    2、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动机”。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沿海开发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修编后的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和农村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乡资源,形成“双城-重点镇-一般镇-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着力提升小城镇能级。高效推进小城镇连片整建制搬迁改造,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搬迁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到“十二五”期末,旧镇区搬迁改造基本结束。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围绕上海城市客厅、城中花园的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CBD、RBD招商建设,积极发展多业态现代商贸业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长江中下游千年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港口文明交相辉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3、坚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亩产出突破1万元的目标,以打造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肠衣和长寿食品等百亿级板块,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板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95%以上,其中规模种植占比达90%、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大 “三资”投入,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出口创汇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个以上万顷良田国家级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南通市级农业园区,建成10万亩有机稻米和5000亩光伏农业园区,镇万亩、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做大“苏皋长寿”品牌,依托现有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加快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有机稻麦和有机果蔬规模超10万亩。

    民生问题论文篇3

    本届论坛以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体制的改革为主题,对于各级政府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改善的根本保证在于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下面,我结合陕西的实践,谈一点思考和体会。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重要任务,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也必须放在这方面。这既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陕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重视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有的充实了工作力量,有的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有的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及文化、教育等事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把民生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安排部署,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2011年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民生工程规划,涵盖十大领域100多个项目,总投资3000多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为民服务,推动传统的坐等上门向方便群众办事转变。三是主动接受监督。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都报省委同意、人大审议,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各界的监督,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发布了全省《民生工程白皮书》。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转变的突破,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突破。陕西省在民生工作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初步形成围绕改善民生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政府工作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不断完善公共产品体系。陕西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宝鸡模式”被全国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在2010年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7月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实行了基层医疗单位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管理,药品零售价比指导价平均下降了46%。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神木、镇安、子长、府谷等不同模式的典型。二是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条件装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近两年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2万人次。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将省属高校生人均公用经费由4600元提高到9000元,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12000元。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人均经费,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并将从2011年起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加强城乡医疗体系建设,2010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达2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元,并提前2年达到国家标准。三是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工程和农村基层组织、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我们还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以上这些政策,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做到了民生与经济互相促进、互动发展。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制度层面形成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一直教育群众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重视为改革发展做出牺牲的群体的利益,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大损失,甚至超过其承受底线。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行民生普惠制与兼顾特殊群体利益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一是统筹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解决了55.5万曾正式受聘农村工作过的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农技员、村医等“八大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了12万多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44万多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籍退伍义务兵、两参退役人员、涉核人员、企业军转干部、伤病残军人以及铁路建设民兵等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

    二是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顺应群众愿望,促进社会公平。采取政府退税等措施提高纺织、食品、森工等过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实行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

    2009年至今全省各级财政投入7.2亿元,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267.8万学生受益。三是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在汶川地震受灾区和去年泥石流灾害恢复重建中,也把解决群众住房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2011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截至6月底,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个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基本想法是,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规定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因为利益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逐步建立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资。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建立民生财政的步伐。在这方面,陕西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宁可少盖几栋楼,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是“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我们又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

    2008年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石油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由省财政和陕西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资金60亿元启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民生的不断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发挥积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主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生问题论文篇4

    本届论坛以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体制的改革为主题,对于各级政府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改善的根本保证在于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下面,我结合陕西的实践,谈一点思考和体会。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重要任务,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也必须放在这方面。这既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陕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重视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有的充实了工作力量,有的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有的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及文化、教育等事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把民生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安排部署,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2011年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民生工程规划,涵盖十大领域100多个项目,总投资3000多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为民服务,推动传统的坐等上门向方便群众办事转变。三是主动接受监督。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都报省委同意、人大审议,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各界的监督,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发布了全省《民生工程白皮书》。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转变的突破,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突破。陕西省在民生工作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初步形成围绕改善民生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政府工作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不断完善公共产品体系。陕西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宝鸡模式”被全国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在2010年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7月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实行了基层医疗单位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管理,药品零售价比指导价平均下降了46%。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神木、镇安、子长、府谷等不同模式的典型。二是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条件装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近两年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2万人次。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将省属高校生人均公用经费由4600元提高到9000元,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12000元。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人均经费,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并将从2011年起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加强城乡医疗体系建设,2010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达2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元,并提前2年达到国家标准。三是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工程和农村基层组织、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我们还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以上这些政策,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做到了民生与经济互相促进、互动发展。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制度层面形成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一直教育群众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重视为改革发展做出牺牲的群体的利益,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大损失,甚至超过其承受底线。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行民生普惠制与兼顾特殊群体利益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一是统筹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解决了55.5万曾正式受聘农村工作过的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农技员、村医等“八大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了12万多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44万多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籍退伍义务兵、两参退役人员、涉核人员、企业军转干部、伤病残军人以及铁路建设民兵等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

    二是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顺应群众愿望,促进社会公平。采取政府退税等措施提高纺织、食品、森工等过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实行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

    2009年至今全省各级财政投入7.2亿元,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267.8万学生受益。三是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在汶川地震受灾区和去年泥石流灾害恢复重建中,也把解决群众住房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2011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截至6月底,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个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基本想法是,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规定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因为利益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逐步建立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资。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建立民生财政的步伐。在这方面,陕西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宁可少盖几栋楼,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是“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我们又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

    2008年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石油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由省财政和陕西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资金60亿元启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民生的不断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发挥积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主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生问题论文篇5

