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朱佳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经验*

    时间:2023-07-02 09:3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宝 音,尤佳缘,郁文越,季娟娟,孙露露,朱 佳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3.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类型。是由胃酸及其他胃内容物反流,甚至碱性反流(如胆汁等)所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伴或不伴反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反流有显性反流和隐性反流之分,32~60%的GERC患者常不伴随反酸、烧心、嗳气、上腹烧灼感等明显反流症状[1]。当代时人时病,与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改变密切相关,疾病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GERC约占慢性咳嗽的20%左右,严重增加患者精神压力,降低生活质量[2]。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目前认为与咽喉反流、微量误吸或神经反射相关,一线治疗为使用H2、质子泵抑制剂或加速胃肠动力药物,可缓解约70%以上患者咳嗽及反流症状,但长期应用厌食、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和停药易复发的特点依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

    朱佳教授为江苏省名老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40余载,先后秉承国医大师周仲瑛、徐景藩的学术思想,注重病证结合、辨证求机,因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强调脏腑之间的整体关系,积累了大量诊治经验,为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现将其辨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学没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名,目前多数学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为“内伤咳嗽”、“胃咳”范畴。《素问·咳论》最早提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理论,结合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咳嗽、咽堵等呼吸系统表现,胸闷、反酸、烧心、嗳气、口苦等消化系统症状,并基于《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脏腑咳”理论,认为本病以“胃咳”“肝咳”“胆咳”多见,与“脾咳”、“三焦咳”亦相关。并认为,人类的生理特点和本病密切相关。人类的食管与胃不像其他脊椎动物呈直角关系,腹腔高压与胸腔低压更易发生反流事件,而高位反流因人类独特的语言功能产生会厌运动,打开喉括约肌,反流物质经近似喷嘴的咽部时溢出,经咽喷洒后形成无数微滴或雾状物,弥散后立刻形成呼吸道激惹并持续高敏状态,直接刺激气道,通过神经反射与自身免疫致咳嗽感受器敏感度升高,咳嗽与反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伴随焦虑、抑郁现象发生[4-5]。

    朱佳教授通过固化前人研究与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为咳嗽,但肺为标,肝胆、脾胃及三焦为本。常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致木气乘土、三焦气化失常,或化热,或成痰,上逆于肺,肺失宣降而致病。故朱师认为凡慢性咳嗽者伴有舌苔厚腻、咽喉不适者,需明辨有无咽喉反流。

    GERC发病与脾胃升降息息相通: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人体气机枢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得宜,则水谷运化正常,若饮食不洁或积劳成疾致脾胃功能不振,气机升降失司,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不能为脾游溢精气,则水谷精微难以上承肺脏,不得转化,转生痰湿,阻碍气机,三焦不通,脏腑功能失衡,水液代谢紊乱,直接影响肺脏功能,生湿成痰故咳。《李东垣医学全书》有言:“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主气,司呼吸,脾不健运,胃不和降,母子相依,母病及子,土母不生肺金,肺脏无以充养,虚气上逆故咳。

    GERC发病与肝胆疏泄关系密切:肝主升发、疏通、条达,可以调节情志,疏泄气机,疏通津液。《素问·刺禁论篇》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左升、肺右降,一生一降,气机周旋,脾气同肝气左升,胃气同肺气右降,肝肺与脾胃中轴协调共成浑圆车轮,龙虎回环。因此肝气疏泄与脾胃升降、肺气宣降功能协调,肝失疏泄则肺气宣降受累,发为咳嗽。五行中肝肺分为金木,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共调人体气机。生理中肝、胃、肺三脏毗邻,经络相通。《知医必辨·论肝气》有云:“惟肝易动而难静……肝气一动,即乘脾土……又或上而侮肺……所谓木击金鸣也。”肝为刚脏,属木,为克土之脏,易横乘脾胃;
    肺属金,为克木之脏,肺金不足或肝木过盛,易木亢侮金而反复咳逆。现代社会,人们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难以表达,若情志失调,肝气上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肝气郁结,碍于中焦,肝胃日久化热,上逆于肺,木亢侮金,肺气不降,发为咳嗽。

