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密码

    时间:2023-06-28 08:1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潇涵 李春梅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为人民求发展、为人民求富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密码。

    坚持人民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阐释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的诞生之源。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恩格斯也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生产劳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关乎到整个国家和全民族的生存发展,而从事生产劳动的正是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恩格斯认为: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可见,只有在人民群众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人们才会考虑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并且创造精神财富。另外,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精神财富究其本源来说也是一种文化和认识,是来自于实践的,离开了实践,社会精神财富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不仅肯定了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肯定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起到的推动和变革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起来抵制甚至推翻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以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在社会稳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也需要以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来促进生产关系的革新,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仍是决定性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以往社会形态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政治、经济、劳动和人自身四个层面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基本思想,并确立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从政治解放层面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受压迫和剥削的对象且不占有财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财富、控制国家机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因此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始终沦为资产阶级统治的阶下囚。从经济解放层面来看,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提供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很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经济解放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问题,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劳动解放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主要表现为异化劳动,即广大群众的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被迫的劳动,而非自由的劳动,而劳动解放就是要消灭私有制,让广大群众摆脱受剥削的劳动,能“随自己的兴趣,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上从事批判”,实现自由而自觉的劳动。从人自身的解放来看,就是人通过自由的劳动实现全面的发展,彻底摆脱对他人和物的依赖。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党的本质属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从党的理论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从党的阶级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从党的群众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力量之源。诚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站稳人民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服务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历经百年波澜,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为人民奋斗的华章,带领和团结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体现了党坚持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一)坚持“人民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当时民不聊生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使命,团结带领广大军民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体现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人民战争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的革命之势,给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全民族抗战大旗,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于1936 年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促进了国共二次合作;
    而后又在洛川会议上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且团结人民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带领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日本侵略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站在人民的一边,领导人民军队,打人民战争,誓死捍卫人民利益,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二)建立“人民政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兴国之本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国家从百废待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到拥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兴国目标。为此,党在1951 年底团结人民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而后在1953 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系列举措维护了人民利益,密切了党群关系,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与此同时,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1954 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继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同时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在而后的近二十年间,党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仍秉承着为人民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继续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特别是在科研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导弹、卫星成功发射,成绩斐然。

    (三)践行“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富国之道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究其深层原因,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党的人民观向纵深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将“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满不满意”“人民拥不拥护”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中,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针对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同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在对外开放中,通过不断引资引技、创办特区,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新世纪的进程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面对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孜孜不倦,奋勇向前,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阐述了其核心立场就是以人为本。这一时期中国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强国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人民观进一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人民至上的坚实理念,打造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样本,助推新时代强国之梦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重大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老百姓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面对贫困堡垒,中国共产党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夺取了全面脱贫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新变化、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仍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青春的精神密码。

    (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人民”一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105 次,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要站稳人民立场不动摇,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步入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面对如此非凡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人不骄不躁,继续坚持人民立场,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性镌刻在灵魂深处、融入血液之中,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的喜怒哀乐,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2021 年夏季,面对来势汹涌的河南暴雨和洪涝灾害,广大党员不怕牺牲,舍己为民,无数逆行者在风雨中挺身而出,奋战一线,保卫了人民生命安全。在民生福祉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国共产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密切了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心,确保了党的事业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坚实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党执政兴国需要人民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人民的参与。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团结人民,带领人民一起奋斗,才能在新的征程中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与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上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同基层员工代表、民营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群体举行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多次深入城市、农村、高校、企业等基层倾听民声、问计于民,汇聚民力。在去年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实现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产生了丰硕的冬奥成果,疫情防控精准有效,“闭环内阳性比例仅为0.45%”。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的结果。从场馆设计到场馆建设,从运动员参赛到后勤保障,党最广泛地汲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注入了不竭动力。因此,面对源源不断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转化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让人民群众充分释放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智赋能。

    (三)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践履造福人民

    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追求,“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前,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初心使命,把为民做事、为民造福作为党最重要的政绩,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然从对基本的物质精神需求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为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为造福人民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经济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战略思维,稳步推进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等实践进程,大力倡导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这一惊人的成就为造福人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文化领域,党厚植文化自信,身体力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社会领域,党从教育、就业等方面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生态文明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保障。这一系列无与伦比的成就,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昭示了中国共产党践履造福人民的决心,助推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的青春与活力。

    猜你喜欢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群众《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至上 密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