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宁夏“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3-06-26 20:4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郭吉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水务局,宁夏 中卫 755100)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地区,下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约6.64万km2,常住人口约720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252.4万人。全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289mm,蒸发量1250mm。尤其是处于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海原、红寺堡和盐池等县区,年均降雨量不足200mm,年均蒸发量约2000mm。境内水资源量少质差,是制约全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十三五”以来,宁夏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一号工程”统筹实施。各地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依托稳定优质水源,按照“规模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有序管理”的总体思路,结合“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规划原则[1],打破区域界限,甚至打破市、县(区)级界限(如覆盖固原地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的宁夏中南部城乡供水工程),全力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建设,完善水价机制,强化水费收缴,促进长效运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成效显著。

    2016年起,自治区政府依托全区“水利云”和“水慧通”公共平台,在彭阳县开展“互联网+农村人饮”试点区建设。全县农村供水应用水联网新技术,依托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全部主干支管网和配套设施24h自动运行、精准管控,供水保证率由实施前的不足70%提高到96%,水费收缴率更是达到99%,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按照水利部批准和自治区政府总体安排,在2021年底,全区已基本建成以地级市固原市为全国智慧水利先行先试的“互联网+城乡供水”暨2020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彭阳模式”的智慧水利示范区[2]。通过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以黄河水为主、以泾河水和当地地下水为补充的“南北调配,丰枯补给,水量稳定、水质可靠、互备互用”的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让全区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明白水、放心水”。

    宁夏“互联网+农村饮水”示范区,运用“数字化”供水,实现了贫困山区群众几百年来吃水的革命性转变,用“水利云”为千百年的干渴画上了句号,让农村群众与县城居民一同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在“彭阳模式”的促动下,全自治区有一半县(区)已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截止到2021年底,宁夏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27座,共有各类农村供水管道12.98万km,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252.4万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为“主动脉”的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形成。

    1.1 实现了优质高效的先进服务理念

    “数字化”供水实现了供水设施的现代化自动运行和适时有效监管,尤其是对于山大沟深和较为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依托智慧水务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区供水系统24h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有效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使项目区供用水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1.2 提高了工程预警监测和管理决策水平

    “互联网+农村饮水”信息技术实现了泵站、水厂等核心设备的主要运行参数和沿线管网压力、流量等数据自主采集、生成、分析和处理、指令下达、控制、事故预警、故障排查与水厂调度中心控制室自动化对接,通过对重要分水节点水情在线监测、水调情势进行正确预估和分析,并合理有效及时完善水调方案,使超计划引水得到有效监控,依法高效履行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职责,大大提高工程自动化预警监测管理水平和管理者决策水平[3]。

    1.3 提高了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和群众满意度

    “互联网+农村饮水”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如管线巡护、水压监测、水质水量、事故预警报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漏洞[4],大大减少了因水事案件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供用水矛盾显著降低。试点项目区供水保证率、水费收缴率和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96%、99%和97%以上。

    1.4 强化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利扶贫头号工程,“互联网+农村饮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从“吃水难、水难吃”到“水好吃、吃好水”历史性转变,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既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5]。

    1.5 大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互联网+农村供水”示范区建设解决了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南部山区尤其是中部干旱带上农村群众“吃水难、水难吃”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城乡供水,促进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标、同服务”[6],让农村群众吃上了和城里居民一样干净安全的自来水,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互联网+城乡供水”是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技术集成和技术体系[7],也是现代“数字供水”的基本要求。

    2.1 解决“多头管、管不好”的弊端

    农村供水历经从无到有,从单一解决吃水难、水难吃到吃安全水、放心水。原有的农村饮水供水管理也是多头负责,既有乡镇村组或能人大户承包管理,也有扶贫、水利、住建等部门牵头管理。“互联网+城乡供水”打破农村人饮原有传统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城乡界限,将权责不清,推诿推责的多头管理权限划归由水务部门一家集中管理,根除了“多头管、不好管、管不好”弊端。

    2.2 解决“缺人管、效率低”的难点

    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住户居住分散,农村供水管线分布杂乱无序,日常安全巡护完全依靠人工,难度大,效率低,供水设施以及管道破损或人为损毁造成的供水事故发现处置不及时,管网跑冒滴漏严重,供水保证率非常低。现代化的“数字”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供水设施24h自动运行、相关数据自主采集和精准管控,实现了供水系统的智能联调、事故预警预报,工程事故率、管网漏失率大幅下降,大大缩减运行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成本,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