    同时朱师认为虽五脏六腑皆可致咳,但最终皆为影响肺脏而咳,西医以抗反流治疗,但咳嗽易反复,原因是忽视了反流气液对肺体已产生的实质影响,所以中医治疗在针对病因着眼肝胆、脾胃等脏腑同时,应顾护肺脏。临床治疗应有大局意识,本病病气总体向上为升,治疗大法应结合五脏同调理论以顺降为主,标本兼顾,以调肺养肺之法结合脏腑之性斡旋标本平衡点。达到动态之妙,彰显中庸之道。对于难治型GERC,患者常反流明显,药后反流与咳嗽症状减轻,停药后反复不愈,应注意有无合并其他类别慢性咳嗽,如变异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复合型咳嗽,不可一叶障目。

    3.1 肝胃郁热证:疏泄肝火,理气清胃,开郁止咳 肺肝脾胃生理功能与病理传化相连。《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肺受邪气,可传化入里化热,传至胃腑,如伤寒中太阳转属阳明,温病中上焦卫分传至中焦气分,内郁化热,伤及肝阴,化火助阳[6];
    肝郁日久,灼烧胃津,郁热无制,上逆于肺,发为咳嗽。故治疗往往疏肝与泄热并举,兼顾肺体。朱师从自身的临证经验出发,以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调理土木,取得较好的疗效。

    左金丸重在降泄肝火,清肝胃郁热以降逆制酸。《金镜内台方议》认为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吴茱萸能降逆止呕,其辛热之性又能防止其他寒凉药物的耗伤阳气,顺和肝“体阴用阳”之性,降逆而无遏阳之忧;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代表方,通过调畅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之职复得,气机调畅。朱师认为,GERC此证以木土失调在先,继发咳嗽,故两方合用,疏导气机,使脾胃和降相宜,肺之宣降方可有序,则治咳甚捷。朱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胸中郁热烦闷者加栀子、淡豆豉;
    咳吐血丝,加紫珠叶、侧柏叶、藕节炭以凉血止血,酌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
    反酸较重,需对症制酸,可加煅瓦楞子、炒海螵蛸;
    食积阻滞加枳实、白术;
    胁肋、腹部疼痛者加醋延胡索、川楝子、木香等。

    3.2 肝胃气逆证:疏肝和胃,降气止逆,降肺止咳 肝与肺胃相关,如《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吸收消化水谷精气,肝主疏泄,可以疏泄胆汁分泌,参与吸收;
    可以疏泄脾胃升降,调节气机;
    还可以疏泄情志,畅平气血。此类患者咳嗽、反流常因精神压力大或情绪不佳而发,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据研究,世界各地慢性咳嗽中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女性[7],以女子以肝为先天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肺左右升降互为因果,共司气机,升降相合,气血津液方能正常运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治疗以调肝和胃降肺为主。朱师常用《伤寒论》旋覆代赭汤,灵活加减。

    旋覆代赭汤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伤寒痰气痞证,朱师认为原方起平肝降逆、运脾和胃、理气化痰之效,尤能调降肝胃,符合GERC肺胃肝脾失调,肝胃气逆,上扰于肺这一主要病机,令肝气条达,胃气顺降,而肺复清肃。根据患者的兼变证,“有是证,用是方”,适当加减以取效。如疲乏少力,合用补中益气汤;
    四肢不温,加四逆散;
    饮食积滞加枳术丸;
    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
    血压高、头痛加麻黄、钩藤;
    胸胁、脘腹胀痛,加柴胡、前胡、枳壳;
    纳差,加焦三仙、炒谷芽、炒麦芽等。

    3.3 痰气交阻证:健脾和胃,燥湿化痰,调气止咳 脾阴胃阳互为表里,脾肺为母子,肺胃由经脉相连,三者功能相关。《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揆度以为常也。”详述饮食水谷由物化精的过程,土强则金坚,精气得以上传于肺,然痰湿浊气亦可循经上扰于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脾胃又均参与水液代谢,代谢异常,则生痰饮水湿之内邪,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为痰饮所阻,痰饮停胃而发为痞满、痰鸣,停于肺而成咳嗽、悬饮。故胃不和则咳不止,单纯治咳往往难以取效,调理脾胃更需注重调理气机升降,兼以去除痰饮水湿等邪实,朱师临证中常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此证。

