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狂人遗书》中的战争批判

    时间:2023-06-23 17: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李 慧

    (江苏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1950年朝鲜战争(1)朝鲜战争(1950年6月—1953年7月),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战争。爆发之后,日本迫于美国压力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从此日本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军备重整行动。或许是受此影响,“十五年战争”(2)“十五年战争”(1931年—1945年),特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进而逐步侵略亚洲,并最终对美国开战的一系列战争。这是日本学术界公认的对外侵略战争。的残酷记忆重现于坂口安吾眼前,使得坂口安吾在战后创作了不少以日本战国时期(1467年—1600年或1615年)武将为题材的小说。1952年坂口安吾发表评论文《已不再需要军备了》,在批判日本政府军备重整行动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再次发生战争的担忧。而这种担忧最终成为长篇小说《狂人遗书》的基调。

    在坂口安吾的众多作品中,提及丰臣秀吉(3)丰臣秀吉(1537年—1598年),日本战国时期大名,1590年统一日本。或以丰臣秀吉为主人公的作品,除《狂人遗书》外,还有评论文《我鬼》(1946年),长篇小说《真书太阁记》(1954年—1955年)。《真书太阁记》主要描写了1560年桶狭间之战以前,尚在织田信长(4)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在即将统一日本前夕被家臣谋杀。他死后,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在他奠定的基础上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时期。麾下效力的青年丰臣秀吉形象。而《狂人遗书》则以丰臣秀吉晚年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5)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万历20年至万历26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朝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为主线,描写了晚年的丰臣秀吉形象。

    此外,以黑田如水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二流之人》(1948年)中也穿插了丰臣秀吉的诸多轶事。而这些作品中只有《狂人遗书》体现了坂口安吾的忧虑以及对可能再次爆发战争的不安。

    在《狂人遗书》的同时代评论里,神西清对此作品做了较低评价,他指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让秀吉写下遗书,这本身就是非常勉强的。我认为作者从一开始就写了一篇不成立的小说。”[1]747而1970年关井光男对《狂人遗书》做出了较高评价,他说:“读过《狂人遗书》的人,恐怕都会产生错觉,认为坂口安吾成了狂人。而这正是他用毕生心血写下的引以为傲的作品。”[2]682

    之后的先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坂口安吾的历史观及作品中描写的历史事件的典据出处进行考察的。例如,十重田裕一指出:“坂口安吾亲身体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整个日本价值观的颠倒,如果说《狂人遗书》的构想是基于此体验的话,那么从战败到脱‘战后’的过渡期里安吾所预感到的进一步的价值观颠倒、或者说是危机感,便是此作品被安吾创作的历史必然性。”[3]菊田均认为:“在此作品中,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也就等于坂口安吾的太平洋战争了吧。在没有明确的目的就发动战争这一点上,朝鲜侵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是相似的。”[4]笔者对于菊田均指出的“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也就是坂口安吾的太平洋战争”这一点是认同的,但对于后半句“没有明确的目的就发动战争”这句话无法认同,因为丰臣秀吉的入侵朝鲜与太平洋战争都有“明确的目的”。

    关于典据出处的相关研究,原卓史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他指出:“很显然,坂口安吾的《狂人遗书》以德富苏峰的《近世日本国民史》、池内宏的《文禄庆长之役》、京口元吉的《秀吉之朝鲜经略》等书籍为典据。”[5]264

    先行研究虽然指出《狂人遗书》映射了日本的十五年对外侵略战争,但也仅止步于此,并未对作品是如何反映战争的这一问题作出详细分析。笔者认为作者创作《狂人遗书》除受到“十五年战争”的影响外,还受到1950年朝鲜战争、日本军备重整的影响,但笔者尚未找到相关具体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即是论证《狂人遗书》中所表现的是日本十五年对外侵略战争的影子,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对朝鲜战争与日本政府军备重整的忧虑。

