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丰富内涵、现实阻滞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3-07-01 14:3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孙可欣 欧 健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2]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讲话强调了精神富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学界需要加强对这一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精神富裕是一种价值追求,古今中外皆有。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加,但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已主义等思想的支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价值观错位、心灵空虚、精神贫乏,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严重的精神阻滞。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人缺了精神,就容易颓废,一个国家缺了精神,就没有希望。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富裕才是最重要的富裕。

    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首要的是要弄清楚精神富裕的丰富内涵。

    (一)精神富裕源流追溯

    国内外文献中,并没有精神富裕的直接提法,但精神富裕的思想及其价值追求却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的古圣先贤历来重视精神追求,有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崇尚和赞扬。中国古人的理欲观和义利观更多强调精神独立于物质的一面,更多地歌颂和提倡超越了一般利益和物欲的理想主义追求,并将每个人精神上的富足、完善与实现看作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庄子在论及精神对人的意义时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3]意思是人心如明镜方能不为外物所累,保持纯净的心灵而不被名利之类的物质追求浪费心神,由此可见庄子强调精神满足远胜于物质的满足。

    西方哲学家也极为看重精神对人的意义。在《理想国》的第二卷《个人、国家与武士》里,苏格拉底用热烈的措辞赞颂了精神的魄力:“你难道没有注意到,精神是一种多么不可抗拒、不可战胜的东西吗?只要它出现,每一个灵魂在每一样东西面前都会变得无所畏惧、不可征服了。”[4]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中的美与善可以促使一个人达到最佳状态,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精神的力量对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乃至国家的富裕和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路德曾讲过,“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

    马克思主义很注重精神富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到过“精神的富有”。“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5]这是马恩著作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精神富有”。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精神富有也进行了论述,在他们的论述中既强调了精神丰富的价值,又突出说明了在实现精神丰富的过程中社会物质关系和在此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决定意义,“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6]意识不能完全离开物质而存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精神的丰富也必将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寻求。但人若是单向度地只重物质而忽视精神,就会“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7]朝着享乐主义和堕落的方向发展,失去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二)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2021 年10 月,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8]“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依据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及其相关讲话,可以总结出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使人民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感,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人民情感认同、改善人民行为习惯的目标和载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其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全社会不断提升文明素养,才能为实现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感。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的是物质和精神、质和量的多重满足,只有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民生活更多层次、更广领域上的丰富和滋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才能获得实质性满足,人民才能真正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应充分把握人民精神生活的时代特征,用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愈加广泛的精神需要,给予个体在精神领域创造性表达的空间,把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坚持不懈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动力来源和前提条件。

    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出重要论述,其中突出强调在保障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必要性,明确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部署,把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实践中提升到新的层次,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更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供更深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皈依。“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
    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在新时代保障人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去提升能力、向上流动、进行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形成人人参与、良好和谐、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环境,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业,将为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缔造优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富裕观”,[11]强调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在极大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全面提升人精神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个体的自由自主发展得到良好实现,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实现不可或缺。而当前精神共同富裕却面临一些困境: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错位、精神空虚、精神共同富裕未被高度重视、高质量公共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资本对文化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对新时代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实现构成了现实阻滞。

    (一)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错位、精神空虚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两大趋势背景下,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不时地出现,一些社会成员也受到影响,出现了一些价值观错位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的有近年来发生的年轻干部腐败案件,媒体调查发现,近年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80后”“90后”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根据澎湃新闻网的报道,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此前发布的《职务犯罪审判白皮书(1995—2018)》显示:“被告人职务犯罪初显低龄化趋势,首次实施职务犯罪行为时年龄为55岁以上的占被告人总数的7.76%;
    45岁 至55 岁 的 占30.66%;
    35 岁 至45 岁 的 占37.55%;
    35 岁以下的554 人,占24.02%。”[12]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道:“刚成为单位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就陷入贪腐,不是晚节不保,而是早节就没保住。”[13]中纪委《引导年轻干部系好第一粒扣子》的文章概括出了腐败年轻干部的共同特征:业绩突出或身处关键岗位,以经济腐败为主且腐败目的多样,贪腐方式专业性较强、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作为本应承担更多责任使命的社会成员,他们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的行为更多源自内因:在错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扭曲变质,缺少定力和自控能力,把升官发财当作人生理想,把个人利益最大化,用公权来满足私欲侵害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说是这些社会成员价值观出了问题,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从而难以很好地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物质富裕并不必然带来心灵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精神引导缺失和扭曲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下,发达的物质与技术条件甚至会为违规行为和操作提供更加便捷和隐蔽的渠道。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领航灯塔。