    1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内涵

    就国际社会而言,为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各国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理念,都是把国家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公共经济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产品应当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人民进行分配,而这二者相比较,重点在于保证公正性。因此,各级政府就要对所有社会成员负责,做到公共权力的合理运用,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公共资源分配合理。近年来,随着民生意识的觉醒,普通民众逐步增强维权意识,使得公共经济管理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将民生问题上升到施政纲领层面,制定了多种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公共权力方面不断改进,对全部社会成员负责,制订的实施方案明确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的影响,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内涵。

    2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

    2.1 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对民生关系的改善

    第一,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协调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是改善民生,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前行,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经济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财政投入,不断健全的各类保障制度,公共产品种类的丰富、制度的创新等,各级政府通过公共经济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增速与民生发展相匹配,有效解决各类矛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起到了协调民生关系的作用。

    第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从民生的内涵来看,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而广义的民生,除了社会保障外,还包括就业、医疗、生育、教育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这些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政府就要沉下心来,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找准群众的正在需求所在,了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让公共产品不断满足群众需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和国家经济发展红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实现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第三,公共经济管理通过协调财政支出实现高效的市场配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为弥补民生所需资金缺口,公共财政支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简单化,没有发挥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经济管理介入后,不但促进了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同时,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有效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了高效的市场配置。

    2.2 民生改善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公共经济管理使财政支出进一步优化,公共产品的产出不断增加,民生的各个方面得以改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影响,互动性很强,因此民生改善也对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强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以及公权力对民生的适度干预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在法律框架内,科学、严谨地制定相关公共政策,达到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利用、公共产品公平分配的目的。其中,各项惠民政策的制定需要广泛的参考民众意见和合理建议,充分反映民意,让公共政策公开、民主、实效、透明,同时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做到依法监督。

    其次,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公共产品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作为生产公共产品的各级政府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民生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群众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职责范围,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勇于承担政府责任,加强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3 改善民生的建议

    3.1 以公共经济管理手段加强住房、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

    首先,为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应当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制度,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住房改革进程,还要下大力气进行房价的调控,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健全廉租房制度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切实维护老百姓的住房利益。另外,在医疗保障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制度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扩大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明确医疗保障主体,逐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快推进医保全国联网,切实解决异地看病、住院、购药的实际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扩大基层医疗的范围和地域。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医疗保险管理,改革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

    3.2 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但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扶持政策不够细化、交流信息平台欠缺透明度,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关系,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园区建设,完善大学内部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同时,针对目前比较尖锐的失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除了进行财政支持以外,重要的是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并且要建立用人单位与失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和数据库,帮助他们再就业。只有做好就业工作,才能增加居民的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3.3 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各级政府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缴范围、主体、期限、税率机制等。对农民来说,政府应当对粮食的收购价格以严格的标准和执行程序进行调控,对市场经济给予适度调控,通过税收政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住房、租房、子女入学、户籍等问题妥善解决,对闲置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农村闲散劳动力合理安排,从而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同时,应当根据不同地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论文篇6

    论文导读: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论文关键词:城乡发展,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农业,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高度聚焦“三农”问题,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如皋市情决定必须走“三化”深度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1、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如皋属于黄桥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存量严重不足农业论文农业论文,经过近几年来的增量型吸纳式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跨越态势。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9.3:56.7:34,二次产业比重八年提升14个百分点。然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三化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动力。截止20xx年,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发展进入急剧扩张期,“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将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镇基础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集聚,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为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夯实了基础,为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3、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保障。如皋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县、经济穷县、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居住分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不仅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也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后,造就了大量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当前我市正处于更高水平小康建设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二、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成效

    1、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实现共繁荣。紧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着力点,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工业占比大幅提高,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占比由20xx年的27%提高到了6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8%,目前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20xx年,全市GDP达435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8.1亿元、33.8亿元,年均增长43%以上,增幅持续位居苏中苏南首位,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居全省八强,税收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位。

    2、加快推进富民增收一体化,城乡居民实现同富裕。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建立富民增收长效机制,致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00元和8680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突破40万人。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双带”、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等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民营经济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并跻身全省前列。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环境实现齐改善。强势打造城乡优美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十横十纵”,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城(镇)区框架全面形成。基础设施同步改善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全面达标。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生活实现双提升。始终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并成为南通唯一的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红十四军纪念公园等文化功能不断健全完善。

    5、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保障实现广覆盖。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典范并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

    三、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思路

    1、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引导鼓励船舶及海工、汽车及配套两大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千亿级船舶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英田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扩能改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由传统优势向研发优势、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规模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神马为龙头的新型电力材料、以九鼎为龙头的风电、以美能得为龙头的光伏、以元升为龙头的光热、以省级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

    2、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动机”。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沿海开发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修编后的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和农村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乡资源,形成“双城-重点镇-一般镇-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着力提升小城镇能级。高效推进小城镇连片整建制搬迁改造,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搬迁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到“十二五”期末,旧镇区搬迁改造基本结束。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围绕上海城市客厅、城中花园的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CBD、RBD招商建设,积极发展多业态现代商贸业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长江中下游千年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港口文明交相辉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3、坚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亩产出突破1万元的目标,以打造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肠衣和长寿食品等百亿级板块,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板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95%以上,其中规模种植占比达90%、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大 “三资”投入,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出口创汇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个以上万顷良田国家级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南通市级农业园区,建成10万亩有机稻米和5000亩光伏农业园区,镇万亩、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做大“苏皋长寿”品牌,依托现有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加快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有机稻麦和有机果蔬规模超10万亩。

    推荐访问:民生 论文 民生问题论文1500字 民生问题论文3000字 民生问题论文2000字 民生问题论文1000字 民生问题论文题目 民生问题论文800字 民生问题论文结尾 民生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民生问题论文300字 民生问题论文800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