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研究

    时间:2023-07-01 12: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双减”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淡出,很多有效的教学方式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内驱力,助力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文章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设

    作者简介:易怀丹(1993—),女,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戴维·H·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可见,情境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情境教学已经悄然走进小学数学课堂[1]。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通过一些方式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让数学学习的过程真实、自然地发生。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忽视情境的创设,将知识全盘讲授给学生,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双减”的背景之下,教师应扭转以往的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维,从而建构富有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游戏情境,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思维形式较为单一且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激发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难以提高[2]。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而且能够让学生调节情绪。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没有具体目标的指引,课堂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教师在创设游戏情境之前,要明确游戏情境的优势,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增强游戏情境的有效性、针对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游戏情境。

    例如,在教学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游戏是这样的: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玩20次,并把游戏结果记录下来。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立即有了兴趣,完全投入游戏中,并认真将游戏结果记录下来(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挑选一名学生和自己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预测游戏结果,学生的预测是这样的:有可能是老师赢,有可能是老师输,还有可能是平手。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可能性”一词,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这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富有魅力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3]。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数学故事辅助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升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数学故事辅助教学,可以有效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让数学课堂更加高质高效。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学习的内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然地融入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学生听说教师要讲故事,自然兴趣倍增。从前,有一个地主,他生了3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有一天,地主将3个儿子叫到自己的面前,说:“父亲年纪大了,现在将家中的土地分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管理。”地主说完后,就开始分土地,他将的1/3土地分给了大儿子,将2/6的土地分给了二儿子,将3/9的土地分给了小儿子。地主分完后,大儿子和二儿子非常不高兴,认为地主分得一点也不公平,小儿子分到的土地比自己的要多得多,于是他们就争执了起来,但谁都不能说服谁。正当他们争执得不可开交时,来了一位智者,对他们说了一段话,3个儿子恍然大悟,停止了争吵,明白了地主是公平的。讲完故事,教师提问学生:“故事中的智者对3个儿子说了什么话呢?”这样的故事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他们主动地探索知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是抽象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还是颇有难度的[4]。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脑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操作情境中,学生可以动手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事物,在做中思,促进学习技能的提高,更好地感悟数学。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柱的表面积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圆柱形的纸质包装盒。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拿出剪刀和圆柱形包装盒,先剪下包装盒的两个底面,再在包装盒的侧面剪一刀,看包装盒的底面和侧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学生投入操作中,但发生了争议。有的学生得到的展开图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得到的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得到的展开图是正方形。于是,教师让学生派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剪的方法,学生发现,当沿着包装盒的高剪时,得到的展开图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当随意剪一刀時,得到的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所得长方形和圆柱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观察后发现,所得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基于这样的认知,学生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自然得到了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创设体验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体会、领悟数学知识,实现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加深理性认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有关克与千克的知识后,教师出示这样的判断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相比,1千克铁重。”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对的。”显然,学生并没有抓住问题的重点,判断错误。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让学生到讲台前掂一掂,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他们纷纷要求到讲台前进行体验。在掂的过程中,学生切身地体会到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一样重,而不存在谁重谁轻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受一些生活经验的影响,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判断错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让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五、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应关注问题教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所教新知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间制造“不协调”“不平衡”,驱动学生融入课堂,使学生想要一探究竟,从而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难度,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思考的必要,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教师的问题太难,学生无从思考,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注意度的把握,真正做到悦目、悦耳、悦心。

    例如,在教学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一支钢笔9.8元,一本笔记本5.45元,一个文具盒7.6元,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学生从问题出发,很快寻找到了相应的数量关系,列出了算式:9.8+5.45= ,7.6-5.45= 。显然,这两道算式属于小数加减法的范畴,学生以前并没有学过,属于新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索算法,教师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三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引性和层次性,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可以更好地探索算法,建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实现新知的内化,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六、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教师教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课堂之中,采用生硬的灌输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未能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一直处于“课本数学”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底更愿意亲近数学,帮助学生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录制一段微课,微课中的内容是关于体育用品店里面的物品情况的:在体育用品店的货架上,运动服、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拍等物品琳琅满目。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激发了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到体育用品店购买相关物品的经历,这自然可以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最后,微课定格在了这样的画面:一个篮球58元,一个足球45元,一个排球39元。教师提出问题:“买其中任意2个球,支付100元,最多可以找回多少元?最少可以找回多少元?”要保证找回的钱最多,说明要买最便宜的2个球;
    要使找回的钱最少,说明要买最贵的2个球。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列出了相应的算式,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教师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在无形之中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动力。在以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时机,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探索数学知识,领略数学的奇妙,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翌婷.境在情中,情在心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

    (11):77-78.

    [2]吴惠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策略探析[J].学苑教育,2020(29):23-24.

    [3]张平原.分析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7):81.

    [4]李洪丽.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8(10):134.

    猜你喜欢创设情境小学数学不同情境中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10期)2022-11-10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护患情境会话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3期)2017-02-14特定情境,感人至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6年3期)2016-11-11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小学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