    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来自于物质社会的发达高效与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免不了独立思考下的追问与求索。一个人仅仅依托大众流行的模式化审美元素去选择自己的爱好,或者是在各种别有用心的宣传煽动下狂热地追逐某种消费,以及借由某种物质性的行为排遣内心的不满足和焦虑,上述行为无一不反映了他精神空虚的本质。近年来,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日本二次元文化对中国的强势入侵逐渐影响甚至左右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消费趋向。此前曾有B站(哔哩哔哩动画网站)UP主(网站视频博主)列出了当代年轻人十大“烧钱爱好”,球鞋,乐高积木,手办,盲盒,JK制服和洛丽塔洋装都位列其中,此外还有中国新闻网报道的“13 岁女孩花70 万买画事件”,[14]这些几乎掏空一些青少年积蓄的消费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被赋予特定文化符号的产品,传递着特定和相似的流行审美和价值认同,所以尽管这些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和创造过程依旧千篇一律,却依然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某种个性化的心理需求,驱使他们沉迷于持续消费和收集此类实际上既不具备使用价值又不能带来真实精神满足的产品。在消费这些烧钱爱好的过程中,青少年只是在每一次的消费中收获了短暂的快感和更深的焦虑,因为没有真正的精神满足,他们急于投入下一次消费,试图用囤积物质的方式达到精神上的安宁,却恰恰使自己掉入了一个物质消费成瘾的怪圈。纯粹的物质消费只能让人精神更加空虚孤独,而无法触及人灵魂内部真正的渴求与满足。在各种所谓新文化新观念新形式的消费宣传下,作为消费主力的当代青少年在对一系列崭新和媚俗消费点的狂热追求中逐渐物化自我并让自我陷入更深刻和难以自拔的精神空虚之中。

    (二)精神共同富裕尚未形成全面共识

    “文明的成长是漫长的,初期以物质的因素居多,往后精神的因素不断增加。精神的成长是灵魂的重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人应当毕生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而非财物的拥有。”[15]物质财富的增长如果没有伴随等量的精神财富的增加,人的物质和精神发展将失去协调平衡,人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力量将因失去与之相配的精神能量的规约而对其自我以及整个社会产生负作用,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适当的切合实际的方式引导、培育、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让其为社会更高的理想追求服务,社会的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将受到损害,甚至有可能在未来一个时期滞后整个社会的进步历程。近年来娱乐圈频曝丑闻,顶流明星偷税漏税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明星一方面头顶光环拥有巨额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肆无忌惮越过道德法律的红线,挑战人们认知和道德底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一些曾作为青少年偶像的明星的“人设崩塌”,更是给青少年的成长进步带来了恶劣影响。支撑这些无良艺人赚取巨额流量的臭名昭著的饭圈也是被资本操纵无视道德的实例。这些口袋里有亿万财富却缺少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明星最终也只能成为人民群众轻视和唾弃的对象。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老赖”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电信诈骗事件,制假售假现象,甚至危害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与和谐安宁,充分反映出一部分人精神上的贫困与匮乏,反映出现今社会很多人尚未高度重视精神共同富裕的这一本质现象。精神颓废堕落的深渊,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人精神追求没有得到合理引导,错误执着于一种流行的成功观念,过分轻视自我精神世界的成长、丰富和发展。

    (三)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新形势下,提升人民精神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伴随受教育层次的提升,国人的思维能力、审美水平、价值判断能力都随之急剧提升,呼唤更深文化内涵和更高审美意趣和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但是当今的文化产业却面临着过度娱乐化的危机,“娱乐文本本身没有价值, 娱乐是艺术符号的崩解融化,是意义的在场接受与即时结束。”[16]富含过多娱乐元素的文化产品缺少文化符号本身的意指功能,简单地满足了人们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和流行元素的追逐跟风,难以让人们追寻文化产品本身的意义与其承载的社会价值。好的文化产品,不仅仅应该满足人们一时的娱乐,同时也应当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表现出其总体倾向与基调,表现出所代表的社会导向与社会价值理念。当今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的娱乐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但其中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却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向往和追求。根据腾讯网发布的《2021年网络电影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分账票房TOP10影片豆瓣评分均低于5.5 分,总体在4.5 分徘徊,2021 年分账票房TOP10 影片豆瓣评分虽超过半数高于5.5 分,较之2020 年有所提升,其中的《硬汉枪神》也一度创造了网络电影最高开分7.2,但中国网络影片整体品质尚未达到较高水平。”[17]而且当今国内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存在相当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往往一种元素的流行、一部作品的爆火,引来无数厂商竞相效仿跟风、进行套路化生产,长此以往会抑制文化产品市场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潜力,而缺少深度观察思考,内涵不足、创新不够的低质量文化产品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陷入精神无法满足的状态。因此,优化文化产品市场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加多元、更高质量、更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任务。

