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时间:2023-06-25 22:3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刘永清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20年 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和通融性的特点。“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始于2014年,它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规范性指导意见。新文科和课程思政都提倡跨学科培养人才,二者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内容与具体学科结合,与新文科理念吻合;
    此外,二者都提倡创新思维,跨学科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贯穿到实际外语教育中去,扎实推进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新文科时代课程建设的要求,又是课程思政的目标。

    具体就“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而言,教师在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中外文化比较,有机融入中国元素,形塑中国立场和价值观,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真正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外语教育面对的是外来文化思想,教师首先应发挥思想过滤器作用,积极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1]。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动性,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动性的同时,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的利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涉及英美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风俗等内容,作为一门人文性兼工具性的课程,教材中的大量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相契合,具备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作为外语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应该响应新文科的改革要求。蔡基刚在新文科背景下提出“新外语”概念,指出“新外语必须是学科交叉的,要改变外语仅仅是作为一门工具的地位”[2]。因此,在“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每一单元的课程内容,从比较的视角,讲解中国历史、中国制度、中华文化等,不仅具有学理的支撑,而且能够在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提高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树立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根据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内容,我们至少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授英美国家的起源和建立,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件和对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等。在过去讲授这一知识时,更多的是专门讲授英美国家的历史,而很少涉及其它国家,也不会讲授中国历史的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英美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对英美国家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崇拜,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失去自信。

    在新文科和习近平主席关于课程思政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讲授“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时,改变了教师专讲英美国家社会历史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课堂模式。在安排学生梳理英美国家民族建立和演变的同时,也安排学生梳理中国历史的转折;
    在讲授英美国家的重要历史人物时,也同时安排学生关注中国的政治家事迹。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看清英美国家历史的性质。

    如讲授英国的历史,我们可着重梳理下列事实:它从5世纪民族建立到11世纪封建制度的建立,大不列颠岛屿是一部不断遭受来自欧洲民族入侵和霸占的历史。11世纪封建制度建立之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开始走上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通过梳理发现大英帝国的发家史基本是靠着掠夺别国或者民族的财富积累起来的。各学习小组梳理出的具体事件有:1337-1453年通过和法国的“百年战争”加速了其纺织业发展;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基本消除了国外天主教国家的威胁,并且开始建立海上霸权;
    1600年入侵印度,获取工业革命需要的原材料和市场;
    1688年在非洲冈比亚等地建立“捕奴站”,掠夺殖民地劳动力资源;
    1840发动对华鸦片战争,获取巨额财富。在国内,14到18世纪的圈地运动也为它积累了大量资本。由此可见,英国通过海内外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原材料、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才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革命国家。同时通过梳理还发现:15世纪末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工业革命这些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英国国运,让英国从一个弱小的民族逐渐成为世界日不落帝国。通过这样的梳理,让学生看出,英国历史基本上是一部侵略史。

    在讲授美国的历史时,我们让学生重点梳理这些问题:美国自1783年美利坚民族的建立距今不到250年的历史里,只有16年没有发动过战争。从1620年登上北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开始对当地的土著赶尽杀绝,土著居民从几千万骤降到今天的几十万。它从建国时期的13个州到今天的50个州和一个哥伦比亚特区,就是靠着不停的蚕食其他民族的领地而强大。建国不久先是以低价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纳州,使得国土面积较建国时期增加了一倍;
    1812年美英战争为美国赢得了对英属殖民地加拿大的部分控制权;
    1846、1848两次对墨西哥战争夺取了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等领地,相当于墨西哥国土面积的55%,为其影响国运的西进运动扫除了障碍;
    1898年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
    1840年、1900年参与侵华战争;
    1893年吞并夏威夷群岛,掌握太平洋的海上控制权;
    近代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今天以美军、美元和美媒控制全球。可以看出,和英国的崛起史相同,美国的崛起也是一部掠夺史。