    关于丰臣秀吉发动万历朝鲜战争的目的,日本史学家石原道博如是说:

    平定朝鲜和明朝之后,再将天竺(印度)、吕宋(菲律宾)、高山国(台湾)等置于支配下,从而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6]13(括号为原文)

    以上引用可以理解为,丰臣秀吉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是实现其东亚战略的第一步,平定朝鲜后,再进行“征明”计划。

    与石原道博的说法相反,热田公认为,入侵朝鲜是丰臣秀吉为回避家臣之间纷争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其说法具体如下:

    天下统一的过程中,丰臣秀吉对诸大名许下了诺大的蛋糕。而向大陆扩张正是为使诸大名得到此蛋糕而付诸的实际行动。利休(6)千利休(1522年—1591年),日本茶道之祖。死于政治斗争。之死象征着政权内部鲜明的分裂,丰臣秀吉期望通过这次大规模对外用兵而使这日益加剧的分裂得以修复。御前帐(7)丰臣秀吉于1582年实行检地(丈量土地,统一度量工具)。1591年丰臣秀吉命令全国大名要根据国郡的基准来制作石高账本,史称“御前帐”。的制作、再次全国规模的丈量土地等一系列总动员性质的政策也都成为了统一政策的渗透。[7]327

    关于丰臣秀吉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坂口安吾也在关于丰臣秀吉的评论散文《我鬼》中有所提及,但《我鬼》中所述对入侵朝鲜的理由与石原道博的理由不同,具体如下:

    朝鲜远征是一代人的失败。丰臣秀吉认为无人比织田信长更伟大,他学习了织田信长的一切,并取长补短。朝鲜远征也是织田信长晚年的妄想,但那豪情万丈的想法却激起了年少丰臣秀吉的斗志。那只是织田信长晚年的一个梦想而已,仅仅是信长茫然的想法,是信长将战场延申至国外的、充满激情的幻想而已,并没有国家性的理想或历史的必然性。丰臣秀吉平定日本后,尚有些许激情,因此就将织田信长那昔日曾打动自己的幻想作为自己的夙愿来付诸实施了。但他仅仅是在平定日本后乘势而为而已。明朝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历史和地理如何,他完全不知道。丰臣秀吉仅仅沉浸在激情的幻想中,根本没有计划、没有方针。[8]149

    从以上内容可以明白以下三点:(1) 作者对于入侵朝鲜的否定态度;
    (2) 在作者眼中,入侵朝鲜仅仅是丰臣秀吉平定日本后的充满激情的幻想而已;
    (3) 《我鬼》中所设定的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目的是统一东亚。但在《狂人遗书》 中,作者设定的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统一东亚,而是重开对明贸易,且全书充斥着丰臣秀吉因侵略朝鲜而备受煎熬的色彩。作者特意设定丰臣秀吉临终前留下遗书,并在遗书中写明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真正原因:

    长期的战乱结束了。诸国大名最终得到了自己的领地,目前他们正在潜心经营自己的领地。……他们虽然眼下缺乏银钱,但最终他们会有银钱的吧。有的大名在挖金山银山,有的大名在进行秘密贸易,也有的大名在搞工商业。诸大名的财富早晚会与作为天下人的我的财富差距缩小。我就像久旱盼甘霖一样盼望着与明朝的贸易,不管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我都被这一理想灼烧着。[9]135

    我发动战争不是为了统治海外,而仅仅是为了重开贸易。因此,此次战争会在短时期内结束。只要让明朝看到我军队之威势而重开贸易,战争就可以结束了。[9]141

    《狂人遗书》中,丰臣秀吉从诸大名的表现中感到了危机,为了挽救危机,他急切希望与明朝重开贸易。但丰臣秀吉期望的贸易是明朝和日本两国的对等贸易,而并非以受封“日本国王”的形式进行。为实现对等贸易,丰臣秀吉发动两次对朝战争,历经6次和平谈判。然而,为了贸易发动战争不会得到各武士团的支持,因此只能以征服明朝为借口。丰臣秀吉如此执着于重开贸易,并在遗书中写明发动侵略朝鲜的原因,正是为了强调其目的不是战争而是贸易这一要素。

    对于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目的,日本史学家众说纷纭,坂口安吾在其作品《我鬼》中与《狂人遗书》中的观点也不同。那么,坂口安吾为什么要创作以重开贸易为目的的《狂人遗书》呢?