    (四)资本对文化过度渗透

    资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将经历的阶段,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时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18]布迪厄在以非经济学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时创造出文化资本这一新的概念,它泛指与文化和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可以用来解释现代知识和信息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化与资本结合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资本屈从于自身资本逻辑的必然性导致的。

    伴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断深化,文化日益成为资本的要素之一,这意味着资本的力量将逐渐影响并决定文化产品的生产,使之日益趋向世俗化、工具化、商品化,甚至于走向了“文化的媚俗”。精神生产领域的媚俗和异化是新时代我国精神共同富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对文化的渗透使文化产品难以保持其人文主义的逻辑和其自身的独立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资本逻辑决定下的文化产业无法“不食人间烟火”,其必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但文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意味着彻底的资本逻辑会对其自身产生亵渎进而严重削减其独立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导向功能,在不加管控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和审美导向发挥毒害作用,危害人们的精神健康。譬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偶像选秀节目,资本通过粉丝和市场的喜爱度来包装偶像,为偶像打造吸引眼球的人设,而偶像本人的真实个性却很少有人了解,资本利用人们的心理偏好对娱乐产业介入和操控,某种意义上复合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即通过对文化内容的控制实现自身的支配目的。在资本的包装下,不论是偶像还是文化产品进行的价值观和内涵的输出都是良莠不齐的,带给大众狂欢的体验,却在真正打造符合新时代人民精神需求和美好向往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上明显不足,有时会操控缺少深度的文化产品和不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符号标识进入市场,这是我们在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应当警惕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推进精神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精神富裕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建设为重点,以基础为根本,再接再厉,努力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精神,是对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凝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实现人民精神富裕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可以成功地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这样一个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的社会中,个人能够真正享有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与社会实现共同的和谐快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人类进步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的先进性,也反映出最广大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价值诉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其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目前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多样的新特点,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也在对人民的精神世界展开攻势,各种精神颓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现象也频繁出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可以规范个人的品德养成,增强人民的精神意志,抵御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道德和文明的全面进步。

    (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要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务必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当前存在的非道德主义倾向是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一种否定、一种颠覆, 直接挑战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动摇人们的道德理想,困惑人们的价值追求。”[19]在层出不穷的混乱思潮背后,是物质财富对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价值的异化,人们对道德价值和意义的认知降低,亟需我们通过道德教育来提升人们对道德的信仰和认知。“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者,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20]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思想理论的学习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认知,以优秀模范道德人物的宣传增强人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对中国人民精神富裕的提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培育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也是个体精神世界走向完善、富足和理想的必备条件,“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21]以社会主义道德引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程中的人民精神需要。“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22]在对优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的汲取和创新中,结合当代实际生活对时代精神和道德进行塑造,能为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达到富足与和谐提供具体路径。加强道德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拓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要强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基层单位的责任意识,创新教育平台和话语输出模式,注重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传递主流公共价值观。要善于借用微博、今日头条、抖音、B 站等受现代人欢迎的平台进行道德宣传与教育,以生动活泼逼真的图像、声音、文字感染和洗礼受教育者的精神与心灵,在情景交融中建构出适合于不同身份主体的道德符号与榜样标识,营造出真诚、包容、平等、温情的对话互动氛围,使广大受教育人群真正卸下心防,接纳正向积极的道德理念传播。二是充分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相关实践活动,以丰富健全的道德实践活动唤醒公民的道德意识与良知,创造出有利于凝聚民众身份感和认同感的道德集体记忆,使之超越狭隘的个体记忆茧房。同时通过具有仪式感的特色教育活动开展和激起人们情绪情感的道德情景创设引导和触发隐含在群众头脑中的道德逻辑,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升华人民的道德境界。三是在网络生活中采撷道德教育的灵感素材,以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理论与事实相统一的话语范式建构诸多现实事件的意义,进行关注人当下生活体验与思想感受的道德创作实践,以大数据时代赋予的敏锐洞察捕捉热点事件背后的思想动向、道德原理、价值选择和生命诉求,以具体而微的生活叙事撰写象征时代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的道德新章。四是强化对公民道德行为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支持,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协同功效,运用综合性的手段约束和引导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领域的公民道德实践,解决时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难题,科学管理线上线下主体道德行动,巩固和倡导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3]文化作为具有延续性的人类思想载体,形塑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基调和行为品格,叩问着人类终极命运的议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脉络与机理的深刻映照。源于人本质的生命诉求和丰富愿景构筑出每一文化文明的内在谱系,追求人们在精神上达致丰沛与餍足务必要回归其本身的挚真、热烈与美好去体悟、认知和洞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创作导向是实践人们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其一要培养新时代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与世界意涵,不断实现中国文化的古今转化和内外融通,使其能够创造性地阐释、解读和呼应当今时代人民的一系列新需求新动态新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自知、自觉与文化自信。

