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触动心灵才能写出好作品——访浙江日报原文化周刊部主任宋令俊

    时间:2023-06-20 17:35: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采访组成员:

    浙江传媒研究院蒋卫阳

    钱江晚报肖暖暖

    浙江法制报胡晓峰 陈骞

    采访组:首先请宋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

    宋令俊:我是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进浙江日报的。在这之前,我下过乡,也在工厂和剧团干过,一直喜欢写点东西。1984年,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浙江日报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新闻工作者,那是报社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招聘。我报名后,经过三关——综合文化考试、现场采访考试、面试,最终被录取。进报社后,我先被分配到文教部《钱塘江》副刊当编辑。1991年,新办的《公共关系报》公开发行,我任副总编并主持工作。4年后,我被调回文体部主持工作,后来又到文化周刊部当主任。之后,我又先后任《钱塘周末》《之江晨报》《平安时报》《家庭教育导报》《浙江老年报》的负责人。2005年,我退居二线,回到《浙江日报》,先在总编办,后来又到传媒研究院。退休后也返聘了几年,在省记协帮忙办过杂志。

    大致工作经历就是如此,总之,我干过的岗位是比较多的。

    采访组:这么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哪几次采访、哪些作品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为什么?

    宋令俊: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新闻作品的创作都是很偶然的。真要问我写了多少东西,其实数量不多。

    1986年,部主任让我去舟山采访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蒋汝成。当时我主要是在《钱塘江》副刊写文艺评论、杂文,基本没写过新闻稿,那是第一次写长篇人物通讯,印象很深刻。再有,上世纪80年代,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在宁波建了很大的北仑港,报社领导点名让我们几个人去采写一组系列报道,我写了一则长篇通讯,标题是《希望在北仑》,后来被评为省好新闻一等奖。文章当时反响不错,再加上获奖,因此记忆深刻。还有一次是我去温州参加一场新闻界的围棋比赛,我想,都出来了,别浪费机会,采访点什么吧。听同事蔡景富介绍,温州的教育已开始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值得关注和研究。于是我们跑了温州金乡等几个地方,一起采写了几篇稿子。因为我们关注的这个问题比较新,而且是带有趋势性的,引起大家关注,我也记忆深刻。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1990年中国在北京首次举办亚运会,我和文教部的一位老记者一起到北京去采访,那是报社第一次派人采访这么大的体育盛会,酸甜苦辣都有,后面可以详谈。

    采访组:在新闻行业工作这么多年,您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过交道,也有非常丰富的经历,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让您难忘的故事吗?

    宋令俊:现在回忆起来,难忘的都是比较艰苦的采访。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去舟山虾峙岛采访卫生院院长蒋汝成。那个卫生院在海岛上,要翻过几座山。那次采访很难,主要有两个特殊情况:第一是台风将至,来往海岛非常不便,第二是当时流感很厉害,蒋汝成忙得早出晚归,我和报道组的同志根本找不到他。和采访对象说不上话,采访岂不抓瞎?我们只好改变策略,一路陪着蒋汝成出诊,他到哪里给群众看病,我们就跟到哪里,路上争分夺秒地跟他交流。他看病时,我们就和村民聊,晚上得空了,再和他本人、他妻子聊。采访完,台风已经来了,回不了大陆怎么办?岛上没法写稿,也没有传真。还好有村民胆子大,开着机动帆船送我们走。上岸后,当晚还停电,只能在旅馆就着蜡烛写稿,写好后马上赶回杭州。后来这篇稿子得了全国卫生好新闻一等奖,对我鼓励很大。

    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采访也是艰难的,难就难在赛场瞬息万变,计划经常被打乱。那时有位叫杨波的浙江籍体操运动员,平衡木是强项,冲前三希望很大。我把她夺牌后的文章标题和行文结构都想好了,就等比赛结束。不料,由于伤情,她在比赛中出现较大失误,从平衡木上掉了下来,扣分很厉害。这下我原先对稿子的构思都被推翻了。怎么办呢?我还没想好,比赛结束后运动员都要离场了。我只好跳进内场,叫住杨波,告诉她我是浙江来的记者,想问问她此刻的感想。她抬眼看了我一下,嘴巴抿着,啥都没说,但在目光交错的一刹那,我分明看到她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有晶莹的泪光在闪动。她似乎想说什么,但终于还是没开口,只留给我远去的小小背影和让人难以忘怀的坚毅神情。那一刻,我的眼睛也红了。这触动心灵的一刻,让我一下子有了灵感,很快,我以《杨波没有流泪》为题发稿,没想到这临机而变写成的稿子,却受到大家的喜爱,都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杨波,稿子后来也获得了省好新闻一等奖。那次采访亚运会,终生难忘。

    采访组:当记者的难免遇到突发情况,年轻记者有时候会手足无措。作为老报人,您有什么样的应对经验可以介绍呢?