    日本历史上关于丰臣秀吉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的评价,也历经了几次变化。根据石原道博的研究,丰臣秀吉发动的朝鲜侵略战争在江户时期(1603年—1868年)受到了极低的评价,但进入明治时期(1868年—1912年)后,差评几乎全部转为好评,且作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先驱而得到大肆宣传。在大正时期(1912年—1926年)的国史教科书下卷插图解说读本《近世感激之国史教育》中,“为了展示威风凛凛的远征军之勇猛,彰显丰臣秀吉之雄姿及我国武士意志之顽强”[10]88而将“期望丰臣秀吉军船的出发”的插图插入书中。且同书中对丰臣秀吉的朝鲜侵略战争做了以下评价:

    但将此举单纯的称为侵略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能将此举称为侵略的话,那么当今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没有发动侵略呢?不是侵略也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大势所趋。这是理所当然的。丰臣秀吉这个人物仅仅是乘了“大势”之风,并将此风扩大化了而已。[10]96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政府发动大东亚战争后,高举“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功绩”做了进一步宣传。甚至1943年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初等科国史·下》一书中特设了一节“屏风地图”对丰臣秀吉的大东亚妄想进行了介绍:

    朝鲜之役时丰臣秀吉用过的屏风流传至今。屏风一面写着一些日本与明朝的语言,另一面画着日本、朝鲜、支那三国的地图。……这屏风正是丰臣秀吉不顾年老体衰仍想要亲自征服大陆的证据。从这屏风也能看出秀吉的野心及跨海征服大陆的精神准备。[11]21-22

    从以上内容可知,从明治时期到日本二战战败期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历史被日本军国政治所利用,但战后又重新被否定。坂口安吾特意将文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的侵略朝鲜战争)中丰臣秀吉大东亚建设的野心切换成通商,既是作者对文禄·庆长之役的否定,也是对“大东亚共荣圈”及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否定。

    从1946年《我鬼》到1955年《狂人遗书》,作者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理由描述的变化也是作者本人的心态变化。毋庸置疑,促使作者发生如此变化的媒介便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日本一系列军备重整行动使坂口安吾再次感到战争的危机,而这危机感又化作《狂人遗书》中丰臣秀吉临死前的担忧。

    《狂人遗书》主要围绕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及其诛杀养子丰臣秀次(8)丰臣秀次(1568年—1595年),丰臣秀吉养子,1591年继承丰臣秀吉的关白之位,后被丰臣秀吉所杀。的故事展开。不管是为重开贸易而进行的万历朝鲜侵略战争还是诛杀秀次,都能感受到丰臣秀吉极强的危机感。作品以“狂人遗书”命名,在此遗书中,丰臣秀吉强烈地表达了对自己幼子秀赖的担心:

    他(丰臣秀吉养子秀次,笔者注)死了。我看到了他的首级。我将他的首级挂在三条河原示众。谋反者秀次。终于还是死了。秀赖,秀赖,秀赖。丰臣,丰臣,丰臣。最终成为关白秀赖。一定要健康长大。成为掌管天下之人的关白秀赖。成为不输给父亲的关白丰臣秀赖。但是我仍不能安心。秀次有很多女人,也有很多孩子。而这些孩子都是关白的孩子。那么对秀赖来说就是敌人。

