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学记》中的,“道”

    时间:2023-06-22 17:1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付 玉

    (香港浸会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中国 香港 999077)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讨论教育思想的文献,其在教育学界的地位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关于《学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学原则、师生关系、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关于教育制度的讨论,借此谈及对当代教育教学事业和教育管理事业的启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郭晓东的《<学记>与中国古代教育之道》[1]96、王韶芳和张广君的《<学记>教学哲学思想体系初论》[2]60-70、王天平的《<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研究》[3]等。这类研究大多是从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其次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学记》的研究。比如王芳将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记》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经学向教育学过渡时期、传统教育学时期、现代教育学时期[4]。孔令会将建国以来的《学记》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新世纪以来《学记》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一方面,研究日益重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显示出明显的 “实践性” 倾向;
    另一方面,研究向精细化和纵深化的方向转变[5]。再次是对《学记》中关键词的分析,例如 “学”[6]22-27“时”[7]46[8]86-92“喻”[9]“志”[10]45-46。最后是将《学记》与其他经典教育著作对比分析,例如《大教学论》[11]5-6和《雄辩术原理》等[12]93-94。

    综合目前学界对《学记》的研究来看,仍有可待挖掘之处,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可能性。本研究从教育社会学与教育政治学的角度,从《学记》中的 “道” 出发,论述教育如何将个人和国家相关联,最终实现 “化民成俗” 的目的。刘艳霞指出, “道” 在《学记》中的含义包括:
    “道德规范、学问知识、进学之法。”[13]4-5从这个角度来看, “道德规范” 和 “学问知识” 是指学习的内容;

    “进学之法” 是指学生学的方法和教师教的方法。不过,《学记》作为儒家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这种道是社会生活中的道,更偏向于一种治理国家的道,区别于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之道。从这个方面来说,《学记》中的 “道” 还包括国家的教化之道。

    学习的内容包括道德规范和学问知识。从道德规范方面来看, “人不学,不知道” 的 “道” 就是指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没有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类似地,人不学习就无法了解重要的道理[14]12。在儒家思想中,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和五常等方面。学习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对于国家来说,这更是一种 “化民成俗” 的手段,是一种 “教化之道” 。统治者在颁布各种法律条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思考研究,并且广求贤德之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却还不足以使全体民众向善。统治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并且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能激发起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但却不足以教化全体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4]1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才能教化人民,使其遵循社会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如果前两个层次属于‘养民’,最后的层次则属于‘教民’。‘教民’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最重要的内涵,所以对儒家而言,政与教本是一体之两面。”[1]96因此,《学记》在开篇就强调,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不同于 “发虑宪” 揭示的 “法先王” 的政治路线,也不同于 “求善良” “就贤体远” 揭示的以 “亲亲” 为主的组织路线, “化民成俗” 揭示的是 “仁民” 的教育路线[14]10。

    从学问知识方面来看,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中的 “道” 还有学问知识的含义。正如烹制好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能领会其中的美味。同样地,即使有深远的道理,不去钻研学习就无法悟出其中的含义。通过钻研学习首先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接着就可以督促自己去改变,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变得越来越强。普遍学习知识之后,终极追求是 “务本” 。对内而言,需要做到 “大德、大道、大信、大时” ,对外而言就是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最终实现 “治国平天下” 的社会理想。

    由此可见,学习道德规范和学问知识,于私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于公则是为了国家的 “化民成俗” 。既然确定了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一是个人的成人之道,即学生学的方法和教师教的方法;
    二是国家的教化之道,这种道表现在国家通过教育教化百姓、教化人民顺应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关于教和学的关系,《学记》一开始就强调 “教学相长” 和 “学学半” ,认为教和学是一体两面,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
    知道不足之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发现困惑之后,才能孜孜不倦地去钻研。

    (一)学之 “道”