    宋令俊:经验谈不上,最主要是随机应变。记者采访前肯定做过功课,也有自己的构思,但更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心理准备。前面提到的对杨波的采访是一例。其实我在北京亚运会上还采访过一位运动员——世界赛艇冠军曹棉英,情况也差不多。曹棉英也是浙江人,有关她的报道和资料我积累了很多,本来想写篇人物稿,但采访现场,媒体把她团团围住,我根本没时间细问。在她将要离场时,我抓紧上前跟她握了个手,简短问了几句。凭这几句问答,要写篇人物稿,有难度,但握手时,我发现她的手就像杉树皮一样,有层层老茧,很粗糙,我立刻想到,这是她常年握桨训练的结果,心灵大受触动。于是,我就从曹棉英这双手出发,写了一篇现场报道。由于另辟蹊径,稿件也就不同凡响。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往往随机应变,反而能出不错的稿子。

    1990年9月26日《浙江日报》刊登宋令俊撰写的《杨波没有流泪》

    采访组:您在报社很多岗位上担任过负责人,一些报刊还是您创办的,能否谈谈其中的酸甜苦辣?

    宋令俊:我大概陆续经历过六七个部门,都是领导让我去,那我就去好好干。困难肯定是会有的,但是努力克服就好。因为我是从工厂到党报的,已经非常感恩了,没有理由再去提什么条件。你何德何能可以坐到这个位置去对一份报纸负责呢?除了领导信任,自己更要努力不辜负信任。

    采访组:您在报社这么多年,见证了报社和旗下报刊的发展变迁,您初入报社时的工作条件是怎样的?那时大家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哪些人给您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记忆?

    宋令俊:当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只有一座4层楼的老大楼,办公室也很挤。技术条件也比较落后,都是手写稿子、铅字排版。不管是到外地采访、住宿,还是传真稿件,条件都算艰苦。但在我印象中,大家的工作状态都很好,报社很多老同志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简陋,但晚上报社的灯光全都是亮着的。他们对工作相当负责,甚至变成生活习惯,晚上一定要到报社看看有没有其他任务,或看看白天编的稿件有没有变化。

    我对一些老同志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他们非常努力,有才气,又很谦虚。比如我原来的部主任周荣新。北京亚运会采访时,我发回稿子,他在后方编辑。等我采访完亚运会回来,发现周主任生病了,后来确诊为癌症。据我判断,可能他在亚运会期间已经发现生病的迹象了,但是从没说过,亚运会结束不久他就开刀了。老周前几年故去了,我非常怀念他。当然还有很多老同志和年轻同志的工作能力都很强,给我印象都很深,就不一一细谈了。

    记得我进报社时,一位副总编告诉我们,如果追求当官发财,就不要到浙江日报来。这些老同志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采访组:在报社的工作经历,是否留下了什么遗憾?假如您还年轻,想做什么?

    宋令俊:工作上的遗憾总归是有的,新闻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采访结束后,稿子发出,突然发现这个稿子我可以写得更好,还有更多材料可以补充,但也就到此为止了。若再过多补充、打磨,就变旧闻了。

    我是半路出家,靠的是在实践中学习,而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新闻学训练,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我没有正儿八经地进入大学深造学习,这是我最遗憾的。

    另外我觉得有的报纸没有办好,当时思想上不够开放、前卫,缺少创新,也比较遗憾。

    假如我还年轻,首先我要再去学习,去正儿八经地上一回大学。我想,学院派一直在积累知识,但可能缺乏实践锻炼;
    而实践派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自身理论修养还有欠缺。如果我还年轻,我希望自己的知识面能更广,理论功底更深一些。

    采访组:对于刚踏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您有怎样的建议和寄语?

    宋令俊:现在自媒体泛滥,党报的责任更重大,在关键的时候要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发挥引导作用。

    在网络上,党报应当有一席之地。自媒体的很多文章,新闻要素都是不全的,自媒体的泛滥对党报而言既是冲击也是机遇。党的媒体如何在网络发声,这是个新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舆论正向发展,这是党报的年轻人要努力的方向。

    前些年我们在强调“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是首要的,新闻永远在路上;
    转作风,以前老一辈艰苦朴素、认真工作的作风和精神不能改变,要改的是不好的方面;
    改文风,现在网络文章“标题党”现象挺严重,党报记者不要学他们。

    如今网络发达,更是发挥党报力量的时候。从这方面讲,你们这代人恰恰弥补了我们那一代的遗憾。

    猜你喜欢杨波浙江日报稿子 某型飞机主起机轮舱改进设计科学与财富(2021年35期)2021-05-10烧嘴旋流器优化设计计算科学家(2021年24期)2021-04-25Parameterized Post-Post-Newtonian Light Propagation in the Field of One Spherically-Symmetric Body∗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19年12期)2020-01-09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传媒评论(2018年3期)2018-06-21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花火A(2017年10期)2017-10-26放胆情结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7期)2017-08-11拖稿的各种理由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6年5期)2016-05-14

    推荐访问:浙江日报 触动 写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