    “把谋反者秀次的妻妾杀光,子女杀光!”……

    我下了死命。[9]161

    诛杀丰臣秀次时丰臣秀吉的残酷正是其内心不安的证据。对秀赖未来的担忧,与丰臣秀吉的年龄及愈来愈差的身体状况相关。丰臣秀吉最大的不安在于,年幼便失去父亲的秀赖,将如何维持这刚刚一统的天下。而丰臣秀吉在濒死之际“梦到了秀赖哭的梦,以及出征朝鲜士兵们幽灵的梦。几万幽灵的梦”[9]164。恐怕坂口安吾在创作《狂人遗书》时,脑中闪现的是战争产物之一的战争孤儿吧。战争不仅仅带来大量的死亡,战争孤儿也随之而生。可以说《狂人遗书》中失去父亲的秀赖被出征朝鲜的士兵们困扰的场景,正是战争孤儿被战争困扰的象征,战后在极端混乱的环境中垂死挣扎的战争孤儿在作品中幻化成无论怎么哭泣都无人相帮的、无助的秀赖形象。

    根据二战结束后日本厚生省进行的“全国孤儿一齐调查”(不包含养子关系、流浪儿、冲绳孤儿)报告(1948年)显示,战灾孤儿、由原殖民地回归日本本土的孤儿、一般孤儿、遭弃养孤儿等四类孤儿的总数为123 511人,由原殖民地回归本土的孤儿有11 351人[12]。而且,除日本国内孤儿外,由于进行“满洲开拓事业”而未能从中国及库页岛返回日本而留在当地的孤儿也非常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13],截至2018年10月31日,尚留在中国内地的日本孤儿总数为2 818人,由库页岛回国并获得永住权的人数为109人(含家人总数则为275人)。战争夺走了孩子们的家庭,在日本国内,这些孤儿不仅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面临营养不良、疾病缠身甚至死亡等问题,甚至成为治安恶化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并未减少战争孤儿的数量。对此,本庄丰在做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如下结论:

    调查了战争孤儿的具体状况才发现,即使战争结束了,孩子们仍处于苦难之中。不,不如说,他们在战后的处境更残酷。因为战争中,他们的父亲战死,而他们被称为“靖国之遗孤”而受到保护。[14]22

    坂口安吾48岁得子,恐怕是其对自己孩子的爱延申到了对孤儿们的同情,进而在《狂人遗书》中又化为丰臣秀吉对其子秀赖的担忧。

    如果说丰臣秀吉对幼子的担忧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爱及对战争孤儿的同情,那么丰臣秀吉在遗书中表示“放不下出征朝鲜的士兵”又蕴含着作者的何种意图呢?丰臣秀吉对出征朝鲜士兵的温情与其强行出征朝鲜及残忍杀害丰臣秀次的情节中所显现的“狂人”特征有很大违和感。那么坂口安吾为何要如此设定人物形象呢?丰臣秀吉在遗书中对于士兵表现出的温情正是坂口安吾对于参加对外侵略战争的士兵的态度。对于坂口安吾来说,士兵和战争孤儿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狂人遗书》中如此描述了士兵们的厌战情绪:

    日本的士兵为何要跋山涉水来到异国作战呢?朝鲜的士兵和人民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和田里发生战争吧。[9]144

    想回家,想回家,想回家。据说士兵们仅靠着这点信念熬过了一天又一天。据说士兵们已经不再对我(指丰臣秀吉,笔者注)抱有幻想,而是向苍天祈祷了。[9]162

    以上引用中,士兵的厌战情绪与战争中坂口安吾的厌战情绪一致,丰臣秀吉提到的出兵朝鲜的士兵,与战争虽结束但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返回故国而留在海外的士兵相吻合。这些士兵中,特别是成为苏联的俘虏而被驱逐到西伯利亚的士兵们让人印象深刻。《与总司令部就从苏联占领地域归国人数相关统计的交涉经过》中,GHQ对于将海外日本人遣返回日本国内持消极态度:

    关于从苏联地区将国人接回国内的情况,自战争一结束就多次与总司令部进行过诚恳的交涉,但完全没有进展。不仅如此,苏联甚至在战争结束至次年春天,将各占领地区解除武装的军人及一部分普通日本人送至西伯利亚,而对遣送国人回日本之事置之不理。这使得遣送国人回日本的所谓美苏协定(略)最终签订于昭和21年(1946年)12月19日。[15]571

    如上引用所示,由于GHQ对于遣返滞留海外日本人回国持消极态度而使得遣返计划推迟。受1947年开始的冷战影响,将扣留民遣返回日本成为GHQ对苏联政策的一环。“战争结束时,滞留在海外的军人及文职军人、普通日本人大约有660万人,普通日本人约占半数。”[16]28660万人约占当时日本总人口(1945年11月1日)71 998 104人[16]746的9%,这个数字是不容忽视的。根据GHQ经济科学局的统计,战争结束后至1950年9月,被遣返回日本的人数为6 249 286人,即约95%左右的滞留海外日本人回到了日本,但仍有5%左右未能回到日本。1959年,日本实施了《未归还者相关特别措施法》,此时尚未返回者仍有31 000人[16]256。除在海外过世、在被遣返的途中过世的人之外,还有被苏联及亚洲各国强行扣留的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自己的意愿不想回日本。

    在《狂人遗书》的结尾,丰臣秀吉写下遗书让滞留在朝鲜的士兵回国的情节,暗示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失败后滞留海外的日本人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坂口安吾对日本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希望滞留海外的日本人能顺利回国的愿望。丰臣秀吉的遗书也可以理解为是坂口安吾对日本政府的呼吁。

    丰臣秀吉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使得日本士兵死伤惨重:

    苦战是当然的。运输无法保障,严寒和粮饷不足就像瘟神一样缠着日本军,因此无论战争胜负如何,都是大苦战、大困难。据说,有的士兵营养不良,铠甲之下满是虱子,就像乞丐。而寻找草根充饥、靠泥水止渴、只剩下皮包骨,最终悲惨死去的士兵也不少。[9]161

    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均被粮食问题所困扰,而这也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二战时期,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国内国外战死者人数约为310万人,其中军人及军队文职人员约230万人[16]118。根据藤原彰的研究,“这场战争(指十五年对外侵略战争,笔者注)的特征便是,日本军战死者的过半数并不是战争行动之死,即并不是所谓的名誉之战死,而是饿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17]3。坂口安吾在创作《狂人遗书》的时候,到底对这一事实知道多少,现在无从得知,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他确实亲身经历了粮食不足的严峻问题。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当然战况惨烈,但后方的普通百姓也处于饥饿之中,日本军国政府曾多次发布节俭令,并对粮食等生活必须品实施配给制度。二战结束后日本被占领初期,美国曾预估,如果美国不为日本提供粮食,日本将会有约10%的人饿死。可以说,坂口安吾将自己的经历刻意地表现在丰臣秀吉发动的朝鲜侵略战争上了。

    为什么坂口安吾要在作品中再现战争的残酷,并以遗书的形式表达对“我的孩子”=“未来”的不安呢?二战时期,日本军国政府施行言论统制政策,所以日本战败后坂口安吾才开始对战争进行大肆的批判,恐怕除与此相关外,还与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爆发有关。朝鲜战争引发了作者对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极度担忧,毕竟麦克阿瑟曾扬言在朝鲜战争中将不惜使用原子弹。

    据统计,广岛、长崎因原子弹而死亡的人数是,“广岛死者14万人(±1万人),长崎死者7万人(±1万人)”[18]2。面对这个数字,坂口安吾多次在作品中表示应该避免战争,如在《战争论》(1948)一文中曾叙述过原子弹的威力,并得出结论“至此,武器的魔力太大了,大到已经不能再进行战争的程度了。坚决,不,绝对不应该再进行战争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7月根据麦克阿瑟命令创建的日本国家警察预备队,已经不仅仅是维持日本国内治安的武装队伍了,而是成为了日本军备重整的重要一环。之后这支预备队发生了巨大变化,警察预备队→保安队→陆地自卫队,海上警备队→警备队→海上自卫队。而且日本政府于1954年进一步创建了航空自卫队。至此,日本海陆空自卫队全部创建完成。关于国家警察预备队的干部组成,也充满了军国主义军队色彩。信夫清三郎如是说:

    预备队的干部多为原内务官僚。而重整军备的构想,完全是由原军人策划的。作为干部的原内务官僚逐渐被架空,于是,大量的原军人就坐到了干部的椅子上。如此一来,原内务官僚在预备队中逐渐开始失去影响力。预备队的主导权逐渐由原内务官僚向原军人手中过渡。[19]1349

    不仅仅是人员的构成,预备队的处事方法也继承了原军人的处事方法。日本政府这一系列军备扩张的动向,在坂口安吾眼中便成了日本具有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而且,二战后日本新宪法中虽然明确规定放弃战争,但是朝鲜战争之际,日本作为美军向朝鲜战场派遣军队的基地、部分军需物资调配基地以及兵器修理场所,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日本已经间接参战了,而这又是违宪的。在国外,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美国为整备“自由”阵营,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了《美菲相互防卫条约》,9月与日本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等。对于日本的军备重整,日本国内反对的声音高涨,和平运动高涨。在国外,对于亚洲各国以及大洋洲各国的担忧声音也多了起来。

    在对日本军备重整不满的声音日益高涨的情势下,坂口安吾发表了评论文《已不再需要军备了》。文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叙述自己在战争末期亲身经历的东京空袭的凄惨场面,揭露战争的本质“战争就是人杀人”。第二节中以小偷不去穷人家里偷东西为例,来指出如果日本成为一个不能侵略他国的国家,那么也不会被他国侵略,再此基础上得出军备重整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结论。第三节中指出不应该拘泥于“被强加的宪法”这一问题,而应遵循宪法,放弃军备。从此评论中,能够看出坂口安吾对于战后日本政府军备重整的担忧。

    《狂人遗书》是坂口安吾在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后,对日本政府军备重整而内心不安的心象描写。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文《已不再需要军备了》和小说《狂人遗书》是关联作品。朝鲜战争、“自由”阵营的军备重整、日本的军备重整、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大地刺激了坂口安吾,他将战争的残酷场景以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形式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此警告日本政治家及世人远离战争。

    本文主要对《狂人遗书》中丰臣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及丰臣秀吉诛杀秀次的故事进行了分析。坂口安吾在作品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担忧,而使作者产生这强烈忧虑的原因正是日本军国政府发动的十五年对外侵略战争及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十五年对外侵略战争不仅对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巨大痛苦。作者本人亲历二战期间日本军国政府的高压统治,对日本军国政府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产生了极度不满情绪。1945年战败后,日本在美国主导下曾一度成为一个没有军队的“和平国家”。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以此为契机开始重整军备,这让作者感到了对战争可能再次爆发的极度不安和惶恐,而这不安和惶恐在《狂人遗书》中便化作丰臣秀吉的担忧,贯穿整部作品。

    猜你喜欢丰臣秀吉军备朝鲜战争军备控制的战略思维世界知识(2021年19期)2021-11-08丰臣秀吉升职记:从提鞋兵到CEO百家讲坛(蓝版)(2018年3期)2018-12-29丰臣秀吉升职记:从提鞋兵到CEO百家讲坛(2018年6期)2018-08-23三杯茶成就名将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22期)2015-12-10石田的三碗茶意林(2009年22期)2009-02-11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军事历史(2003年4期)2003-08-21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朝鲜战争军事历史(1998年1期)1998-08-21简评《三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军事历史(1991年6期)1991-08-16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军事历史(1989年3期)1989-08-21

    推荐访问:遗书 狂人 批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