    2.3 解决“饮水难、入户低”的矛盾

    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最大弊病就是供水不稳定、供水保证率低,群众意见大,供用水矛盾突出。一方面群众吃水难,另一方面部分群众自愿入户意愿低。一体化供水依托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自愿入户积极性,解决了工程“设计规模大、入户意愿低”的矛盾,有效提高工程整体效益。

    2.4 解决“跑滴漏、损耗大”的痛点

    “互联网+城乡供水”依托现代化的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供水系统自动监测、事故预报预警能力。依托应急预警和监测预报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发现问题并迅速作出相应处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工程事故及应对措施不及时造成的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供水水量损耗大的问题。

    2.5 解决“非专业、能力差”的缺失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具备一定专业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监测和传输的一套全新的供水管理模式即“数字供水”信息技术集成,其为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运营部门或专业化公司和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化管理技术的社会资本方提供了应用市场。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有效提高供水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2.6 解决“收费难、缴费低”的问题

    传统的供水模式及管理手段,完全依赖人工安全巡护、水量逐户统计、水费上门收费或设立集中收费点等,既造成供水收费难度大,而且收缴不及时,有些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非常低,严重影响供水工程正常运行。“数字供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下井抄表、上门收费等传统的管理模式,用水户借助智能APP,通过手机即可查询了解自己的每个阶段的用水信息,也可通过手机自主缴费购水、主动申请停用水等,有效解决了收费难、缴费低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并最终实现“互联网+”一体化城乡供水是必然选择。

    3.1 加强顶层设计

    按照国家有关发展数字经济的具体要求,以国家级的战略导向为切入点,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结合智能化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兼具农村饮水工程公益性、扶贫性等特性,以区域城乡供水大数据中心为载体,以培育发展供水数字经济为目标,分层级分阶段分工艺向“数字农饮”方向发展。

    3.2 突出规划引领

    结合国家数字化经济总体布局,优化布局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立足推行“互联网+城乡供水”数字治水模式,科学编制省级(本级)和流域(区域)供水规划,细化供水实施方案,制定验收和运行维护指导技术规程标准,规范水价形成和动态调整工作指导意见,加快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和供水产业发展,致力推进城乡供水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3.3 优化水网布局

    遵循“引调优质水、依托稳定水、用好当地水”的用水思路,坚持远近梯次布局、大中小微并举、调引提蓄结合,以面带片,以大带小,通过管网延伸、扩容改建、水源并网等措施,建大并小,建集中供水工程或中心水厂,构建“覆盖全域、城乡一体、大小互补、丰枯互济”的全域城乡供水现代水网体系。

    3.4 强化科创赋能

    建立校企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科创平台,基于省(区)政务云中心资源,启动建设省(区)级统一数据标准、认证服务、运营管理和应用服务的“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校企科创平台作用,按照“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三位一体模式,积极推动供水高新企业入驻水联网数字治水产业园,用科技力量大力助推数字治水产业健康发展。

    3.5 拓宽投资渠道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成本高,投资需求大,除了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整合盘活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多措并举统筹相关专项资金、债券资金,出台各项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以省(区)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积极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多元筹集“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建设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建设。

    3.6 引导社会参与

    探索以市场化、特许经营、水价改革等方式,切实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供水项目筹资、建设、运营、服务等事项,推进城乡供水管理服务一体化均等化,综合解决农村供水良性运行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水“最后100m”难题[10]。结合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促进用水计量精准化、管理信息化、水价合理化,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明白水。

    3.7 加大政策扶助

    西北地区尤其是山区规模化的集中供水工程,都是远距离高扬程引调水工程,建设成本大,运行费用高,国家应加大对高扬远送人饮工程政策扶持力度或设立农村饮水工程专项基金[8],通过电价优惠、水价补贴等财政资金补助力度,保证农村安全饮水管得好,群众用得起。

    基于水源分布和气候、地域特点,宁夏“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以县为基本单元,以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为支撑实现数字化供水。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在遵循“统一规划、全域推进,县区主责、协同推行,企业运营、产业推动,融合创新、科技驱动”原则的同时,尤其抓好省(区)级或以江河湖泊流域为核心的城乡供水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整合升级城乡供水产业,培育发展供水数字经济,或因地制宜先期通过示范区建设并逐步总结、完善和推广,最终实现城乡供水“政务云”应用、政策机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均衡服务的数字化供用水新格局。

    猜你喜欢饮水供水城乡简易饮水鸟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四川水力发电(2020年1期)2020-03-06怎样做到科学饮水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2期)2019-08-23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饮水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2期)2016-01-22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推荐访问:互联网 宁夏 省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