    其二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提供蕴含传统精华与时代理念的文化精品。在当今文化消费主义盛行,泛娱乐化现象蔓延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繁多领域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眼球经济”、过度感官消费和文化产品供需不匹配引发的精神空虚和意义感匮乏是当务之急。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全面探析人们潜在的文化品味、心理脉络和情感趋向,以此打造符合人们喜好理想的高质量和高价值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受到健康美好的精神熏陶,引导人民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培养形成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富足高尚的精神世界。

    其三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利用市场经济创新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高效转化文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复合价值功能,积极动用社会力量为治理文化产业贡献灵感与策略。优化产业管理思路,以新技术要素赋能文化产业体系的创新与健全,驱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人民精神和谐满足的内生需要供给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人民文化消费层级,让人民享受到更具安全与幸福的文化活动环境,努力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弥补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文化代际差异与数字鸿沟。同时,应重视文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培植更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向美与理想构建文化产业富于情感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新业态。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是预示未来社会光明前景的伟大学说,也是推动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才不至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丧失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蕴涵的理想光辉与信仰伟力,为新时代人民追寻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孜孜以求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精神支柱。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实践要求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阐释、发展和创新,为新时代人民生活的精神境界擢升和精神追求升华奠定科学真理与崇高理想的主基调。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繁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对落后文化进行改造,对腐朽文化坚决抵制,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人民打造具有正确导向和健康工作机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发展进步激发创意、生机与活力,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润泽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促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实践,充分借助新媒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赋能人民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魅力的知晓度、支持度和认同度,从而全面立体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丰富精神资源,赋予人民现实日常生活以高尚优雅的精神追求,滋养人民满溢昂扬活力的生命气质。其次,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转型升级,整合优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与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再次,新时代也需注重对传统文化产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 建模、全景呈现等数字技术使人们“沉浸式体验”文化产品,达到情感交融、心灵相通、审美和谐、思想涌流的无限欢欣的精神状态,打破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面临的壁垒与阻滞,进一步优化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

    第三,积极弘扬独特鲜明的革命文化,以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启迪智慧汇聚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形态,革命文化集中展现和记载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精神品质,并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赶考精神、求实精神、劳模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财富滋养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更加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含的丰富精神资源,运用时代话语讲好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故事,使之与人民精神世界创造性融合。特别要对青少年进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革命文化的思想认同和价值皈依。此外,还要创新传播媒介,加大革命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倡导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春风化雨般提升革命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震撼和洗礼人民的心灵,并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融汇生成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沃土。

    第四,为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制定好规则、设置好红绿灯,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年来娱乐界和部分文化领域出现的“饭圈文化”和“流量至上”现象愈演愈烈,提醒我们要警惕资本在文化娱乐领域泛滥和横行霸道的危险。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举措加强对文化产业行业、机构、队伍的审查管理,建立健全文化领域行业规范,在监督和执法环节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检查,逐渐减少“资本话语权”对“作者话语权”的抢夺现象。在文化主导的原则下合理引导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使资本服务于文化产业并始终以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富裕为宗旨,整治和监管资本逻辑主导下制造出虚假需要的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生活需求的社会效益。确保党和人民牢牢掌握规范资本成长的权力,利用我国国家体制优势有效规制资本势力在文化领域的运行轨迹,保障新时代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生活,助推人民精神生活迈进共同富裕繁荣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道德精神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

    推荐访问:阻滞 新时代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