    善于学习的学生使教师费力少,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对老师抱有感激之意;
    不会学习的学生不仅会使老师很辛苦,还收效甚少,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埋怨的想法。由此可见,学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其行为对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结合课上课下的学习,所以大学的教学先正常地进行正课教学,课后再进行课外作业。课上教师的教和课下学生的学需要结合,说明教育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课外的学习会对课内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课外学不好缦乐、声律、杂事,课内就无法学好乐、诗、礼。除此之外,课上课下结合也是一种劳逸结合, “‘时教’与‘退息’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有张有弛有劳有逸的一对矛盾。”[14]49所以学习时应处理好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休息和娱乐的关系。将这些做好之后,即使没有了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学生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另外,《学记》特地列举鼓和水的例子来强调教师的作用。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
    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
    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老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人们难以维持亲缘关系。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知道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者的能力,他们能够启发诱导学生,所以教师的选择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此外,教师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所以才会有 “三王四代唯其师”[14]3的现象。慎重地选择教师之后,更重要的是尊敬教师。尊师和重道历来是相结合的,尊敬教师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即使是君王也不例外。所以老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时,可以不受君臣礼节的约束。从国家角度来看,这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所必须做到的。君王需要依靠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等来约束臣子百姓,而教师是传道的最佳人选。有了君王的支持,教师的地位似乎与天地同高。从根本上来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种优越性恰恰来自于教师掌握的 “道” 以及他们能够传 “道” 。

    (二)教之 “道”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教育离不开学生学的艺术,更离不开教师教的艺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之前,《学记》首先对当前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批评。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全部照着书本诵读,只会满堂灌。这种方式只注重速度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不要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了。教学违背了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也忽视实际情况,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最终会使学生不愿学习、厌恶老师,只看到学习之恶而忽视学习之乐。对教师来说,了解教育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游刃有余地教授学生, “可以为人师也” 。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有 “豫” “时” “孙” “摩” ,即提前预防、抓住时机、循序渐进、相互学习。相反,教育失败的原因包括:没有提前预防、错过时机、教学杂乱无章、孤陋寡闻、遇到损友以至于违背老师、染上不好的习惯从而荒废学业等。为了实现 “教育之兴” ,《学记》中提到一些关于教师的建议。

    其一,启发诱导,善问善答。针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记》中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启发式教学法。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但不会牵着学生走;
    会严格要求学生,但不会抑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会启发学生,但不会说出全部的道理。启发式教学法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 “和” “易” “思” 。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可以采取问答式的方法。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善于学习的学生将功劳归于教师,但其实教师并不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埋怨教师,但其实教师致力于教授却收不到成效。教师提出问题就像砍伐木头,需要从容易的地方先开始,然后是关节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关节处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善于对待学生提问的教师就好像撞钟,轻敲则轻响,重敲则重响。钟声悠扬,教学活动一步连着一步。此外,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也需要根据问题灵活地做出回应。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但又不知道其究竟时,教师才应该去讲解;
    但如果讲解之后还是不懂,那就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其二,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善教的老师自然会使学生跟随其脚步,就像善于歌唱的人会使听众跟随其唱歌。教师的语言能够简练而透彻,论述恰当而道理深刻,举例虽少但具有普遍性。这种 “善教” 并不是注入式教学法,相反,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的过程。因为教师并没有完全将道理说透,知识反而是一种隐约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去参透老师的话,自己去钻研学习。这与我们当下提倡的支架式教学也有着相似之处。

    “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出支架。”[15]12[16]140-14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学习者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不过,教师需要及时地提供支架或者撤出支架,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最终实现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目标。

    其三,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如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17]58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有待改进之处,教师需要对此有所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比如有的学生贪多学不透,有的学生消极应付,有的学生轻视学习的难度,有的学生惧怕困难而不肯努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才能对症下药。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也要求教育者注意因材施教,发现学习者的兴趣所在。这种兴趣正是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所强调的内部动机之一, “学习动机在旁观年纪必须防止被动的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兴趣基础之上。”[18]76-77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内在潜能和内在动力,自由自在的发展是自主性发展的保障。

    “知道之序而尽人之材;
    则因机设教而人无不可喻者矣。”[19]881这种 “设教” 是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能够保证 “善学” 的实现。

    其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优秀的冶铁师傅教儿子技艺时,一定会先教他学会造冶铁的工具;
    优秀的弓箭手教儿子拉弓射箭时,一定会先教他学会编制箭袋;
    训练马驾车时,应该先让车在前面。不论是教人还是训练动物,教育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因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如果教学只追求急功近利,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此外,身心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表现出阶段性,各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20]45[17]58。这也说明前期的学习要为后期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质变的发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长期积累,最终才会有所成就。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化民成俗,《学记》中认为 “‘学’是最好的教化政策,‘化民’是最好的教化效果”[21]76-77。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和规划主要借助于学校,通过对学校教育活动的管理,国家实现 “规训教育” 。