    在讲授英美国家的这一历史时,我们让学生对比中国的历史: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
    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
    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
    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且华夏文明没有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在英国还没有建立民族的时候,中国就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朝时期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同时颁布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改币制”。而英国直到11世纪诺曼底登陆才建立起封建制度,1215年大宪章运动才统一“度同制”,落后中国1400多年。中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鼎盛朝代,在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引领世界。对比英美两国,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和平崛起史,不是靠抢劫其他民族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不断探索,历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带领14亿中国人自强不息,脱贫致富,民富国强,靠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跟学生厘清这些史实,对比英美历史,我们有充分的底气相信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授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程的传统教学,就是讲授英国和美国政治的自由、平等,很容易使学生对英美政治制度产生向往。我们在这一内容讲授时,引入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让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明白英美的民主、自由、平等,事实上都不过是金钱意义上民主、自由、平等。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其实质是“议会至上”、内阁为权力中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首相和各部门的部长组成的内阁为国家权力中心。首相为内阁成员之首,他同时还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
    他还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控制着议会,拥有立法权;
    立法权在三权中处于核心地位,即“议会至上”,行政和司法权则是立法权的派生。由此可见,在英国,首相是最有权力的人,君主只是国家象征,没有实权。首相基本在保守党和工党中产生,虽然每五年一次选举,但是候选人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其在新闻媒体发表演说甚至到地方走访选民。光这一点,普通英国人就无缘竞选。保守党和工党两党轮流执政,无论哪党在朝,他们都代表着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理论上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美国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政府最高行政首长,也是美国最有权力的人。无论是英国的代议制度还是美国的共和制度,他们在程序上实行一人一选票,以程序上的民主剥夺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权力。通过梳理发现英美国家实质是金钱民主,英美国家领导人几乎都有强大的家族利益集团,普通人民除了选票之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真正能够参与政治的机会与途径。美国自2010年最高法院决定容许大公司为总统竞选提供无限量的的竞选资金,总统大选就是富人的金钱游戏,美式民主就是“plutocracy”(财阀统治)。仅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花费近140亿美元。政党只为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普通民众的福祉并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今天在美国,依旧有超过5 000万人面临食物不足的问题,4 000多万人没有医保,4 000万人无家可归。

    而中国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和英美的资产阶级专政有根本的区别。人民民主专政表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所在区的人民一人一票选举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依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有效应对了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政治风波,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乱象频生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代使命,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不断得到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旺盛生命力,主要在于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能够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全国上下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团结一心,共同奋战,取得胜利,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这些是英美国家政治制度无法超越的。

    通过这种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看清英美国家民主的实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信。

    文化,是“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极为重要的又一内容。长期以来,由于英美国家的经济强于中国,不少国人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英美文化,只讲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无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重要影响。我们在讲授西方文化时,加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内容。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有力传媒。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广泛地反映文化的内涵。因此,对比英美国家文学与中华文学的历史,也就是对比英美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有记载的是古英语时期英雄史诗《贝奥武夫》;
    到了14世纪,英国才出现第一位诗人乔叟和他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最突出。直到18世纪,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问世,英国写实小说才兴起。在今天世界文学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大都出现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如查理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托马斯哈代、奥斯卡王尔德。美国文学发端更晚。18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基本是欧洲文学的传声筒。直到19世纪,美国才有以爱默生、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为代表的作家;
    19世纪末以美国本土语言(美国白话文)写作的马克吐温;
    20世纪以小说著称的海明威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时间跨度最长、内涵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文明。中华四大发明曾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它不仅在同时期领先英美文化,而且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文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春秋时期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就著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周文王姬昌著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周易》;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著有中国第一部地理学专著《水经注》;
    明朝李时珍著有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等。中国文学历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几乎囊括了文学的所有文本形式,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也流传至海外,影响英美文学发展的进程,如唐诗对欧美诗歌的深刻影响。英国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理雅各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名著,他为中国文化在欧美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后来者阿瑟韦利翻译的《道德经》对欧洲的影响仅次于《圣经》的影响。此外,美国现代诗歌的起点——新诗运动,“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接受了中国影响,这就是说,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场中国热。”[4]20世纪美国现当代诗坛掀起的两次“中国热”都是美国诗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美国现当代诗坛“意象派”庞德热爱中国文化,他的《诗章》第52至61章就是专门写中国孔子的哲学、伦理及其所追求的和平、昌盛的社会秩序;
    他的《华夏集》收有李白等人的原作。他还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引用中国文字、诗歌与儒家经典,并翻译了《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垮掉派”成员斯奈德不仅诗歌创作深受寒山的影响,本人也接受寒山的思想,到大自然中践行道禅思想,使得寒山走红美国;
    另一成员雷克斯罗斯非常喜爱杜甫,他为传播中国文化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译诗《中国诗歌一百首》“是继庞德《华夏集》之后又一部影响广泛的中国诗英译文”[5]。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就不会有美国文学的今天”[5]。可见中国文化对英美文学影响之深度和广度。了解这些史实,有利于我们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如何利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探索道路。

    新文科打破了学科界限,课程思政也是其主要倡导的内容之一。在教授“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时,考虑到“教学素材会显性或隐性地塑造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6]英语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英美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等板块挖掘思政元素,把语言专业知识的提升与思政价值的引领相融合,围绕“育人”宗旨,培养有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新外语”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需要在两个方面落实。第一是教师的观念转变与素养提升”[7]。所以,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素养,树立外语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平等、包容的文化价值观”[6],提高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英美思政国家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17期)2018-02-11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3期)2017-04-14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推荐访问:探究 英美 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