    半夏厚朴汤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为仲景专治“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所作,能化痰解郁、降逆和胃,亦切合本证病机,兼顾肺脾胃三脏,肺胃同调,气机升降得宜,又有化痰降逆之功,适用于痰气交阻、肺气上逆型GERC。朱师强调,痰饮水湿日久常与寒热相合,祛痰理气同时,注意固护阴津、健脾和胃,同时,防止助热化火。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朱师常于素体虚弱恶风者加玉屏风散;
    咳嗽较重者加白前、前胡;
    痰多色白者加二陈汤、金沸草、款冬花;
    咳甚胸闷者加瓜蒌皮、紫苏叶、紫苏子;
    心烦喜呕、痰黄者加黄连、胆南星;
    天凉饮冷咳甚,恶寒喜暖者加桂枝、生姜等。

    3.4 胃虚气逆证:清润肺胃,补虚和中,降逆止咳 《灵枢·经脉》曰:“肺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素问·咳论》有言:“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可知肺胃经脉相连,生理病理相通:胃以下降为顺,肺气也得肃降之气,胃气不降引起肺气不降,上逆而作咳喘,同时肺气宣降有助于胃气下降不至于上逆而发反流。肺胃津液耗伤,阴不纳阳,虚气上逆,虚火上炎,熏灼肺胃,发为气机上逆诸证。朱师以麦门冬汤正治此证,用以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此正培土生金之法。

    麦门冬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治肺胃阴虚,气机上逆,适用于肺胃阴虚型GERC。其中“咽喉不利”正与本证咳嗽痰少难咯,咽喉烦痒、堵塞感相合。全方于大剂甘寒滋养肺胃中少佐辛燥之品,使润燥相得,燥不伤津,滋而不腻,主从有序。使肺胃阴津得复,则虚气亢阳得平,逆气降,咽喉利,痰火清,咳嗽自愈。口干甚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
    胃脘隐痛者白芍、甘草;
    烦躁难眠者加百合、麦冬;
    小便短少加芦根、茯苓;
    咽部不适,加薄荷、藏青果等,应“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朱佳教授尤为重视本病日常调护,其可直接影响患者病情变化与预后,应作为本病的治疗常规。主要分为腧穴按摩与日常调护。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具有沟通脏腑、联系内外、运行气血、防病保健、抗御病邪等作用。除内服中药外,外治穴位按摩也可调整脏腑功能。常取太渊、尺泽理肺助降;
    内关、足三里调和胃气;
    期门、太冲疏肝解郁;
    丰隆、三阴交化痰,配合睡前顺时针摩腹可加快胃肠蠕动、通降腑气,配合内服中药,舒畅全身气机。

    日常调护中,控制饮食与调整生活习惯可作为GERC的重要防治手段。医生的健康宣教与患者和家属积极自我管理配合,通过改善饮食、睡眠等不良生活习惯可极大保证疗效,减少本病加重与复发。(1)饮食调护:避免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的饮食,如黏腻、肥甘、酸性、生冷、辛辣刺激等食物及浓茶、咖啡、碳酸饮品,葱、韭、蒜等发物。若有此类饮食偏嗜,可逐渐减量,而非立即停止,以免致胃纳不馨,影响食欲,再伤脾胃。改正进食过烫食饮习惯,保证饮食规律,宜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细嚼烂咽,不宜过饱过饥。饮食结构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为主,合理搭配饮食,荤素结合,全面均衡,不建议单纯肉食或素食。当戒饮酒,酒秉熟谷之气,蕴脾生湿,酿生痰火。(2)调节起居:白天饭后忌立即平卧,夜间应抬高床头(上身高位,非抬高头颈),忌床头过低。避免穿着紧束腰腹或外漏脐腹的衣物。善避风寒,外感邪气亦会加重咳嗽。不宜熬夜,忌餐后立刻入睡,因“胃不和则卧不安”,需待脾胃消化食饮过程完成后方能安睡,同时还应保持情志愉悦,避免七情过度引起气机逆乱郁结,影响脏腑功能。适量运动:注意减轻体重,减少脾胃负担,同时因“劳伤脾胃”,不可运动太过,适当运动强度,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气机升降的运动。(3)用药指导:对于存在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需长期服药,需注意在应用抗生素、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过程中,应预防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可预防性给予药物护胃。上述调护措施可有效改善反流症状从而减轻咳嗽。