    “规训” 一词由福柯首创, “可作动、名词使用,如训练、教育、纪律、学科、训诫等。正是利用了它的独特性,福柯用它来指代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一种权力干预、监视和训练肉体的技术,一种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则是其核心特征。”[22]375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规训权力非常隐蔽,通过 “空间分配、活动控制、创生筹划、力量编排”[22]160-182等手段来维持纪律,驯服个性的肉体。《学记》中,国家对教育的规训手段主要包括:学制体系、定期考核、典礼仪式、实践操练。

    (一)学制体系

    “纪律首先要从人的空间分配入手。”[22]160“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 可以使规训机制更加灵活、更加细致地利用空间[22]162。为了避免人员不受控制的四处流动,甚至使无益而有害的人员扎堆,分割单元的方式有利于打破集中的布局,分解庞杂而多变的因素。从空间的分配来看,《学记》中提到分别在 “家、党、术、国” 中设置 “塾、庠、序、学” 。

    “家、党、术、国” 是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行政区划分, “古代二十五户为一家,五百户为一党,两千五百户为一术。”[23]163“塾、庠、序、学” 是分别设置在各级行政区内的学校名称。国家通过教育行政对教育实行管理, “教育行政活动总是为在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的;
    此外,教育行政活动,是跟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24]8-9从地方到中央的这种行政区划分,既是一种居住单位,又是一种按照领土划分的统治单位。国家通过一个从下至上的学制体系,实现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政教合一在教育目的上的体现就是 “学而优则仕” , “学” 是 “仕” 的途径, “仕” 是 “学” 的结果,追求学问、积极入世和政治(统治者的要求)三者联系在一起[25]45-46。此外,道德伦理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视伦理和道德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政治,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虽然后来出现了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但私学的出现并没有真正使政教分离。比如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从其教学与学术自由的特点来看,稷下学宫又体现出私学的性质。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政教合一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但这毕竟是官方管理教育的手段之一。

    (二)定期考核

    “纪律是一种等级排列艺术,它使得各个肉体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分布和流动。”[22]165将这种机制放在学校的话,每个学生可能会因为年龄、成绩和表现而处于不同的等级之中。比如学生在某次任务或考试后的名次有所变化,那么他的等级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一机制下,学生在空间系列中是不断移动的。《学记》中提到对学生进行两年一次的考核,如果考核顺利的话,学生的等级就会从 “小成” 向 “大成” 转变。

    “规训时期用复杂而循序渐进的系列取代了传统训练的入门时期。传统的训练只需要通过一次考核,完全由师傅控制。通过单独设置一个训练时期,并在这一时期设置不同的阶段,且用等级来区分这些阶段,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分解教育。这既是细致入微的,又是早熟的。”[22]179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展和变化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国家会从 “大成” 者中选取进士,进士有机会获得官位与爵禄,这可以激发士子读书的积极性[26]46。同时,这种考核与评价制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使考核顺利进行,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表,这是 “一种从外面施加的集体的和强制性的节奏”[22]171。

    “时间标准既可以被用来促进学习进程,又可以被用来培养做事敏捷的习惯。”[22]174从对活动时间的控制来看,《学记》中为十五岁进入大学的学生制定了定期考核的制度。学生按照规定年龄进入大学之后,每隔一年都会面临一次考核。第一年考核断句的基本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专心致志以及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但不张扬、认同并感恩老师,第七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择友。符合这些标准的学生就达到了 “小成” 的阶段,前面几次考核都是从德和艺两方面进行的。

