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数字贸易时代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研究

    时间:2023-06-19 17: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 新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全球疫情背景下,数字技术变革催生的数字贸易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1]。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长期结构转型的国内困局,数字贸易时代将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时期[2],跨境电子商务的作用将更加重要[3]。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将是促进我国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数字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国际竞争格局重塑的基础支撑[4]。目前,符合传统行业需求的人才过多,导致过度竞争。同时,技术变革催生的新兴行业所需的人才又极度缺乏。经济、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的脱节将制约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5]。数字贸易时代,将跨境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人才培养高效纳入现有体系中,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与欧美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规定推动数字贸易发展不同,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依托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巨头形成的跨境电子商务规模水平的提升[6]。2020 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疫情冲击逆势上涨31.1%,进出口总额高达1.69 万亿元,占全球跨境规模的40%左右。但是,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贸易强调数字技术与贸易的融合,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被视为数字贸易的初级阶段或初期形式。相较于跨境电子商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质量的本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规模、结构,以及质量方面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7]。同时,现有培养机制及课程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对具有竞争韧性的跨境电子商务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因此,依托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可缺位,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需尽快建成。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但是,全球疫情背景下,人才短缺且质量不高、支付和信用风险上升且政策体系不完善、企业数字化水平低、运营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8-9]。上述问题最终都要通过人(才)来解决,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是焦点。数字贸易时代,培养具有高韧性、复合型、多元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是培养体系的目标。但是,就现有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方面

    1.人才缺口巨大,规模效应不足

    数字贸易时代,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据估计,2025 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将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10]。因此,跨境电子商务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规模的“双缺口”特征不断显现,即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同时供给力度欠缺。《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超过了450 万,且缺口以每年30%的增速持续扩大。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熟,2019 年6 月和10月,教育部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增补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2020 年2 月,教育部批准7 所本科院校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学科设置的滞后,现有人才大多来源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相近专业,现有体系的培养能力和规模效应明显不足。

    2.人才结构失衡,质量效应欠缺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现有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刚刚起步,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严重失衡[11-12]。现有体系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能够完成传统日常任务和领导指派任务的人才,对掌握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企业策略和战略决策的高级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够。同时,虽有85.9%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但人才和企业类型的匹配性更值得关注。除了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等基本能力外,传统外贸企业更关注人才的销售、营销等市场业务能力,服务型企业更关注人才的策划设计及风险防控能力,平台企业则更关注人才的技术研发能力[13]。

    3.人才复合性不强,竞争韧性不够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的关注点有所差异,但是人才的复合型能力是行业的最低门槛,也是人才竞争韧性的衡量标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的企业认为现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缺陷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面和视野格局等方面。这意味着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才更有竞争力,对企业竞争韧性及核心竞争力提升更有帮助。但是,依靠相近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着明显短板: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但是不懂技术;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不够;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懂业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RCEP 落地,我国开放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竞争韧性也将更加重要。

    (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1.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流程和体系已经成熟,平台和市场选择、店铺开设和产品管理、营销管理、物流和支付、服务与维护等各环节意味着更加需要具有复合型能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这离不开系统性的培养机制支撑,如需要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沟通”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大数据等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但是,现有本科院校培养体系下,跨学科学分互认、专业融合等做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目前我国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设置调整尚未完全实现,正处于试验阶段。其中大多数院校是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选修课,所学内容基本停留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上,对运营全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缺乏和大数据、智能化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数字贸易时代,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加快布局,培养机制需要加快创新完善。

    2.“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教材种类繁杂且内容层次不高

    据作者初步统计,目前市面上与“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相关的教材不少于40 种,而且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出版时间较集中,超过70%的教材是2019 年以后出版,由于2019 年6 月才增设第一个(中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这意味着教材很多由业界人士或培训机构编写,可能与“学院派”的风格差异较大,对学生系统性能力的塑造不足。二是近半数教材内容繁杂,不少教材针对了速卖通、亚马逊、Wish 等多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编撰,缺乏知识传授的整体性,特别是在课时不断压缩的当下,“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很难顾全所有。三是教材定位普遍不高。现有教材大多只包含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亟须的高层次(本科及以上)人才所需的经济管理理论、企业战略决策,以及风险防控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3.教学模式较多且难以权衡利弊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而言,实训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依托学校单方面培养很容易与现实需求脱节。因此,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包括依托校企协同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班模式和现代学徒制模式;
    依托教育机构合作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订单班模式;
    依托校政企合作的企业主导和学校主导的运营模式;
    依托校内电商服务基地(中心)的平台合作模式和项目外包模式[14]。但是,由于缺少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完善、产教分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多主体教学模式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因为外部的行政压力造成反向效果。

    4.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强

    目前,专业课教师需求缺口较大,且教师积极性不高。校内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即不是“科班”出身,且理论能力强于实训能力。同时,本科院校由于科研考核压力不断增大,校内教师很难全身心转型。校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经验不足,课酬低、机会成本大,且存在为竞争对手“做嫁衣”的可能,进而动力不足[15]。

    很多学生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及新专业认识不够、兴趣不强,受“内卷化”心态的影响,行为上逐渐“躺平”,短期内很难调整心态,并做出积极行动。同时,高校培养生态需要加快完善,本科生的考核机制要更加严格和人性化,倒逼学生走出“舒适圈”,主动作为,切实提升竞争韧性。

    (一)打造“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思政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是“外向型”的,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双循环”战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要增强风险和竞争意识,主动提升竞争韧性。因此,数字贸易时代,“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应充分融合思政元素,以培养具有忠于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情怀、直面危机勇于破冰的竞争意识、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以及助力国家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国际视野和大格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原则和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国家间制度和文化差异、强化法律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消费者信息保护等,提升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

    (二)编著符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教材

    跨境电子商务高级人才是企业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但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服务于中职和高职院校。因此,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企业诉求,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决策及风险防控等内容纳入到教材体系中,特别是要在这些内容中尽量融入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进而更好地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对外贸易发展服务。

    (三)优化课时分配和学分认定机制

    目前,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程课时和学分被压缩,课程讲授和学习的质量下降,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压力。对于本科培养体系而言,培养的高质量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应兼顾理论和实训能力,因此应保证充足的课时,将课程和实践的课时学分进行融合。高校可以将“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训部分与“互联网+”竞赛、国际贸易技能大赛等比赛相结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带练”。同时,可以将产学研相关活动认定为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升竞争韧性。也就是说,将课程课时的内涵拓宽,既包括课堂上的课时,也可以包括延展到比赛和实践中的课时。

    (四)多措并举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无论高校单主体的培养模式还是多主体的培养模式,都各有利弊难以取舍。数字贸易时代,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已有模式、探索新模式。现有多主体培养模式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法律保护下实现各方长远利益。因此,各个主体可以充分沟通,以实现共赢的方式进行合作。但是,在逐利、浮躁及瞬息万变的当下,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难度较大。

    本科院校可以创建跨境电子商务校办企业,进而依托校办企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下,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创办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平台,进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五)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由于考核和职称评审压力增大,本科院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科院校可以将教师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混合型进行分类,并打通互相转变的渠道,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方面深耕。

    对于学生而言,考核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课程需要注重实训能力,实训成绩也应是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可以依托课外延展及成果展示、分小组模拟实训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掘学生的优势,强化学生合作竞争意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优化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0期)2018-11-06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5期)2016-04-09

    推荐访问:课程设计 跨境 本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