    5.1 病案1 包某,男,67岁,2021年9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半年余。病史:患者半年前因与邻居争吵后开始反复出现刺激性干咳,气粗,情绪波动时明显,伴胃胀、嗳气吞酸,饭后明显,未经系统诊治。刻下:干咳为主,咳甚面赤汗出,气粗,咽痛,晨起口干口苦,善太息,恶热,胸膈作痒,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患者平素饮酒,约4两/d。于外院查FeNO:13 ppb,胃镜:(1)慢性浅表性胃炎;
    (2)反流性食管炎。予莫沙必利5 mg/d+艾司奥美拉20 mg/d,不效,遂就诊。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
    (2)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咳嗽(肝胃郁热证)。治则:疏泄肝火,理气清胃,开郁散热。处方:法半夏10 g,党参10 g,制吴茱萸3 g,酒黄连10 g,黄芩10 g,龙胆草6 g,浙贝母10 g,桑白皮10 g,前胡10 g,柴胡10 g,芦根30 g,竹茹10 g,炒海螵蛸(先煎)20 g,煅瓦楞子(先煎)15 g,枳椇子10 g,木蝴蝶3 g,射干10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保持情绪舒畅,继服抑酸及促胃肠动力药物。

    9月27日二诊:仍有阵咳、反酸,但咳嗽时间稍有缩短,咽痛减轻,舌红、苔黄,脉弦数。上方加僵蚕10 g,川楝子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10月11日三诊:咳嗽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嗳气吞酸改善,面赤汗出、气促不显,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上方黄连、黄芩减量至6 g,加郁金10 g,木香10 g,去龙胆草,14剂,煎服法同前。

    按:本例患者平素饮酒,熟谷蕴中日久酿生湿热,因情志不遂致肝胃不和,逆气挟郁热上迫于肺而咳。胸膈作痒,嗳气吞酸,口干口苦,胃胀,善太息,脉弦属于肝胃不和之征,咳甚面赤汗出、气粗,咽痛,恶热,大便偏干,舌红,苔黄,均为郁热之征。方取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方中半夏降逆除痞,党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使中焦升降之职得复。黄连、黄芩、龙胆草泻肝火、清胃热,吴茱萸解散肝郁,助黄连降逆制酸。浙贝母、桑白皮清热止咳,兼顾肺体。柴胡疏肝解郁,前胡降肺止咳,共调肝肺气机。竹茹、芦根清热养阴、和胃降逆。加对症治疗之海螵蛸、瓦楞子加强制酸之功,枳椇子解酒积,木蝴蝶清肺解郁,射干清热利咽。二诊诸证仍见,加于僵蚕清热降逆,川楝子疏肝和胃。三诊患者肝热已减,气机得复,需注意顺肝喜条达、恶抑郁之本性,故减寒凉镇肝之黄连、黄芩,去龙胆草,加郁金、木香以强疏肝之用。经精心调治,患者咳嗽、反酸等症已明显改善,随访半年,病情平稳。