    “‘离经’‘敬业’‘博习’‘论学’都是对学生学业成长的要求,这是‘艺’的层面;
    ‘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则是对学生社会性成长的要求,这是‘德’的层面。”[7]这说明国家希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道德和学问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等到第九年,如果学生做到学习知识能触类旁通、行动和立场都能坚定不移,则达到 “大成” 的阶段。最重要的是,学有所成的人需要 “化民易俗” ,这就使学习的目的上升到政治层面。通过这种方式,权力在无形之中控制着时间,可以在每一时刻进行具体的控制和有规律的干预,能够根据每个人在评定体系中达到的水准进行区分,进而充分利用每个人[22]180。福柯提到 “把时间分解成连续的或平行的片断,每个片断应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而决定每一片断的持续时间,用考核作为结束”[22]177-178。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的高频次考核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提供必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典礼仪式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27]1仪式不仅包括特殊场合情境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包括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
    仪式可以被理解为被传统所规范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力技术[27]3。王霄冰将仪式分为仪式化行为、礼节、典礼、巫术、礼拜、庆祝等几种类型。她认为典礼具有政治意图或发生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典礼参与者的仪式意识更强[28]2。典礼仪式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记》中提到的开学典礼、视学检查。在大学开学时,统治者和主管教育的官员和全体师生一起祭奠先圣先师。学生会在典礼上吟诵诗篇、打开自己的书箱。教鞭作为鞭策学生的工具,通过这种仪式能够加强教化和惩戒的宣传效果。这种公开的仪式是由国家为主导进行的,所以就不仅仅是普通的学习活动,而带有一种政治色彩。

    布迪厄提到, “国家是符号权力的集大成者,它成就了许多神圣化的仪式,诸如授予一项学位、一位身份证、一件证书——所有的这些仪式,都被一种权威的授权所有者用来评定一个人就是她在仪式上所展现的那种身份,这样就公开地确定她是什么,她必须是什么。”[29]302权力所要强调的东西会在典礼中通过象征化的行为加以表现。比如开学典礼上,学生身着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敬师重道;
    要求学生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使他们从懂得做官的道理开始,这又呼应了 “学而优则仕” 的目的。此外,天子亲自视察学校,足以显示官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综合来看,国家正是利用这些仪式将权力和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些典礼仪式成为了 “国家合法代表的代理活动”[29]302。

    (四)实践操练

    通过对时间的控制,个体被规训成一个个小型的时间连续统一体。除了时间之外,这个统一体的形成还需要另外一种关键因素——操练。

    “操练是人们把任务强加给肉体的技术。这些任务既是重复性的,又是有差异的,但总是被分成等级的。”[22]181因此,人们还可以通过操练对个体做出评价。课上学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践中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记》中提到课上要学 “正业” ,课后也必须有 “居学” 。课后的练习是对课上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课后作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课后练习,它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经学过的知识[30]10。比如学生如果想要在课上尽快掌握礼乐,那么课下就要做好操弄琴弦的练习。

    除了要课后巩固之外,在练习时也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技能是指 “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31]216。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分,初级水平的技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并经过一定的练习,而高级水平的技能则需要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技能可以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31]223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时,一般需要先掌握这种技能动作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
    然后再掌握局部的动作和初步掌握完整的动作;
    最终实现技能动作的协调和完善,使各个动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冶铁和拉弓射箭都属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学记》中提到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打造冶铁工具和编织箭袋开始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操练和练习时,大多都是一些个体化的实践,当 “这样的个体化实践成为一种身体自动化时,他们就被委以保持社会记忆的价值和范畴。因为只要沉淀在身体上的习惯记忆越多,就可以越好地保存过去。”[32]73个体化的实践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时,教育的社会功能便得以体现,这也就是《学记》中提到的 “化民成俗” 的目标。

    综上所述,以一个 “道” 字论述《学记》全文,《学记》中的 “道” 可以分为个人的成人之道和国家的教化之道。从个人的教育来说,成人之道离不开自身的学习与求知,也离不开老师的传授与教导。当追求学问时,个人不仅应该协调课上和课后的关系,还需要平衡学业和娱乐活动。除此之外,尊重教师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做到的。正因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求学时应当慎重地选择教师。《学记》不仅对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诸多规范,比如启发诱导、善问善答;
    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些要求环环相扣,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个人通过教育实现成人之道,同时,国家通过教育实现教化之道。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国家逐步实现 “规训教育” 。《学记》中强调国家对教育的规训手段主要包括:学制体系、定期考核、典礼仪式、实践操练。如此规范之下,教育便从个人的活动上升到集体的活动,从个人化活动上升到社会化活动。个人接受教育,逐渐学习道德规范和学问知识,国家也在无形中通过教育实现对个体的控制,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图1 《学记》中的 “道”

    猜你喜欢学记教育教师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考试周刊(2016年4期)2016-03-14读懂《学记》,读通自己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年2期)2015-03-26

    推荐访问:学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