    5.2 病案2 患者徐某,女,36岁。2022年1月6日就诊。主诉:反复咳嗽1年余。患者平时情绪急躁易怒,常于情绪波动时阵发性咳嗽,咳嗽气急,难以言语。运动及饭后常有反酸、食物反流等现象。2021年12月24日查胃镜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反流性食管炎;
    (3)HP:阳性。已规范抗HP治疗2次,不效。刻下:咳嗽,咳痰白稀,伴上腹烧灼感,胸胁满闷,胃脘胀满,压之疼痛,四肢不温,矢气较多,无口干口苦,食欲不振,乏力,夜寐梦多易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肝胃气逆证)。治则:疏肝和胃,降气止逆,降肺止咳。处方:旋覆花(包煎)5 g,煅代赭石(先煎)15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桃仁 10 g,杏仁10 g,柴胡10 g,前胡10 g,当归10 g,白芍10 g,蜜远志10 g,款冬花10 g,预知子12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加入生姜3片,水煎早晚分服。

    1月24日二诊:咳嗽减轻,反酸、食物反流好转,原发不变,继续治疗。治疗1月后症状消失,后电话随访病情平稳。

    按:本案患者上腹烧灼感,胸胁、脘腹胀满,压之疼痛,四肢不温,矢气较多,为肝胃不和之征,常于情绪波动时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时气急,脉弦,为气机上逆、害肺宣降之征。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呕,代储石重镇降逆。半夏消痞化痰、降逆和胃,生姜祛痰降逆,款冬花降气化痰,三药合用增强降逆之功。党参、炙甘草调补中土使胃气得降,又可防代储石苦寒伤胃。柴胡、前胡善宣通气机,升降得宜。桃仁、杏仁主咳逆上气,通腑降气。肝体阴而用阳,当归、白芍养肝体、柔肝阴以调畅全身气机疏泄。远志旨在祛痰安神。现代药理研究预知子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效果[8],加预知子以疏肝理气,消痰杀虫。全方共奏运脾降逆化痰、疏肝和胃、宣降肺气之功。复诊患者症状缓解,配合健康管理方案,协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5.3 病案3 戴某,男,48岁。2021年5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年余,加重1月。患者自诉平素反复咳嗽咳痰,咽中堵塞感,睡前、晨起及饭后明显,伴轻微反酸、嗳气,神疲乏力,易汗出,1月前因气温骤降出现咳嗽加重,咳痰色白量多,伴晨起鼻塞流涕,泛吐酸水。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肺炎支原体、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未行胃镜及相关检查。刻下:咳嗽咳痰,痰多色白,咽中作阻,鼻塞,泛吐酸水,胸骨后不适,上腹部胀满,纳食一般,乏力倦怠,口中黏腻感,大便黏稠,日行3次,不成形,便后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滑。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痰气交阻证)。治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调气止咳。处方:法半夏10 g,姜厚朴10 g,紫苏叶 10 g,茯苓30 g,炒苍术 10 g,炒白术10 g,党参10 g,炒薏苡仁30 g,防风10 g,生麻黄5 g,砂仁(后下)3 g,陈皮10 g,矮地茶 30 g,瓜蒌皮10 g,肉豆蔻10 g,甘草6 g。14剂。每日1剂,加入生姜3片,水煎早晚分服。

    6月14日二诊:反酸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增多,色白,鼻塞流涕不显,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弦。上方加金沸草15 g,款冬花10 g,去麻黄、防风。14剂,煎煮法同前。

    6月30日三诊:反酸渐平,咳嗽渐瘥,胸腹不适不显,痰量减少,大便成形,日行1-2次,原方继进14剂,巩固药效。

    按:患者长期慢性咳嗽,伴胃食管反流,因受寒加重,初诊时一派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痰气交阻之象,故见咽堵、腹满、疲乏、纳差。口中黏腻、大便稀黏,苔白腻、脉细弦滑为佐证。鼻塞流涕为表邪未去。咳嗽痰多、泛吐酸水为脾胃虚弱、痰饮水湿与痰气交阻共同作用结果。方取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苏叶芳香醒脾、宣气理肺、清泄湿浊,茯苓、苍术、白术、党参、炒薏苡仁健脾祛湿。麻黄散寒止咳,防风祛风胜湿,生姜温中化饮,共助麻黄辛散解表。砂仁、陈皮理气温中、燥湿化痰,矮地茶止咳化痰,肉豆蔻温中行气止泻。反佐甘凉之瓜蒌皮化痰润肺,防止辛燥伤阴。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表证已解,诸症改善,故去相应药物。痰量增多为中焦痰饮水湿渐化,加金沸草、款冬花强化痰之效,嘱注意排痰,保持痰液排除顺畅。三诊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提示治疗有效,继巩固治疗。患者后坚持在朱师门复诊,随访半年,病情保持平稳。

    5.4 病案4 刘某,女,56岁,2021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1年余。患者既往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平时嗳气、反酸烧心偶作,因饮食不洁常反复加重,未系统治疗。自服清肺枇杷露等药物咳嗽无改善。刻下:咳嗽,餐后尤甚,咳少量白黏痰,口干欲饮,嗳气连连,似有饥饿,稍食则腹部饱胀感明显,偶有上腹及胸骨后灼热感,大便近期排出困难,寐略差,多梦易醒。舌稍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胃虚气逆证)。治以:清润肺胃,补虚和中,降逆止咳。处方:麦门冬20 g,南沙参10 g,炙百部10 g,法半夏6 g,竹茹10 g,枇杷叶10 g,芦根30 g,百合10 g,党参 10 g,炒白术10 g,山药15 g,茯苓 15 g,陈皮6 g,枳壳10 g,旋覆花(包煎)10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1月16日二诊:仍有咳嗽,痰质转稀,易咯出,近期饮食起居控制尚可,反酸、烧心、嗳气好转,大便仍排出困难,舌淡红、苔薄、中有裂纹,脉细数。上方加桃仁10 g,杏仁10 g,炒莱菔子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12月20日三诊:咳嗽次数减少,咳痰、反酸等症均有好转,大便规律,排出正常舌淡红、苔薄微腻、中有裂纹,脉细数。上方加草豆蔻6 g,冬瓜子15 g,生薏苡仁15 g,去竹茹、芦根、旋覆花、莱菔子,28剂,煎服法同前。

    按:本例患者既往有明确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口干,腹似饥而不能食,大便近期排出困难,舌中有裂纹,少苔,脉见细数为胃阴亏损之征,咳嗽,嗳气,反酸烧心,上腹及胸骨后灼热感,舌稍红均为虚气上逆、虚火上炎之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兼见夜寐多梦易醒,故辨证为胃虚气逆证。方取麦门冬汤加减。方中重用麦门冬、南沙参甘寒滋阴,百部炙用强以润肺止咳,竹茹、枇杷叶、芦根和胃降逆兼清虚火,百合润肺安神。党参、炒白术、山药、茯苓健运脾胃,陈皮、枳壳理气调中,合半夏降逆下气,共防大剂阴药滋阴碍脾。旋覆花降虚气止噫,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症状改善,舌苔转为薄苔提示阴津已复,但咳嗽未减,大便排出困难,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气机上逆,腑气不通,则肺气难降,故加桃仁、杏仁止咳平喘,莱菔子降气化痰,三子共用润肠通便以泄腑气。三诊患者咳嗽、反酸等症已明显控制,去竹茹、芦根、旋覆花,换莱菔子为草豆蔻、冬瓜子、生薏苡仁防补阴药滋腻碍胃。患者病症日渐好转,后长期药物调理,病情平稳。

    朱佳教授在治疗GERC时从致病源头、发病过程、健康管理上进行治疗干预。主张首辨病位,明确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核心病机为气机上逆,治疗大法以降逆为主,主要分4种证型辨治,灵活应用经方,搭配特色药对,内服中医与外治穴位按摩相结合,医患双方共同合作,注重患者日常调护,临证效如桴鼓,形成了中医特有的GERC“诊、治、管”一体的诊疗体系。

    猜你喜欢反酸流性气机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7期)2021-11-04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9期)2021-07-22胃部反酸吃什么好科教新报(2021年50期)2021-01-06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2期)2020-11-16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8年2期)2018-02-28《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16年2期)2016-10-10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1期)2016-05-09巨阙穴治饭后反酸爱你(2016年24期)2016-04-11

    推荐访问:食管 咳嗽 教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